【摘要】人才尤其是創新人才應該具有自由的本性,而人才的創新活動恰恰是人的自由本性的體現。因此,培育人才要有包容不同、容忍失敗和接受“無用”的寬容精神,凝聚人才要有對人才的誠敬心態和堅持正確的用人導向。
【關鍵詞】創新人才 自由 寬容精神 【中圖分類號】D602 【文獻標識碼】A
人才本質上體現出人的自由
人才是由于其能力、學識、品德、做為表現突出,能夠引領和推動社會發展的人。人才是相對于庸常而言的,是人群之中“出乎其類拔乎其萃”者。人才之所以出類拔萃,在于其異于常人的能力和敢于不同的勇氣。創新人才更能體現出人才的這一特質。創新不僅需要打破已有現狀、打破慣性思維,而且還要面向未來創造現在。所以,創新是一項異常艱難的事業。因此,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搞好創新就要抓高端人才的培養”。但是,在我國傳統的農業社會中,個人生活維系于家族血親的倫理關系之中,人們謹記“槍打出頭鳥”的理念,個體的獨立性和創造性無法得到充分發展。另外,從普遍的社會心理的角度來看,人群之中更加安全的方式是“從眾”而非“特立獨行”,人才也不容易脫穎而出。因此,人們往往囿于庸常而不得自由,無法表現其生命的潛能和價值。與此相反,人才正是擺脫了特定的限制、用超乎尋常的方式表現其生命力量,因而也獲得了真正的自由。所以人才本質上體現出人的自由,人才首先是自由的人。自由是相對于約束而言的。人才,尤其是創新人才所體現出的自由,是對社會習俗、行為規范、觀念體系的反思甚至挑戰,也是對人才本身所具有的局限性的超越。當然無論是反思還是挑戰,本身并不是目的。面向時代和未來的創新和建構才能展示人才的真正魅力。
人才首先是自由的人,人才的創新活動也體現了人的自由。只有自由的人才能進行自由的創造,只有自由的人才能展現人的本質屬性。所以馬克思強調,“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是真正的屬人的活動。勞動作為人的本質活動就是創造,就是體現人的自由本質的創造。創新即人的自由的活動。進行創新的人是自由的人,人的創新活動表現了人的自由。如此自由和創新作為人的本質性要求,應體現于全體人類身上,每一個體做為生命的主體都應表現出自由和創新的特征。但由于種種來自主體內在和外在的限制,自由和創新只在少數人那里得到體現。這部分少數人即是“人才”,或“創新人才”。因此,人才首先是人要實現的目的,是生命的自我展示。當然,人群中的這一少部分人才,當他們擺脫束縛不斷創新展示生命力量時,也將帶動整個人群、帶動國家和民族長遠發展。因此,人才也同時是推動社會進步的手段。正是在此意義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各方面人才更好地使用起來,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培育人才要包容不同、容忍失敗和“無用之人”
人才的活動和做為表現出人的自由創造,表現出生命的本質活動。這種自由創造的動力既來自于生命的內在沖動,也需要寬松的外部社會環境。只有在輕松和諧的社會氛圍下,人才能盡情發揮自己的創造潛力,表現出創造的欲望和沖動。因此,培育人才并非僅指對某一部分人才的著力培養,而是在全社會范圍內充分調動每一個體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在此社會背景和文化氛圍中,才能有更多稟賦異常、品德優異、敢于擔當的人才脫穎而出。因此,寬容的社會環境有助于人才的成長。包容不同、容忍失敗和“無用之人”是寬容精神的具體表現。
寬容首先要包容不同。包容表現為人對他人、他物接納和理解的美好德行。這一品德不僅來自人對不同事物的惻隱同情,而且更是由事物發展的本來面貌所規定的合理態度。“和而不同”是事物內部和事物之間的合理狀態。社會發展也應倡導“和而不同”。以同一性規劃社會,就會失去社會發展的多元價值維度。以同一性約束人才,就會錯失人才的創造活力和創新能力。因此,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著力破除束縛人才發展的思想觀念,推進體制機制改革和政策創新”,要“開創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生動局面”。
寬容還意味容忍失敗。在創新過程中,失敗是常態而成功則是某種幸運。正因如此,創新需要鼓勵。所以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在全社會積極營造鼓勵大膽創新、勇于創新、包容創新的良好氛圍,既要重視成功,更要寬容失敗”。一個社會對創新失敗的包容程度,真實地反映出這個社會的發展前景。不允許任何失敗的社會,也就沒有能力產生任何創新。
培育人才不僅需要容忍失敗,還需要接受“無用之人”。實際上,“無用”這一功利衡量可能正是“有用”的人才所表現出的某一階段、某一方面的特征。人才表現出的力量并不都是立竿見影。因此,我們不能以短時期的有用性、功利性評價人才和人才政策。為未來社會培養人才應多一些深謀遠慮、少一些急功近利,盡可能地創造寬容的思想環境和社會氛圍,推動每個人的自由與全面發展。如此長久堅持下去,可堪大用的社會棟梁必如雨后春筍般層出不窮。
以誠敬之心凝聚人才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人才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指標,沒有一支宏大的高素質人才隊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難以順利實現”。面對我國當前繼續深化改革的艱巨任務,要“啃硬骨頭”、要“涉險灘”,就需要“呼喚人才”“造就人才”。怎樣“聚天下英才以用之”?這對執政黨的眼界和心胸都提出很高的要求。具體而言,變“等賢”為“求賢”,變“管理”為“服務”,以誠敬之心對待人才,方能在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廣泛凝聚天下英才。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需要廣開進賢之路、廣納天下英才”。因此,“要樹立強烈的人才意識,尋覓人才求賢若渴,發現人才如獲至寶,舉薦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盡其能”,而且“對待特殊人才要有特殊政策,不要求全責備,不要論資排輩,不要都用一把尺子衡量”。習近平總書記的“求賢若渴”表達了我黨主動吸納和凝聚人才的愿望和要求。這向全社會傳達了一個信號:只要對社會有所貢獻,只要有能力擔當社會重任,英雄總有用武之地。
敬重人才的理念要通過敬重人才的實際行動表現出來,即通過用人導向傳達對人才的尊敬和重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用人導向最重要、最根本、也最管用”,因為用人導向是最重要的社會價值導向。因此,“尚賢者,政之本也”,“用一賢人則眾賢畢至,見賢思齊就蔚然成風”。珍惜人才、重用人才不僅可以打好改革攻堅戰,而且還會形成積極向上的社會風氣,使每一個體都盡力發掘自身潛能、擔當社會職責,從而涌現出更多的社會主義建設人才。
(作者為中共吉林省委黨校哲學教研部主任、教授)
【參考文獻】
①《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
責編/潘麗莉 美編/李祥峰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