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網絡“審丑”是信息時代快速發展之下的產物,是網絡時代下的特殊用語。網絡“審丑”現象的發展,顛覆了網民的審美觀、道德觀,不利于網民人格的健全發展。基于此,要從美育教育、社會主義榮辱觀、主流媒體三個領域入手,矯正網民畸形“審丑”觀。
【關鍵詞】網絡“審丑” 思想政治工作 美育教育
【中圖分類號】D641 【文獻標識碼】A
網絡“審丑”最早來源于日本網絡游戲,起初作搞笑、諷刺、惡作劇解釋,在網絡上廣為流傳。隨著網民數量的急劇增長,網民在網絡上活躍度的提高,網絡丑人的影響力隨之增大,不僅在網絡平臺上產生影響,甚至波及現實社會。本來網絡“審丑”只是一種網絡現象,而隨著“以丑出名”成功率及影響力的增大,網絡“審丑”就演變成一種炒作,且道德敗壞逐漸從網絡傳遞到現實生活中。面對網絡洶涌而起的“審丑”潮,思想政治工作者應注意到感性泛濫下的畸形“審丑”形態及其背后隱藏的“審丑”價值危機,即網民道德觀、審美觀、榮辱觀等價值危機。而矯正網民“審丑”觀,避免“審丑”向嗜丑的無限泛濫,正是當前思想政治工作者必走之路、必行之舉。
畸形“審丑”觀中的文化腐蝕與人文價值危機
網絡“審丑”在演變中形成如下的關系:媒體需“策劃丑”以求高點擊率;丑人需“露丑”求得出名;網絡“審丑”主體需通過“審丑”來宣泄焦慮情緒。這就導致網絡“審丑”現象愈演愈烈,“丑態”星羅萬象,但無一不是往罪惡、墮落、卑劣、黑暗的“丑陋”形象進發,進而刺激“審丑”主體及其他網民的感官,侵蝕其靈魂,在潛移默化中改變著網民的審美觀與道德觀,使網民漸漸遠離最初的“三觀”。一些網民最初持反駁態度,久而久之便被同化而隨波逐流欣賞這種“丑態”,在欣賞中心態慢慢變得浮躁,審美追求也出現下降。
畸形“審丑”觀中的文化腐蝕與人文價值危機。社會轉型速度的加快,網絡影響力的加大,網民數量的增多,這些因素使網絡空間熱鬧非凡,各種備受壓抑的文化也在網絡空間中粉墨登場,類似草根、低俗文化及消費娛樂文化等在網絡空間中上演并逐步發展到占領一席之地,“審丑”文化便是這些文化發展下的產物。“審丑”文化的來勢洶洶強烈沖擊著人們的傳統審美觀念及價值,從審美逐步轉向“審丑”,這種畸形“審丑”觀為商家媒體獲取暴利而沖破道德底線的“畸形”惡搞和大勢宣揚提供了平臺。在長期“審丑”視覺引導下,一些網民便會盲目地將“審丑”當做“時尚”消遣,美丑不分、榮辱不清,造成對國家文化、人文價值的消解與腐蝕,導致高雅的審美文化不斷被低俗的“審丑”文化吞噬,引發人文價值危機。
在互聯網快速發展下,網民能自由地在論壇、博客、微博等虛擬平臺中展現自己。現實壓力的加大,更是加劇網民向虛擬網絡過度,以尋求安慰和快感。消費丑行便成為網絡生活的一道精神作料。各種斑駁事跡不斷挑戰人們的視覺神經與道德底線。在網絡“審丑”泛濫之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展難度必然加大,要求工作者需具備一定的網絡預見性和敏感性,掌握網絡“審丑”的發生規律及特點,并增強網絡心理學知識,走進網絡,了解網民的思想脈搏,培養與網民之間的共同語言,取得大眾網民的信任與認可。同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還要提高自身對網絡“審丑”文化的甄別、判斷和引導能力,了解大眾網民的思維動態與價值取向,了解網民的精神空虛與精神需求之間的差距,并再加以正確引導。
植入美育教育,樹立正確榮辱觀
植入美育教育,重塑審美觀、道德觀。美育并非為美學教育,而是美學與藝術的教育。美育的目標與功能在于提高受教育者的美學與藝術知識、引導受教育者追求美學與藝術知識和體驗人生的意蘊與情趣。因而,實施美育教育并非等于開設一門美育課程,而是將美育教育貫穿于全部教育中,堅持立德樹人。一方面,培養全民正確的審美觀。這項工作需從小學開始,讓小學生從小就培養起知美丑、懂善惡的正確審美觀。學校教師、網絡輿論主導者及其他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對網民進行美育教育中,應先了解“審丑”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抑丑、懲惡、揚善,以達到審美所追求的真、善、美目標。
另一方面,培養全民正確的道德觀。在網絡“審丑”現象泛濫之下,立德樹人勢在必行。網絡輿論主導者及其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以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為主,在網絡中建立“馬克思理論在線”等理論課的數據庫和信息庫,與開放大學合作,開設公開視頻課,免費讓廣大網民觀看和學習,通過微課、“精彩課堂”在線課堂學習,借助網絡的優勢將視頻課通過微博、微信等平臺迅速傳播出去,并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及經典馬克思主義視頻在線對話欄目建立連接,在網絡中掀起另一股馬克思理論學習熱潮,以網絡“審丑”風形成正反思想沖擊,使廣大網民認識到網絡“審丑”的低俗與無知。
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個體心理與行為,矯正“審丑”觀。樹立正確榮辱觀能提高網民明辨善惡、美丑的能力。網絡“審丑”現象的泛濫,正反映出大眾網民社會主義榮辱觀的缺失。要重新找回網民的社會主義榮辱觀,發揮榮辱觀的重要作用,矯正網民的“審丑”觀,那么在網絡上開展一次關于榮辱觀的辯論會、交流會勢在必行。比如,以政府為主導、網絡為平臺、開放大學為主力,在網絡上開展“面對面榮辱觀交流活動”。政府發起這次交流活動,借助網絡傳播優勢,聯合各大開放大學的知名教授,在網絡上發起“榮辱觀交流活動”,教授是此次活動的主力軍,扮演主導者、引導者、傳授者的角色,與廣大網民展開一次關于榮辱觀的辯論與交流,以期在網絡中注入學術風,矯正網民畸形的“審丑”觀。
發揮主流媒體作用,培育思想政治工作“把關人”。網絡“審丑”現象的泛濫,除策劃者的精心策劃和“審丑”者審美觀與道德觀、榮辱觀的缺失之外,還有個別媒體在“審丑”現象中的推波助瀾,報道丑態最終使大眾的傳統價值與道德底線崩塌。在網絡“審丑”現象不斷惡化的責任歸咎中,部分網絡媒體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當下,網絡媒體若仍然對這一問題置之不理,那么便是自我邊緣化,便是對責任的推卸。因而網絡媒體應比思想政治工作者更主動、更自覺地承擔起凈化網絡的責任。
首先,主流媒體對網絡有著引導作用,需主動承擔傳播健康文化理念和引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任,而這個責任具體要落實到網絡媒體人。網絡媒體公司在監督網絡媒體人職業道德時,更應對其職業素質和道德素養作不定期考核,將其列為招聘和培訓的重點。政府則應對網絡媒體公司的行為進行監督,當發現網絡媒體肆意甚至引導網絡“審丑”事態惡化時,應對該公司給予懲罰,嚴重的吊銷其營業證。
其次,主流媒體還要協助培育思想政治工作“把關人”,將其培育成善于從網絡中收集網民思想動態信息、及時發現網絡不良信息苗頭及思想傾向、清理網絡上低俗、惡趣、淫穢的文化信息的“把關人”,讓這些“把關人”能做好率先垂范工作,將真、善、美的審美文化灌輸到網民思想中,引導網民擯棄畸形的“審丑”文化,樹立正確的審美觀。
(作者單位:蘇州大學應用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①崔小緩:《審丑視角下的網絡紅人丑態現象解讀》,《新聞世界》,2015年第10期。
②郭芙蓉:《當代青年網絡審丑的心態透視及引導》,《當代青年研究》, 2015年第1期。
責編/孫娜 美編/楊玲玲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