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活動形式多 豪情滿懷迎接美好未來
讀《人民日報》版面可以發現,人民日報慶祝生日的形式很豐富,開大會、發社論、出專版……靈活多樣,不拘一格,都滿懷豪情。
——開大會。1988年6月15日,人民日報社開了一個簡樸而熱烈的大會,慶祝40歲的生日。當年83歲高齡的人民日報第一任總編輯、社長張磐石也來到報社,歷屆報社領導胡喬木、吳冷西、遲浩田等都參加了大會。時任社長錢李仁號召人民日報全體同志團結起來,全心全意、集中精力完成黨中央和人民交給的新的歷史任務。次日,《人民日報》頭版做了報道,標題是《紀念創刊四十周年 人民日報舉行簡樸而熱烈集會》。
2003年6月13日下午,人民日報編委會成員和報社各部門代表一起,召開了一個小型座談會,以簡樸的方式,紀念創刊55周年。時任人民日報社社長王晨回顧了人民日報走過的不平凡歷程,并提出在把握正確導向上達到新高度,在落實“三貼近”要求上取得新進展,進一步把報紙辦好,把報社事業發展好,把報社隊伍建設好。6月15日《人民日報》,在頭版左下角報道了這次座談會的情況。
2003年6月15日《人民日報》頭版
2013年6月14日,人民日報社編委會成員、老同志代表和干部職工代表180余人共聚一堂,以隆重熱烈又務實節儉的方式紀念創刊65周年。座談會上,8位報社職工代表談體會、講感受、說成長、話未來,表達了熱愛人民日報、奉獻人民日報的責任和情懷。次日,《人民日報》4版作了報道,標題是《人民日報召開紀念創刊65周年座談會》,還別出心裁地在版面上配發了鏈接視頻的二維碼。
2013年6月15日《人民日報》第4版局部
——發社論。這是報紙在創刊紀念日常用的形式。1988年6月15日,《人民日報》頭版頭條刊發社論《認清形勢 認清責任——紀念〈人民日報〉創刊四十周年》。文章站在歷史與未來的交接點,放眼中國與世界發展的大趨勢,提出要保持和發揚實事求是的優良傳統,積極而又穩妥地搞好新聞改革,加強輿論監督,忠實地反映人民的心聲,全心全意為讀者服務,把報紙辦得可讀、可信、可親,真正成為他們的益友和知音。社論指出,紀念光榮的歷史,是為了創造美好的未來。
1988年6月15日《人民日報》頭版頭條社論
1993年6月15日,《人民日報》再次在頭版刊發社論《為人民服務 為社會主義服務——紀念本報創刊四十五周年》。社論中說,人民日報的每一個成就,每一點進步,都凝聚著各級黨組織和廣大人民群眾的智慧和創造。要把人民日報辦成在國內最有權威、在世界上有重大影響的報紙,要有一流的稿件、一流的編排、一流的裝備、一流的隊伍、一流的工作。
——出專版。1998年6月11日,《人民日報》第8版“副刊”整版刊發美學家王朝聞、作家劉白羽和漫畫家華君武等的文章,講述了與《人民日報》及文藝副刊的故事,還刊發馮其庸、李準、周才生等的書畫作品,祝賀人民日報創刊50周年。
1998年6月11日《人民日報》第8版
1998年6月15日的《人民日報》4版,是圖片專版《紀念人民日報創刊五十周年》。展示的內容包括領導關懷、夜班平臺、傳輸設備、發行范圍等,還刊發了初創不久的人民日報網絡版工作場景圖,很有歷史意義,人民日報網絡版其實就是人民網的前身。
1998年6月15日《人民日報》第4版
——辦音樂會。為紀念人民日報創刊40周年,1988年6月11日至15日,由山西省文化廳和人民日報文藝部合辦的“大地之聲音樂會”在太原舉行。翻閱演員名單,有很多當年的歌壇明星:蔣大為、姜嘉鏘、成方圓、蘇紅、閻維文……6月16日,《人民日報》第3版刊發了這場音樂會的消息。6月25日,第8版刊發《不眠的并州夜——“大地之聲音樂會”散記》,還特地為每位歌者配了插圖。
1988年6月25日《人民日報》第8版 “大地之聲音樂會”散記
——登舊日佳作。2014年6月16日,《人民日報》第5版頭條刊發《“今日談”,請你談》,刊登了署名“云杉”“張愛萍”“張簽名”“劉雪宰”的4 篇不同時代的舊作。用這樣的形式體現了人民日報開門辦報的胸懷,是對創刊66年的特別紀念。正如《編者的話》中所寫:6月15日,人民日報迎來創刊66年紀念日。作為黨報資歷最久的常青樹欄目,“今日談”,也已走過34個春秋。歲月是我們的財富,更是繼續出發的起點。發揚開門辦報的傳統,傳遞廣大群眾的心聲,藉此時機,我們以極大誠意,邀約你一起耕耘“今日談”,讓這塊位居一版的“綠地”生機盎然,再發新枝。
——簽合作協議。2017年6月15日,人民日報社與招商局集團在京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開啟“央媒+央企”的全新模式,探索“媒體+產業”攜手發展的融合新模式。6月16日,《人民日報》2版對此作了報道。
2017年6月16日《人民日報》第2版刊發的消息
翻閱報紙,《人民日報》上慶祝生日的方式還有不少,如為紀念創刊出畫冊、發行紀念封、刊發讀者寄語等,創刊40周年時還設立了人民日報獎學金,獎勵刻苦攻讀奮發上進的青年學生。這些暖暖的創意,伴隨著人民日報一路走來,也從一個角度見證了歷史發展,反映了時代變遷。(人民日報中央廚房·煮酒話媒工作室 丁丁 王向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