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軍民融合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是習主席站在時代發展和戰略全局的高度作出的戰略決策。這個全局是世界經濟政治科技發展的全局,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全局,是中國經濟終將躍居世界第一的全局。
當然也應該看到,我國同很多先進發達國家還有差距,面對洶涌而來的全球新一輪軍民融合發展浪潮,我們應當增強緊迫感,并具備攀登高峰的勇氣。進入21世紀,海洋再度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一方面我國堅持走依海富國、以海強國、人海和諧、合作共贏的發展道路;另一方面,海洋的國家戰略地位空前提高,極大地帶動了海洋經濟尤其是船舶工業的發展,武船一直緊跟國家戰略調整,不斷地進行戰略轉型和產業結構升級。主要有以下方面:
裝備出口。武船勇拓國際船舶市場,得到國家的大力支持。武船把目光投向更為廣闊的國際海洋工程船舶市場,建造的軍貿產品出口到非洲、南亞、中東、南美等多個國家和地區。
軍船和民船融合。武船積極探索軍船與民船、造船與海工、造船與修船、船舶與非船等產業間的軍民融合發展,并在科研創新、成果轉化方面取得很好成績,實現了軍、民、非三大主業領域協調發展。比如參與建設的長江三峽、葛洲壩、清江、南水北調興隆水利樞紐等大型水工設施,都是圍繞國家、圍繞國防、圍繞省市的規劃和需求邁出步伐,持續深入推進軍民融合發展,為國防事業、地方經濟發展作出貢獻。
資本融合。真正的合作靠資本,只有具備上市公司的巨資能力,才能在行業取得話語權。武船的定位很準確,是“一個總部、兩個軍民融合基地、若干個專業化公司和市場化的公司”。一個軍民融合基地在海西灣,一個軍民融合基地在長江上。我們兩個廠整合完了以后叫新武船,青島地區整合完了以后叫新北船,這兩個基地整合完了以后的新目標是打造中國軍民融合、技術領先、產融結合創新型企業集團。
產品以及技術融合。新的技術帶來新的供給,新的供給帶來新的需求。武船推動軍用技術和民用技術融合,形成了完整的軍工建造規范和自主創新的工藝體系。武船是國際知名的高端海工裝備供應商,是我國各類重大工程的核心供應商,是中國橋梁鋼結構制造領域的排頭兵,是國內重要的高層建筑鋼結構承包商,在成套設備領域也積累了豐富的建造經驗,為我國海軍裝備換代升級和國防事業作出了突出貢獻。
管理融合。管理體系是軍民融合復雜系統中有效的驅動力和保障力。我們通過技術和資本化推動實現武船管理的量化、細化,建立了國際通行的質量管理體系、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環境管理體系和適應國際各大船級社規范的建造體系,進一步厘清了企業與合作方、部門與部門之間在軍民融合管理中的“責、權、利”。
產品、人才供應鏈改革。裝備不是萬能的,一個強大的國防,一個強大的軍隊,背后必然有強大的教育質量、強大的民族力量等支撐,這樣才能不斷地往前走,所以要進行整個產品供應鏈、人才供應鏈變革,通過企業系統化驅動優化供應鏈流程。
上世紀90年代以來,武船集團主要經濟指標連續23年保持兩位數的增長速度,2016年完成經營開發328.5億元。我們的發展目標是在2020年翻番,達到600多億,通過持續創新和不斷努力,適應軍民深度融合發展格局。
責編/魏飛 孫渴(見習) 美編/李祥峰 李智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