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會組織的發展與精準扶貧目標具有高度契合性,應該從政策設計、社會組織的增量引導和存量開發、實施政府購買扶貧服務項目等方面,促進社會組織參與精準扶貧。
【關鍵詞】社會組織 精準扶貧 路徑設計
【中圖分類號】C23 【文獻標識碼】A
精準扶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補短板”的民生行動,鼓勵支持帶動社會組織有效參與精準扶貧,形成政府、市場、社會三者良性互動的扶貧格局,是精準扶貧工作的現實需要。
社會組織的發展對精準扶貧意義重大
精準扶貧與社會組織發展的良性互動。社會組織本身不僅是政府精準扶貧的合作者,而且是政府權力與社會權力“分立、分治、分享”的結果。從某種意義上看,是政府塑造了自己在精準扶貧中的合作伙伴。精準扶貧為社會組織提供良好的發展契機,為社會組織的專業服務提供實踐的空間和平臺。反過來,社會組織的規模化和專業性的提升,也為精準扶貧提供了有力的社會協同力量。以反貧困為目標任務,以精準扶貧這一宏大的社會行動為平臺,政府、市場、社會充分發揮其能動作用,并在相互影響和建構中改變、發展、協同、合作。
社會組織的發展與精準扶貧目標的內在契合性。精準扶貧需要社會組織充分整合全社會的資源和力量。從內容上看,精準扶貧包含教育、文化、衛生等公共服務內容的民生行動;從能力上看,精準扶貧意味著貧困人口人力資源開發、自我發展能力的提升;從地域經濟上看,精準扶貧更需要貧困戶、貧困村所在社區乃至整個區域整體發展水平的提升。扶貧不只是要求“硬件”指標階段性地“提上來”,更要求貧困人口內在發展能力等“軟件”指標可持續地“跟上去”。這樣一個系統性、全局性的戰略任務,不可能只依靠單一的政府權力主體、自上而下的垂直權力體系和通過權力來完成。社會組織作為公民社會的組織平臺,可以采用更多元的手段,吸納更廣泛的社會資源,激發社會潛在能量,去做精準扶貧過程中政府顧不上、做不了、做不好的事。
“脫貧后”的持續發展需要建構包括社會組織在內的社會支持網絡。精準扶貧的根本任務,是讓貧困人口獲得穩定的、制度性的、可持續的發展能力和生活保障。從發展的觀點來看,當“脫貧”指標完成、當目前政府所給予的資源支持不存在時,脫貧人口所獲得的內生發展能力和外在社會支持網絡系統應該能保證其不再“返貧”。社會組織可以為“脫貧后”的持續發展構建多維度社會支持網絡。社會組織可以為貧困人口提供利益訴求和政策倡導的渠道,能夠從基層社會協商共治的角度,為他們爭取到體制內的社會保障資源和制度性的政策倡導。
社會組織參與精準扶貧的機制和路徑設計
出臺鼓勵、支持社會組織參與精準扶貧的具體措施。從《建立精準扶貧工作機制實施方案》到《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中央鼓勵社會力量參與精準扶貧的文本表達逐漸清晰和具體。但是與實踐中的操作要求相比,這些政策措施大都還停留在原則性的宏觀層面,只有籠統的倡導,沒有明確具體的、可操作性的專項配套方案。筆者在調查中發現,各級政府在社會組織參與精準扶貧的問題上,雖然都明確表達了支持和鼓勵的態度,但是在問及具體的支持政策(資金、人才、項目等)時,卻很少能有回應,甚至有些部門都搞不清楚“社會組織”到底是什么。因此,針對這些現象,從中央到?。▍^)市縣,應該逐級出臺引導、鼓勵社會組織參與精準扶貧的專項文件,并從財政、稅收、管理等方面設計出可操作的具體配套措施;打破社會組織發展單一依靠民政部門推動的局面,從組織部門的專業人才培養和精準扶貧成效考核角度鼓勵各級政府把社會組織納入政府主導、社會協力的扶貧格局。
做好社會組織參與精準扶貧的增量引導。自黨的十八大提出,激活社會組織活力、創新社會治理方式以來,社會組織發展迅速。對這一部分“增量”社會組織而言,一要從申請、注冊、開辦等各個流程簡化工作手續,降低門檻,從源頭上支持、鼓勵社會組織的成立和發展;二要從服務方向、能力建設等方面,引導新增社會組織投入到精準扶貧領域中去。通過社會組織領導人培訓、業務督導等環節,鼓勵社會組織將自己的機構使命,與目前的精準扶貧這一宏大的社會行動結合起來,在公益救助、教育扶貧、社區文化建設、社區社會組織發展等方面,與各級政府、企業、民眾一起,構建精準扶貧的多元社會網絡。
做好社會組織參與精準扶貧的存量開發。一方面,抓住“重點培育、優先發展行業協會商會類、科技類、公益慈善類、城鄉社區服務類社會組織”的政策環境,大力支持服務于精準扶貧的各類公益慈善組織聯合會、社會工作聯合會、社區建設聯合平臺的建設,另一方面,順應目前婦聯、共青團等社會團體的改革潮流,充分發揮這類群團組織群眾基礎廣泛、組織覆蓋面廣、公信力強的特點,將精準扶貧工作和完善其自身組織建設的過程相結合,激活更大范圍、更深層次的公共精神和社會參與力量。
實施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扶貧服務專項計劃
將“社會服務”作為一種重要的扶貧資源。政府主導下的精準扶貧行動,有利于集中人力、資金、技術、政策的綜合力量,提高扶貧工作的精準性和有效性。但是筆者認為,在提高經濟收入和促進產業發展的同時,也應該從人力資本投入角度增加貧困人口的內生發展動力;在完善社區公共服務設施硬件建設的過程中,要通過社區文化建設增加社區發展的軟性“社會資產”。我們建議將各級各類社會組織提供的扶貧專項服務,也作為一種重要的扶貧資源和扶貧手段納入精準扶貧的整體規劃中,用政府購買扶貧服務的方式,鼓勵、吸引社會組織參與精準扶貧過程。從中央到地方,允許、鼓勵各級政府拿出一定比例的扶貧資金,用公開招投標的方式,從符合條件的社會組織購買當地急需的精準扶貧專項社會服務;將扶貧服務作為一項重要的、長期性、建設性的扶貧資源,列入政府主導的精準扶貧戰略格局。民政部門、教育部門要作為政府購買精準扶貧社會服務的重點部門。
明確政府購買扶貧服務的重點領域。將社區建設、農村婦女兒童老年人關愛工作、鄉村教育等需要社會廣泛參與、長期建設而政府又投入不足的領域列為政府購買精準扶貧服務的重點。鼓勵社會組織在貧困地區,社區家庭綜合服務、社區文化建設、基層治理、貧困文化消除等方面展開專業化服務;鼓勵社會組織在留守婦女和留守老人照顧、農村留守婦女資源開發、留守兒童安全保護和家庭照顧、貧困地區基礎教育提升等方面整合社會資源;鼓勵社會組織帶動貧困地區成立農民合作社、農忙互助組、社區文藝組織、老年協會、學校社工服務組織等本土化社會組織,改善貧困地區社會治理的微觀基礎。
扶貧服務的品牌化運作。在一些存在普遍需求的領域,培育一批效果好、受益面廣、易于標準化的社會服務品牌項目,列入政府購買扶貧服務清單。扶貧服務的品牌化運作可以滿足貧困人口最基礎、最具共性的需求,還可以集中社會組織在項目設計、項目執行方面的優勢,以項目連鎖的方式大幅度提升整個社會組織服務的專業化水平。
發揮典型帶動作用。以政府購買扶貧服務的典型案例為切入口,通過榜樣力量喚起整個社會對精準扶貧的責任和參與意識;通過典型事跡宣傳提高個人、社會組織、社會團體對精準扶貧的關注度。各級政府通過搭建精準扶貧的透明公開的信息平臺,幫助社會力量找到扶貧對象、服務領域和服務方法;通過政府購買扶貧服務、社會組織帶動志愿服務、政府培育扶貧公益項目等途徑,匯聚政府、市場、社會參與精準扶貧的多元合力。
(作者為南陽師范學院副教授)
【注:本文系河南省政府決策招標課題“社會組織參與河南省精準扶貧的路徑和機制研究”(課題編號:2016B228)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①蔡科云:《政府與社會組織合作扶貧的全力模式與推進方式》,《中國行政管理》, 2014年第9期。
②王思斌:《精準扶貧的社會工作參與——淺論實踐型精準扶貧》,《社會工作》,2016年第3期。
責編/孫娜 美編/于珊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