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農村不只需要物質扶貧,更需要智力扶貧。只有這樣,才能徹底扭轉貧困局面。中國特色新型智庫人才薈萃、智力密集、資源廣泛,在精準扶貧工作上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要充分發揮智庫作用,積極為精準扶貧建言獻策,為加快貧困地區發展提供智力支持,真正發揮“外腦”和“參謀”的作用。
【關鍵詞】智庫 精準扶貧 扶智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標識碼】A
農村的精準扶貧,不僅需要物質扶貧,還需要智力扶貧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著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把脫貧攻堅擺到治國理政突出位置,推動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加快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步伐。全國各地高度重視,突出問題導向,努力補齊短板,采取了一系列力度大、針對性強、作用直接、效果可持續的積極措施,形成了符合各地實際情況的扶貧脫貧經驗和扶貧開發模式,取得了舉世矚目的階段性成效,迎來了歷史性的跨越與巨變。
盡管如此,受到特殊地域環境、經濟發展水平、社會發育程度、基礎公共服務、科技文化素質、思想觀念等諸多因素的影響,目前貧困人口規模依然不小,貧困程度較深,減貧成本更高,脫貧難度更大。要實現農村貧困人口確保到2020年全部脫貧的既定目標和莊嚴承諾,時間十分緊迫、任務相當繁重。
當前精準扶貧工作效果初顯,但仍存在一些問題亟待解決。一方面,扶貧工作隊“心有余而力不足”。第一書記和廣大扶貧干部作為處在扶貧工作最前線的“急先鋒”,村書記和村民對他們均有很高的期待。他們懷有滿腔熱血,卻苦于缺少行之有效的辦法。他們來自于不同地區、不同行業、不同部門。而不同的受教育程度、不同的專業背景、不同的職業素養又使其形成不同的思維方式和看待問題的視角。因此,他們必然會在設計制定扶貧脫貧規劃、合理安排扶貧項目、加大資源整合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盲區”和“短板”,而短時間的培訓交流也難以克服這樣的問題。這就需要借助新型智庫這一“外腦”提供理論支持、智力支撐和決策咨詢服務。另一方面,雖然全國各地區精準扶貧工作從頂層設計到一線實踐都在積極探索由“輸血式”扶貧為主向“旅游+扶貧”“產業+扶貧”“生態+扶貧”等有效的“造血式”扶貧轉變,并取得了良好效果。但從目前情況來看,大部分地區仍未從過去單純地關注收入貧困轉向更多地關注知識貧困。貧困人口最缺乏的機會是獲得教育的機會,最缺乏的能力是掌握知識的能力。事實也一再證明:農民的受教育程度和智力水平決定了富裕水平。目前廣泛采取的扶貧模式確實具有雪中送炭之功效,但對大多數貧困人口來說,因病致貧、因學致貧、因婚致貧、因喪致貧等相對而言都是暫時的,而文化層次低、又沒有一技之長,才是造成貧困的深層次原因。他們不僅僅需要物質扶貧,更需要智力扶貧。
智力扶貧是徹底脫貧的重要推手,也是阻斷返貧的重要途徑
從某種程度上講,扶智比什么都重要,它是徹底脫貧的重要推手,也是阻斷返貧的重要途徑。要注重將扶貧與扶智結合起來,把貧困群眾積極性和主動性充分調動起來,引導貧困群眾樹立主體意識,發揚自力更生精神,激發其改變貧困面貌的干勁和決心,變“要我脫貧”為“我要脫貧”。政府再多的物質與產業扶貧,倘若缺乏“智”這一關鍵因素,必然導致好政策無法落實到位,幫扶效果無法有效發揮,脫貧人群返貧概率大。因此,要充分利用好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的優勢資源,最大程度上推動精準扶貧釋放巨大能量,確保把寶貴的扶貧資金和力量用到最急需的地方,激發出貧困地區發展的內生動力。
組建進出暢通、結構優化、動態管理、專兼職結合的“扶貧智庫”,為相關領域的決策咨詢提供可選擇的專家人選。入庫專家由從事行業扶貧規劃設計的資深人員和從事扶貧開發實踐的相關人員組成。主要負責對扶貧開發重大決策及其實施,提出咨詢意見和建議;對重要扶貧規劃和重點扶貧項目、財政扶貧資金整合等進行評審、論證,并引入第三方評估機制,評估脫貧攻堅責任、專項規劃和重大政策措施落實情況等,適時公開發布智庫成果;監督精準識別、精準退出等情況。
積極開展“智庫+精準扶貧”活動,設立專項活動資金,統一組織科研機構和黨政型智庫相關研究人員深入貧困縣、鄉(鎮)、村、戶,有計劃、大規模、分階段地進行實地調研,掌握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狀況,挖掘、總結好做法、好經驗,促進精準扶貧準中求準、精益求精,提高精準施策的針對性、時效性。同時,通過建立統一的手機應用程序、微信公眾號等快捷有效的方式,最快時間將有效信息傳遞到第一書記和廣大扶貧干部手中,幫助他們第一時間找準“病根”,及時對癥下藥。
完善精準扶貧對策研究和決策咨詢,讓智力扶貧更高效
第一,圍繞精準扶貧脫貧,加強應用對策研究,鼓勵大膽探索,提倡不同政策建議切磋爭鳴、平等討論,創造有利于智庫發揮作用的良好環境。重點發揮好黨政部門、社科院、黨校行政學院、高校、軍隊的參謀助手作用,為黨委政府及相關職能部門提供科學決策咨詢服務。同時,鼓勵各類智庫圍繞精準扶貧脫貧組織重大決策咨詢系列項目,進行對策性、戰略性、前瞻性、儲備性研究,生產出一批有深度、有分量、有價值的智庫研究成果,打破目前相關決策咨詢成果散而不精、不成規模的研究狀況。
第二,探索建立和完善決策部門對智庫咨詢意見的運用和反饋機制。鼓勵和引導黨委政府及有關職能部門及時反饋智庫研究成果的應用情況,以書面形式將成果名稱、主要應用的措施、應用后產生的效果等報智庫管理部門。這樣,不僅能促進政府決策與智庫建議之間的良性互動,也能夠促進好經驗、好政策、好措施得到推廣,形成智庫的“謀”、黨委政府的“斷”和扶貧干部的“用”無縫對接。
第三,引導各類智庫,包括各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協會社團組織及大型企業主動聯絡貧困縣、鄉(鎮)、村,通過舉辦政策解讀講座、座談會、論壇等多種形式,有的放矢、因地制宜地為貧困地區的精準扶貧脫貧建言獻策。與此同時,突出問題導向,搭建交流平臺,利用業余時間積極組織第一書記、扶貧干部交流心得、揚長避短,打破壁壘、尋求合作,努力加強集中連片貧困村之間的團結協作,形成區域內小型發展經濟體,告別各行政村單打獨斗、第一書記悶頭苦干的工作局面,促進扶貧工作一體化、規模化,使整個區域內的老百姓脫貧速度更快一些。
第四,鼓勵各類智庫根據自身資源優勢,梳理地方發展政策及資金需求,想盡一切辦法,廣泛對接外部資源,做好穿針引線工作,因地制宜聯絡引進適合當地發展的長期項目,以此吸引外出打工農民回到家鄉參與建設,構建“智庫+產業”平臺,用智庫引導貧困地區發展,推動貧困地區產業鏈融合發展。實踐證明,一個地方必須有產業、有勞動力、內外結合才能得以發展。
第五,結合大多數貧困人群的具體情況,建議各類智庫遵循“治窮先治愚”“扶貧先扶智”“培訓一人、就業一人、脫貧一家”的扶貧工作思路,整合現有的多種培訓資源,實施常態化文化知識扶貧、職業教育扶貧、實用技能扶貧等扶貧模式,打開青壯年通過就業改變命運的通道,全面向“造血式”扶貧轉變,切斷貧困現象代際傳遞;著力提升貧困人口受教育程度和就業創業能力,力爭技術培訓到戶、就業脫貧到戶、提高能力到戶,阻斷脫貧人群的“返貧路”,努力讓每個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
(作者分別為中共青海省委黨校講師;青海民族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教授)
【注:本文系2016年度全國黨校系統重點課題“青海省黨校系統新型智庫建設研究”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①宋魁:《對發展民間特色智庫的幾點建議》,《學術交流》,2015年第10期。
責編/譚峰 美編/于珊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