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大數據背景下,農產品滯銷時有發生。為了治理農產品滯銷這個市場失配和失效問題,需要政府、農業生產者和電商在產、供、銷各個環節聯起手來對接農產品供需。
【關鍵詞】大數據 農產品滯銷 流通電商 【中圖分類號】F325 【文獻標識碼】A
大數據時代農產品滯銷事件依然頻頻發生
我國當前正處于農業現代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準確提供和高效利用農業和農村數據,既可對農業的生產、經營、管理和服務等起到優化流程和提質增效的作用,也可為農村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提供耦合和催化功能。在大數據時代,傳統農業的生產和流通環節面臨新的機遇。與早先情形相比,大數據時代的優勢在于,可以利用相關平臺實現農產品生產、配送、倉儲、分銷和消費者數據資源的整合、分類和提煉,使生產者與消費者在農產品供需信息等方面得到躍升,生產成本、流通成本、銷售成本因之下降。
然而,由于目前農業數據共享開放不足,信息孤島、數據壁壘、數據碎片化和信息不對稱等問題大量存在。例如,在農業生產方面,主要還只是國家統計局、農業部和國家糧食局等才開展大規模監測;大宗農產品的信息共享水平相對來說比較高,但是涉及小宗農產品時,信息監測和共享水平依然偏低。特別是針對農產品滯銷現象,各界還沒有在大數據背景下為解決問題提供真正有效的思路和方案,相關平臺建設仍處于起步階段,農產品滯銷治理尚未獲得足夠的來自于大數據的紅利,滯銷事件依舊頻頻發生。
農產品滯銷事件頻頻發生的根源,總是可以追溯到市場供需的不均衡。在現實中,農產品市場份額被大批發商占領;盡管利用大數據可以更加準確地分析和預測市場,但是勢單力薄的農戶幾乎不具備相應的能力。就近幾年情況來看,特別是針對小宗農產品,依然存在各種各樣的滯銷情形。例如,2014年10月甘肅禮縣蘋果因冰雹災害而滯銷;11月山西省太原市壽陽縣茴子白遭遇滯銷。再如,2015年3月份,陜西省禮泉縣出現了近百萬斤貢梨滯銷;4月份,作為全國主產區之一的浙江溫州蒼南遭遇了大面積番茄滯銷;5月份,安徽長豐遭遇草莓滯銷,全縣損失超過1.5億元;6月份,安徽水果大縣碭山遭遇了西瓜滯銷,20萬畝西瓜為銷路而發愁。還如,2016年甘肅蘭州榆中縣彭家營村遭遇了春筍滯銷。2017年1月內蒙古五原縣遭遇了葵花子滯銷;5月河南開封市平城鄉郭君村遭遇了蒜苔滯銷,等等。
農產品為何出現滯銷現象
當農產品出現滯銷時,通過“愛心購買”和“公益銷售”等方式,雖然也可以(事后)解決一部分問題,但這樣的措施只能在一時一地起一部分作用。當農產品出現滯銷時,一邊是“豐產”的農民滿臉愁容,絲毫沒有豐收的喜悅;另一邊是城市中的民眾抱怨果蔬等價格太貴,出現“農民賣難、市民買貴”的怪圈。我們相信,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通過進一步努力,農產品滯銷這種市場失配和失效的情形是有望得到較好治理的。但是,針對這個問題提出解決思路和擬定對策時,必須對農產品滯銷的原因和機制具有清晰的認識。
第一,農民作為農產品的供給方,對市場走向的把握不可能做到完全準確無誤。農產品從種植到進入消費之前的最后一個環節(比如說城市家庭對農產品的購買),必然存在時間差和供需環境的變化;并且,任何一個環節都要以能夠獲得一定的經濟利益作為支撐。在小規模生產模式下,農戶容易出現跟風種植現象,進而決定了他們必然具有相對弱勢的市場地位。我們經常看到的是,農產品中間流通環節很多,果蔬從鄉間地頭到城市菜市場,中間商層層加價,農戶利益一次次遭到擠壓。在這個過程中,農產品價格往往波動頻繁且周期較短。因此,農戶跟風種植時,就已埋下產品滯銷和價格下跌的隱患。
第二,某些農產品不易保存(鮮),以至于市場范圍受限。一種農產品如果只能就近零賣或者出售給具有壟斷地位的中間商,中間商就必然握有定價的壟斷權。由于這樣的農產品在物流環節當中容易腐敗變質,對物流系統的時效性與穩定性就提出了極高的(以至于農戶難以企及的)要求。對于這樣的農產品,疏通流通環節就成了供需適配的重中之重。農戶自產自銷時,盡管產品輻射范圍有限、市場容量很小,但是只要不是種植規模突然變化,通常也不會招致太大的市場失配;如果突然擴大生產規模,而流通環節沒有很好配套,滯銷就會隨之發生。
第三,小規模農戶除了本身容易引致市場不確定性之外,一旦招致諸如進口等方面的競爭壓力,由于產品之間具有一定的替代性,其市場份額將遭到嚴重擠壓,這種情形下也會發生滯銷,而且這種滯銷在時間上還可能具有延續性。
第四,大部分農產品沒有品牌效應,消費者對其質量難以放心。在這種情形下,網絡等交互性很強的銷售渠道雖然有助于擴大農產品的潛在市場,但在缺乏品牌效應的背景下,即使是產品質量上乘的產品,也可能得不到消費者的青睞,產品發生滯銷也就順理成章了。實際上,特色農產品一旦通過某些渠道取得消費者信任,其市場空間是巨大的。大數據時代背景下,口碑傳播和銷售途徑可進一步強化這類農產品的品牌效應。
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如何給農產品供需適配提供新的機遇,包括新平臺打造、市場信息分析、物流成本控制、推廣手段多樣化等,都是值得思考的問題。在大數據時代,每天都會產生大量的數據,這些數據或多或少反映了市場的聲音,如何分析這些數據并且提取有用的信息,建立促成農產品供需適配的模式,是極具挑戰性的工作。
緩解農產品滯銷,政府要有所作為,電商要積極跟進
一是在國家層面推動大數據技術和思路在農業生產方面的應用。例如,農業部出臺的《農業農村大數據試點方案》旨在運用大數據概念和技術,創新農業監測統計的思路和辦法,充分發揮各地農業部門及企業、科研單位、行業協會的作用,推動大數據在農業的生產、經營、管理、服務等環節的應用,有望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成果。與此配套,企業可以自發建立農業數據共享平臺,使農產品供需從傳統的“以產定銷”向“以銷定產”新模式轉換;可以建立更多像“淘農村”那樣的滯銷農產品電商平臺。
二是利用大數據做好市場預測工作,引導農業生產者理性選擇種植方向。鑒于農戶或農民個體很難完成市場預測工作,政府也就有必要打造基礎性信息平臺,改善農村的網絡建設,安排專門部門和專業人才做好農產品的市場分析工作,依靠政府的技術、預算投入、人員配置、數據獲取渠道等優勢,為當地農戶提供相關市場信息,使農戶、農民通過面對面和網絡平臺等各種各樣的方式及時獲取信息。此外,政府與農戶、農民、中間商交流農產品市場信息,還可以減少信息滯留時間。
三是依靠政府搭建網絡電商平臺,或者與現有的網絡平臺發展合作模式。借此,農業生產者通過供應有質量保證的農產品并且形成特色,有利于擴大其市場份額。當然,也可從包裝等角度向消費者提供差異化服務,發現高消費者和高影響者,打造具有高忠誠度的消費群體。比如,利用網絡平臺,使消費者可以看到農產品從種植到流通的每一個環節,責任追索流程的建立,更是有助于提高消費者對農產品質量的認同度。當地政府也可給電商平臺提供一定的合作補貼,使其在市場開發初期就對農產品中介服務感興趣。
四是以政府為主導,加強對部分農民尤其是中青年農民的相關技術培訓。其實,只有當農產品的種植者了解市場走向,了解新型農業與傳統農業在供給、銷售、推廣等環節的不同,才會有意識地融入大數據時代的農業生產和經營中,進而利用大數據時代給農業生產和經營帶來的各種機遇。
以大數據為背景,通過農產品信用體系建設和農業生產組織創新,為農產品供需適配創造有利條件
不管是規模較大的農產品生產商,還是家庭型農產品生產者(尤其是在平臺上銷售特色農產品的農戶),都可自發自愿地建立、加入產品信用評價體系,以可視化與可比化的優勢吸引消費者。通過建立農戶、農產品信用體系,從農產品產地、銷售途徑和規模、消費者評價、可跟蹤的生產鏈等多個層面,累積并且利用生產和銷售數據,切實提高消費者對農產品的信任。通過市場銷售大數據分析,及時獲取并且跟蹤消費者需求變化,有針對性地生產高端農產品,以高端、精準的農產品供應市場,彌補保鮮物流等方面成本的提高。此外,通過生產者、供應商、需求市場等點對點溝通,實現產品物流的可共享化,提高物流空間使用率,降低農產品物流成本。
將規模較大的農產品生產者和單個農戶的數據整合到一個平臺上。大數據時代對農產品銷路進行有效區分提供了技術可能性。對于那些比較缺乏個性化、傳統的農產品,可以依舊通過大型購買商實現銷售;而對于那些特色型、產量較小的農產品,可以采取網絡平臺直接連接消費者的營銷模式。通過規模化種植,一方面有效提高農戶在市場中的定價話語權,降低成本、提高利潤;另一方面,有利于農戶適應大數據時代背景,培養具有現代營銷理念和手段的人才。當然,在小規模種植情形下,也可借助一些手段獲得新的消費信息和新的流通渠道,但是單位產品的成本可能因此而有較大提高,以致于做這樣的努力并不具有經濟性。
現在,通過互聯網平臺加強農產品市場信息發布和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已經成為一種趨勢。但是,中國實際居住于農村的人口以“老與小”者居多,有能力采用網絡平臺銷售農產品的年輕人不足,更不用說有能力借助大數據進行市場分析和預測,以及尋找潛在客戶和發現新商業機會的人才了。因此,在農業信息化進程當中,我們依然需要政府提供必要的服務。除此之外,政府還可以通過稅收、保險等政策以及其他配套措施實現“清障”,減少農產品產銷的中間環節,保證農業生產者的利益。但是,利用電商平臺時,也要注意其中存在的風險。例如,有一則報道說:“電商幫忙收購滯銷菠蘿,反遭果農坐地起價,并摻雜劣質菠蘿。”這就提示利用電商平臺解決農產品滯銷問題時,也要注意合同的規范性。在合同當中,既要保障農業生產者的利益,也要保障電商平臺的利益。
此外,利用大數據時代賦予的數據提煉、市場分析和平臺運作等優勢時,也只能解決一部分由空間和時間限制而帶來的供需不對稱的問題,對農產品滯銷起一定的改善作用。從長遠來看,將分散的小農經濟整合成具有規模效應和市場敏感度的農業企業經濟,增強農業生產單位自身的抗御風險能力,同時培育農產品網絡營銷和市場開拓人才,似乎才是改善農產品滯銷問題的治本之道,而這又有賴于我國農村經濟發生深刻的變革。
(作者為上海財經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導;上海第二工業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講師葉爾肯拜·蘇琴對本文亦有貢獻)
【參考文獻】
①黃福華、蔣雪林:《生鮮農產品物流效率影響因素與提升模式研究》,《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2期。
②施燁、王懷明、沈建新:《基于農民專業合作社視角的農產品滯銷原因分析及其對策》,《江蘇農業科學》,2015年第11期。
③馬曉春、宋莉莉:《我國鮮活農產品滯銷頻發的原因及對策研究——以蔬菜、牛奶滯銷為例》,《當代經濟管理》,2015年第9期。
④汪志曉:《供給側改革背景下農產品電商模式創新的研究》,《農村經濟與科技》,2016年第12期。
責編/賈娜 美編/于珊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