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探索90后大學生公共精神的培育路徑,需以解決人與人之間的現實關系為基點,幫助大學生在面臨個人與他人關系沖突時作出理性選擇。要通過加強對大學生的理論教育、建立實踐交往機制、制定制度規約等手段來幫助大學生養成良好的公共精神。
【關鍵詞】90后大學生 公共精神 培育路徑 【中圖分類號】C912.6 【文獻標識碼】A
理論教育:90后大學生公共精神意識養成的認知儲備
培育大學生公共精神的養成,其目標在于培養大學生公共精神的認知、認同并最終以公共精神為指導處理公共領域的公共事務。由此,大學生認知公共精神的理論知識是培養大學生公共精神養成的內核儲備。公共精神是人類社會不斷發展的智慧結晶,90后大學生生存于當下的社會,需要以現行的公共精神為指南處理公共事務、實現公共交往。理論教育為培育90后大學生公共精神意識的養成儲蓄知識力量,為大學生的行為提供知識引領與價值選擇。
學校教育是大學生公共精神意識養成的主渠道。在公民教育中,學校教育通過對政治教育理論課、法律教育理論課以及道德教育理論課等多樣理論課程對大學生實施理論教育。通過多層次的理論課程使大學生積蓄公共精神的相關理論知識,也由此培養其對公共精神的最基本認知,更為重要的是使其理解作為一個現代公民權利與義務應統一的責任擔當。因為“公民權利與義務的統一是真正公民社會的本質要求,它不僅是對全體公民的要求,而且是包括道德、政治、法律在內的多層次要求”。
家庭教育是大學生公共精神意識養成的倫理準備。家庭是個人生活、成長最初、最長的生活空間。家庭的倫理關系培養個人作為倫理人的認知和情感,這為大學生公共精神意識養成提供倫理準備。90后大學生作為家庭成員,其思維和觀念必定受家長處事風格和行為的影響,家庭的氛圍抑或說一個家庭、家族的風氣對塑造90后大學生的倫理信念有重要影響。這也為90后大學生作為獨立的主體個人進入社會、進入公共生活奠定了倫理基礎。
社區教育是大學生公共精神意識養成的空間擴展。社區是現代公民初出家庭的公共空間。社區治理的內容也包含對社區民眾公共精神的培育。在社區治理過程中,總會涉及與社區民眾利益相關的事物,在這些事物的規整過程中必然涉及到要求社區民眾參與或規約社區民眾有所不為的內容。這對社區成員的理論解釋、思想疏通,形成社區民眾公共精神的培養發揮著基礎作用。另外,社區對促進社區成員共同利益的宣傳也潛移默化地對生活于其中的大學生產生影響。
新興媒體是大學生公共精神意識養成的隱形路徑。被稱為“第四權力”的大眾傳媒是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傳輸媒介,新型媒體的興起逐漸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特別是90后大學生的生活方式。利用新興媒體的強大信息容量,將公共精神的相關知識整合進新興媒體,通過故事形式、文學形式、數據形式等多樣存在方式,使公共精神相關的理論知識能在海量知識信息中占領陣地,以此實現新興媒體對大學生公共精神理論指引的目的。
實踐交往機制:90后大學生公共精神行為養成的現實基點
建設學校內部“社會”,提供培育大學生公共精神實踐交往的現實空間。學校是90后大學生生活與成長的空間場域,走出家庭的90后大學生不斷實現與不同地區、不同文化的同學之間的交往、與教職工的交往以及開始獨立的生活本身就是公共交往的不斷擴大化。高校的存在與運行不僅關乎學生的教學,還關乎對學生的行政管理與后勤支持。不論是高校的結構設計還是高校的人事運行本身就是社會的縮影。建設學校內部“社會”,即是要實現學校內部各種組織包括學校、后勤、學生等多元主體的良好合作,最終為90后大學生公共精神實踐交往的現實實現提供良好的空間載體。
構建大學生與公共榜樣人物的交往機制。人的生存方式是人之信念產生的最初根源,但事物的理想性本身卻是人之信念提升的催化劑。在培育90后大學生公共精神的路徑探索中,既要遵循公共精神培育之現實性,也要注重公共精神培育之理想性,現實性保證公共精神培育的事實性,而理想性則為公共精神的培育提供激勵性。構建大學生與公共榜樣人物的交往機制則是力圖實現現實性與理想性的有效結合。公共榜樣人物對大學生的思想與行為具有引領性、激勵性。
拓展公共空間,增強大學生公共精神的社會化實現。社會化,即是指個人在社會交往過程中不斷符合社會制度、政策、文化、風俗習慣等社會規定的標準的過程。90后大學生是具備一定知識儲備的知識群體,在他們的意識中對人對事已經形成了初步的價值判斷和傾向,抑或說在未下水之前已經掌握了相關的游泳模型,似乎已經學會了游泳,但模型終歸是模型,只有真正的下水實踐才能檢驗是否真的會游泳以及能否在實踐中創造不同的游泳樣式。對于90后大學生公共精神的培育擁有同樣的道理。
值得注意的是,拓展公共空間探索大學生公共精神培育的實踐交往機制,還需要家庭、學校和社會在核心價值觀念上一致,只有保證家庭、學校和社會公共精神核心價值的一致性,才能實現90后大學生對公共精神核心價值的共識。
制度規約:90后大學生公共精神培育的剛性保障
建立相關制度明晰教育主體,明確相關教育主體的相關責任是制度規約的基本內容。公共精神培育是一個系統的過程,這就要求培育主體的多元性。比如,就課程教育而言,大學生公共精神的培育不是一門學科能單獨實現的,就公共精神所包含的核心要素之理性與契約精神而言,它體現在不同學科中。這需要學校這一主體對實現各學科的共同培養形成相關的制度規約。在培養過程中,社會、家庭、社區同樣也肩負對大學生的公共精神培育責任。明確教育主體及其責任,并以制度的形式給予保障。同時,還應合理規定各主體的不同教育重點,如此才能形成教育資源的最大化利用。
協同公共制度,規范大學生的公共行為。公共制度的建立是規約人的非理性公共行為的重要保障。從人的行為與制度之關系而言,歸根結底,在一個社會形態中或社會發展的某一階段現行有效的公共制度的總和就是人們生活方式構成的核心要素。因此,在現實社會關系中,90后大學生同樣面臨著個人與他人、與組織間利益關系之糾葛與取舍,協同公共制度、規范90后大學生的公共行為是對其公共精神培育的剛性塑造。90后大學生公共精神的培育需要協同相關的制度和公共政策激勵其正當行為、合理懲戒不正當行為,這本身也是契約精神的體現。
通過制度保障大學生作為“現實個人”的合法權益,凸顯公共精神的倫理基礎。作為個體的90后大學生是現實的個人,現實個人之現實性首先體現為他/她是一定社會歷史條件下的個人,現實個人之歷史性決定其必須滿足關于人的生存與發展的現實歷史條件、關注人作為人的個體性之正當要求;其次,這種現實性還體現為人的社會性,在現實交往中人與人直接交往或間接交往關系,都或多或少涉及個體與他人、個體與組織的利益交涉。如此,需要在對90后大學生公共精神培育的過程中,從現實的利益關系出發懂得如何針對現實情境理性地選擇公共精神。滿足作為現實個人的合法權益是通過制度培育90后大學生公共精神養成的倫理基礎。
大學生公共精神的培育不僅需要對大學生進行公共精神核心價值觀的理論教育,同時也要建立實踐交往機制,將大學生置于現實情境中、現實實踐中去體驗、提升對公共精神之認識,這是培育公共精神的基本路徑與現實路徑。理論教育之體驗與現實踐行的體驗難免出現不一致,探求制度的剛性規約就成為統一公共精神踐行的更普遍規定。
(作者為鹽城工學院副教授)
【注:本文系2014年江蘇省教育廳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金項目“90后大學生公共精神培育研究”(項目編號:2014SJD695)階段研究成果之一】
【參考文獻】
① 褚松燕:《論公共精神》,《探索與爭鳴》,2012年第1期。
責編/宋睿宸 美編/于珊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