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號召的激勵下,大學生的“追夢”情結也日漸活躍,已成為不可忽視的社會現象和精神力量。當前的經濟社會發展形勢,要求大學生必須抓住國家推進“雙創”戰略的契機,實現自己的人生夢想,為當前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增添助力,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關鍵詞】大學生 “雙創” 中國夢 【中圖分類號】C913 【文獻標識碼】A
據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于2017年3月1日發布的就業和社會保障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高校畢業生將達到795萬人,與2016年相比,增加了30萬。高校應屆畢業生的就業壓力進一步增大。自2015年開始,隨著“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號召的穩步落實,加之國家制度的有力保障和社會各界的集中關注,高校畢業生的擇業、創業條件得到改善,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大學生群體的就業壓力。而“雙創”建設的深入推進,又激發了高校大學生為了自己心中的夢想而奮起拼搏的“追夢”精神。大學生這一“追夢”情結逐漸成為一種得到普遍共鳴與廣泛響應的勵志情結,在有力驅動著大學生積極投身“雙創”事業,努力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然而在看到“追夢”情結積極作用的同時,也應當看到其不良影響,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追夢”情結,確立科學的“雙創”觀念,及時消除大學生的“追夢”認識誤區。
在“雙創”中“追夢”是大學生的一種普遍心理現象
“雙創”號召的提出與落實,調動了大學生對于國家前途、政策趨向、最新優惠扶持政策以及個人價值實現途徑的關注熱情。“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自李克強總理2014年9月提出,2015年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以來,得到了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的熱烈響應,社會各界紛紛通過參觀會、交流會、學習會等形式進行溝通與聯絡,由此也形成了一股“爭創優秀、比學趕幫”的活動風潮。目前,“追夢”已是“雙創”背景下當代大學生中的一種普遍的心理現象。
對于絕大多數的高校大學生而言,“夢想”并非不切實際的臆想與幻想,而是一種基于社會需要和自身狀況而設計的人生理想,能夠促使大學生保持信仰自覺、完善人格修養,而且也可以在遭遇挫折時,釋放一種具有精神重塑效用的強勁驅動力。所以,大學生“追夢”的本質應當是定位自我、認可自我、展示自我并最終升華自我的質變過程。而“雙創”時代的到來,則為大學生實現夢想創造了切實的契機。特別是國家政策的有力扶持、社會各界的積極響應,都為大學生進行自主創業、檢驗自身所學、實現個人夢想,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先決條件與發展環境,進一步激發了其“追夢”的熱情與斗志。而也正是在這種帶有樂觀主義的精神理念的驅動下,大學生能夠將暫時的挫折視作考驗與挑戰,依托“追夢”的力量,進行自我鼓舞、自我砥礪,進而實現自我完善與自身價值。但是,如果大學生對社會和自我的認識不準確,人生理想的設計不合理,好高騖遠,不知變通,一味堅持,也會讓人脫離現實,空耗時間和精力,導致失敗。
大學生在“雙創”中“圓夢”情結的制約因素
缺乏有效的創業與創新的指導機制,難以確保大學生形成科學的職業規劃。從2015年開始,“雙創”號召在高校內部進行了實質性推廣,校方也建立了配套性的機構和設施加以推進。但對于高校大學生而言,其對于“雙創”號召的理解與接納則需要由更為具體、人性化的指導措施來進行鞏固,單純依靠下發文件、學習手冊以及觀看影像資料,并不能真正使大學生正確理解“雙創”號召的精神內涵和實施步驟。畢竟高校大學生的“追夢”情結普遍帶有理想主義傾向,也容易放大夢想的驅動效用,缺乏統一、有效的創業與創新的指導機制,只能使其盲目迷信“夢想的力量”,而難以確保自身形成科學的職業規劃。
創業、創新受挫后的心理疏導服務缺乏,難以撫平大學生心理。毋庸置疑,“追夢”情結具備顯著的精神激勵效用。但同時不可否認的是,“追夢”情結又容易導致高校大學生對未來的職業生涯充滿過于純粹、簡單的自我暢想,使其容易以過度樂觀主義的心態去面對現實困難。一旦遭遇人生挫折,則會深受刺激,產生自怨自艾、妄自菲薄、半途而廢等一系列消極心理和行為。所以,在進行“雙創”引導的同時,提供配套性的心理疏導服務,無疑顯得頗為必要。然而當前專業化的創業、創新心理疏導服務的充分配給仍存在較大困難,因此,盲目迷信“追夢”情結的大學生,在“雙創”中遭受挫敗后的心理創傷難以被及時撫平。
“雙創”能力不足,降低了大學生的參與熱情與奮斗動力。“雙創”號召的提出,從宏觀層面指明了當前國內經濟發展的趨勢,并為高校大學生把握時代機遇、發揮自身才能、實現個人價值提供了制度保障與方向引導。在“雙創”號召的激勵下,大學生的“追夢”情結也被迅速激發。然而,單純依靠熱情、執著以及希望,缺乏相應的知識儲備與實踐技能,是無法適應日益復雜的擇業、就業以及創業形勢的。當前校園內部的素質培訓及考核模式仍相對滯后和單一,不能有效發揮其對大學生的輔助和強化作用。因此,在創業受挫、創新不被認可之后,不少大學生的參與熱情與奮斗動力也均會明顯下降,這在很大程度上拖緩了“雙創”進程。
搭建好“追夢”平臺,使大學生在“雙創”中“圓夢”
做好規劃、加強指導,使大學生正確認識“追夢”情結,并確立科學的“雙創”觀念。建立由校方、企業以及第三方社會機構共同參與的磋商機制,依據大學生“追夢”情結的主要特點,結合“雙創”的發展需求,有針對性地做好規劃、加強部署,將觀念引導、知識灌輸以及操作步驟作為側重點,通過一系列長期、定點的學習與交流活動,正確闡釋“追夢”情結的時代內涵與現實意義,激發當代大學生的創業熱情、創新動力,令大學生能夠正確認識“追夢”情結,確立科學的“雙創”觀念。
加強心理疏導服務的同步跟進,引導大學生正確“追夢”和從事“雙創”。學校要作為牽頭力量,各院系逐級落實、實時反饋,構建更為嚴密、高效的指導機制及心理疏導服務體系,定期召集應屆畢業生圍繞如何科學“追夢”,如何從事創業、創新活動,進行討論、研究。同時也要邀請心理健康專家來校進行宣講輔導以及客座疏導,解答大學生集中反應的問題,糾正其不當的創業設計、創新謀劃,及時消除大學生在“追夢”上的誤區,引導其正確適應“雙創”形勢,增強“雙創”能力。
完善培訓,提高大學生在“雙創”中“圓夢”的能力。經濟新常態的出現、行業競爭的激烈化以及企業用人需求的降低,都對大學生的擇業、就業造成了困難。所以,這就需要及時更新“雙創”素質的培訓方式,增加趣味性、實用性和互動性,并通過評優選拔、集體協作以及公示激勵等流程,引導大學生正確、全面地認知“追夢”情結,提高“雙創”能力,從而能夠適應時代變化態勢,把握“雙創”契機,找準“追夢”切入點,最終在“雙創”中能夠圓了自己的“夢”。
吸引社會第三方機構參與“雙創”,搭建“追夢”平臺。可以通過各類優惠政策,吸引社會第三方機構參與到“雙創”的潮流之中,引導其通過提供實訓場所、資助競賽等方式而搭建“追夢”平臺,將大學生“追夢”情結引導到努力學習、積極探索、熱情交流上,形成一種彼此激勵、相互帶動、共同提升的良性關系,實現認知理念優化、實踐能力增強以及創業創新有成的愿景,最終充分發揮“追夢”激勵作用,推動“雙創”戰略的順利推進,為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提供助力,真正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作者為遼東學院思政部副教授)
【參考文獻】
①楊英法:《馬斯洛需要層次論的不足及其完善》,《哈爾濱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5年第5期。
②王曉騫:《大學生“雙創”教育模式探析》,《科技創新導報》,2016年第33期。
責編/孫娜 美編/王夢雅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