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微思政”模式的開展,可以推進思政教育與互聯網時代發展相適應,也可以推進思政教育成果的落實。我們應該著重打造思政教育“微陣地”、繁榮思政教育“微產品”、引領思政教育“微對話”以及優化思政教育“微環境”,為“微思政”模式推進鋪平道路。
【關鍵詞】高校 “微思政” “微陣地”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當前,隨著互聯網、大數據等信息技術的發展,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可以運用這些新型信息技術,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和感召力。無疑,以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技術的發展,可以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一種全新的模式與思路。為此,需要探索互聯網模式下高校“微思政”的發展思路,開創思政教育新格局。
“微思政”模式能夠推進思政教育成果的落實
“微思政”模式是思政教育適應互聯網時代發展的需要。無疑,互聯網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推動力量。以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技術已經對中國人的日常生活、行為模式、思維習慣等方面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網絡文化傳播成為信息傳播的主要形式。網絡是一個高度開放及共享的體系,網絡中傳播的信息繁雜、良莠不齊,不時伴有西方意識形態的滲透。因此,高校在網絡領域如何爭奪意識形態的話語權,是極為重要的,給思政教育工作帶來了較大的挑戰。同時,網絡技術的發展也為思政教育的資源、形式、路徑等提供了新的可能性。高校傳統的思政教育模式開始逐漸向網絡思政教育轉變。
思想政治教育要想取得實效,必須要保持其教育過程“接地氣”,能夠被學生所接受。“微思政”模式的推行切合了網絡的發展特點和當前學生的思維習慣,能夠提升教育過程的有效性和針對性。隨著移動互聯網的不斷完善,網絡與學生的學習、生活、娛樂保持密切關系,此時網絡就能夠成為思政教育推進的工具和傳播的載體。同時,網絡傳播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碎片化特征,要想保持思政教育成果的落實,就必須要將其具體化、生活化。當代大學生是與互聯網一起成長起來的一代,他們對于各類社交軟件和平臺極為熟悉,對于網絡世界有著獨到的見解。相對于灌輸式的思政教育,通過“微思政”模式可以保證思政教育的傳播,充分體現思政教育過程的個性化和自主性,大大提升其教育成效。
“微思政”模式的基本理念與獨特優勢
全方位與流動性。隨著無線網絡技術的成熟與移動終端設備的日漸普及,高校思政教育的教師工作不再限于課堂,也不再限于8小時內,工作場所是全方位的,可以是在學生宿舍,也可以是在圖書館,只要有網絡的地方,均是推進思政工作的陣地。同時,每個人均可以成為思政教育者,通過微博上的轉發、朋友圈上的轉發,積極構建一個充滿社會正能量的輿論氛圍。當網絡輿情爆發的時候,“微思政”就能夠迅速成為化解危機的一個渠道。“微思政”這種對時空界限的超越,在提升思政教育實效性方面具有巨大的優勢。
交互式與滲透性。網絡媒介本身具有交互的特性,這種特性使得思政教育的主客體能夠較好地實現平等的交流和互動,保持隨時隨地的溝通。通過平等的互動和溝通,思政教育者可以及時發現學生的思想波動以及心理變化,學生也可以及時將其心理上的困惑反饋給教師。由此,思政教育者能夠更好地為學生提供個性化服務,學生則可以通過與教師的交流,消除對思政教育過程的抵制和排斥,從被動接受到主動追尋。這樣就可以大大提升思政教育的親和力。此外,“微思政”還能以網絡文化為載體,通過圖片、影像等形式來呈現,提升其在潛移默化中的影響效果。
生活化與時代性。“微思政”的有效開展,需要順應學生心理和生活的清新化的話語表達。具體來說:第一,需要善于運用各類“微語言”。通過網絡空間的各類用語與符號來取代傳統的冗長晦澀的說教,確保思政教育的形象化和生活化。第二,語言運用應該言之有物。語言形式雖然是“微”的,但內容和思想卻不是,要通過生活化的“微語言”,將深奧的思想表達出來,增強教育過程的說服力。第三,教育的內容必須要“實”。思政教育是心靈教育,是靈魂的教育,必須體現人文關懷,在教育過程中需要表達真情實感,用樸實的語言表達深刻的道理,激發學生的興趣。
以“微思政”落實思政教育的具體路徑
打造思政教育的“微陣地”。要想做好思政教育的“微陣地”建設,首先,要積極推進學校思政教育的專門網站建設,在保持思政教育內容嚴肅性的同時,突出學校的辦學特色,引導學校的教學、科研、學生工作與思政教育結合。其次,要不斷強化學校各類新媒體平臺建設,重點打造學校專門的思政教育官方微博和微信平臺,使得微信、微博這些微平臺成為思政教育的旗桿。再次,積極推進學校教學、科研、院系網站與學校思政網站、思政微信和微博的融合,形成縱橫結合的思政網絡媒體,實現各個平臺資源共享,提升思政教育的實際效果。
豐富思政教育的“微產品”。“微產品”是思政教育的載體,其建設必須堅持正確的思路。首先,豐富思政“微產品”的內容。例如,以弘揚社會主旋律和核心價值觀為主題,舉辦專門的校史展覽,攝制以學校辦學特色為主題的微電影,舉辦感動校園的先進人物評選等,形成線上和線下活動一體化的微產品體系。其次,提升學校網絡媒體服務思政教育的功能。在思政教育中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為學生提供多元化和個性化服務,及時解決學生在思想、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定期舉辦思政教育接待日,聽取學生對學校建設、教學活動及個人成長等方面的意見和建議。再次,開放網絡媒體的思政學習資源。圍繞黨的最新政策、理論及各類主題教育,開辟專門的思政教育專欄,引導學生學習經典著作、優秀理論文章。此外,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大力推進思政公開課建設,促進思政理論與專業教學的結合,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
構建思政教育的“微對話”機制。“微對話”機制是一種思政教育互動機制,能確保思政教育者和學生之間的深度溝通和交流。首先,要精心選定對話議題,包括黨和國家的重大節日、重大會議,圍繞黨史、黨建等具體內容,積極開展師生之間道德、人生、理想等方面的對話。引導學生在微平臺上發表意見,促進師生的充分交流和平等對話。其次,要確立對話的方式,構建一個長效的互動機制,確保師生能夠隨時隨地進行溝通和交流,確保學生能夠充分表達見解和意見。再次,要積極培育網絡意見領袖。學校需要構建一大批以輔導員、思政教師、網絡技術人員為主體的專職和兼職思政隊伍,確保這些主體在應對輿論、輿情中能夠及時發聲、敢于發聲。
優化思政教育的“微環境”。第一,明確學校對思政教育環境的監管職責。學校黨委、學生工作部門、團委、網絡信息中心等各個部門需要分工負責,形成合理的工作安排,確保“微陣地”“微產品”“微對話”的順暢。第二,健全思政教育的激勵機制建設。比如,建立思政教育檢查制度、網絡信息排除制度、思政教育獎懲制度等。第三,引導學生的自我管理。學生作為思政教育的對象,自我管理是極為重要的,特別是要引導部分黨員學生擔任思政網站、微信、微博的管理員、評論員、信息員,防止一些有害信息進入這些平臺,各方共同營造一個健康而充滿正能量的思政教育生態。
(作者單位:常州大學)
【參考文獻】
①鄭運旺:《“互聯網+”背景下的高校“微思政”模式》,《紅旗文稿》,2017年第3期。
②唐愛瓊、韋文榮:《網絡實踐: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創新的一種探索》,《高教論壇》,2012年第7期。
責編/張寒 美編/王夢雅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