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任何社會在轉型時期都不可避免地出現社會道德秩序的缺失問題。對此,我們需要內外兼修,走一條市場經濟建設與思想道德教育、制度建設緊密連結,科學引導與聯動發展有機統一的新路子。
【關鍵詞】社會轉型 道德秩序缺失 邏輯進路 【中圖分類號】B825 【文獻標識碼】A
社會轉型時期道德失序的典型表現
道德秩序在道德信息發生沖突時,通過整合道德認知、道德意識和道德信念而形成一種價值取向,排除錯誤的價值導向,從而規范和引導人們的行為。在我國社會轉型時期,傳統道德受到多方面的沖擊,在新的道德秩序形成中出現了一定程度的混亂,在一些領域中存在道德秩序缺失問題。
經濟領域中,市場經濟存在一定的負面作用。市場經濟改革極大地推動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其等價交換和競爭機制已滲透我們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生產、生活和思維方式。然而,市場經濟有其兩面性,其注重物質財富,相對輕視道德價值的建設,市場經濟的巨大變革與相對穩定的道德秩序這一終極關懷相悖。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一個不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因其不能及時提供一個完善規則,就很容易產生社會誠信缺失和道德倫理喪失等道德問題。
政治領域中,官僚作風仍然存在。在我國,行政工作人員應當秉承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作為人民的公仆,一心為民。轉型時期市場經濟帶來的沖擊,社會財富的分配狀況等導致部分行政人員崇尚權力,在政治上進行“公器私用”、以權力尋租來為某些個人或企業“開道”;在經濟上,公然違背國家政策,貪污、擠占或挪用國家公款,甚至用公款行賄;在思想作風上,喪失工作原則,崇尚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道德信仰缺失,敗壞社會化風氣,嚴重影響黨和政府在人民群眾中的形象。
社會領域中,社會公德亟待改進。社會公德存在于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它是每個社會成員所應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準則,在我國社會轉型的特殊時期,作為社會文明最后一道防線的社會公德,也不免存在一些不和諧音符。如由于公德意識缺乏,在公共環境和公共交往中語言暴力、電話欺詐和誠信缺失等問題在當前的新式媒介中蔓延滋長。
思想文化領域中,利己主義思想仍舊存在。在經濟全球化和西方道德觀念的沖擊下,以及隨著改革開放深入發展,我國社會的價值觀出現多元化,集體主義信仰出現淡化的趨勢。價值觀的多元化使得社會道德信仰追求發生變化,相應的個人利己主義開始浮現,嚴重沖擊著社會道德秩序。
社會轉型時期道德失序的成因解析
市場經濟帶來的價值觀沖突是外因。道德秩序是意識形態,附屬于經濟基礎,因此社會經濟發展方式的變化所帶來的價值觀沖突是其產生道德缺失的誘因。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極大地推動了國內經濟的發展,市場經濟的趨利性使得僅憑與計劃經濟體制相適應的并帶有革命戰爭時期所形成的以無私奉獻精神為特點的道德要求,已經難以有效地調節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以強調個體利益與集體利益有機結合的新的道德生活。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新道德秩序還未完善,在個人主體意識和利益驅使下,市場經濟所帶來的世俗化和功利化就極可能誘發新舊道德秩序的沖突,從而引發拜金主義、個人主義和極端利己主義傾向,阻礙道德秩序的完善。
道德信仰教育偏差是內因。道德秩序既是道德的核心組成部分,也是一種情感體驗。道德秩序與道德信仰都是必然的價值形式,道德需要秩序化和信仰化,而道德信仰則賦予道德秩序化以特殊的價值,道德只有信仰化才能對社會道德秩序產生積極的影響。然而,當前的道德信仰教育多停留在認知層面,還沒有上升到信仰培育的高度,同時道德信仰在教育方法上忽視了情感共鳴,而在道德教育內容上又缺乏對人生意義方面的培養和指導,這些都導致社會對道德秩序的認同感不高,社會“圍觀效應”層出不窮。
主導道德規范不完善是制度原因。當前,一方面,舊的主導道德規范時效性不足,導致道德理論自覺高于社會道德生活,造成道德規范遠離生活實際,相應的道德秩序難以有效踐行;另一方面,新的主導道德規范尚在完善之中,適應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主導道德規范尚未完全建立,道德規范社會化的發展速度遠遠落后于現實需要,使得道德秩序在一些地方流于形式。
破解社會轉型時期道德失序的邏輯進路
道德秩序的建立不是無條件的,它只能在物質需求的滿足后才有存在的可能。由此,從本質上看經濟基礎決定道德秩序,經濟的發展為道德信仰提供可靠的倫理資源,繁榮的經濟生活為社會提供了秩序性,使道德秩序的有效實行變為現實。經濟沒有發展,道德不會自動完善,道德秩序不會進步,經濟發展水平決定了社會道德秩序的成敗,而道德秩序服務于經濟發展。在我國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仍需以經濟建設為重點,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進一步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以便于為重塑道德秩序提供前提和物質基礎。
教育是形成人的道德信仰的基礎,當前道德信仰教育的偏差和國外文化的沖擊是造成我國轉型時期道德秩序缺失的重要原因。為此,我們應該加強道德教育,弘揚民族精神,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要內容的道德教育,將其滲入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確立中華文化的主體意識,倡導民族精神,賦予其時代性意義。一方面,要重視家庭和社會整體教育。提高家庭的教育水平,夯實學校德育教育,重視新舊文化、中外文明沖突和融合下德育信仰教化對受教者的引導作用。另一方面,重視完善道德信仰教育的內容。改革道德信仰教育的觀念和內容,改變傳統的教育方法,進行正確的競爭、公平和金錢觀教育,提高人們的免疫力。
我國現階段的主導道德規范還未形成一個成熟完整的制度體系,這是道德秩序難以完善的重要原因。因此,我們應該健全道德價值導向制度和法律約束機制,為多元價值觀念并存的社會提供有效的社會價值制度規范,用制度規范來引導人的社會行為,并懲治那些損人利己、拜金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的違法行為。一方面,積極推進道德法制化,用法制化手段來指導人們的日常行為,確保道德秩序在現實中更具權威性。另一方面,實行道德規范化,細化道德法律制度,讓道德法律制度更具實際操作性。同時,建立道德法律制度監督機制,為道德法制化和規范化實施保駕護航。
政府應充分運用各種傳統媒體和新興社交軟件,綜合運用行政、法律等手段引導社會輿論,旗幟鮮明地弘揚民族優秀道德傳統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正確的社會意識形態,鞭撻社會丑惡現象,努力為社會營造積極向上的道德環境。繼續推動感動中國人物評選、全國道德模范評選、以及尋找最美老師等活動,為社會樹立道德標桿,用榜樣的力量來凝聚社會精神,傳播真善美,弘揚社會公平正義,賦予道德秩序成長的厚土,為推動實現中國夢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道德支撐。
(作者分別為通化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通化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
【注:本文系2016年度吉林省教育廳“十三五”科學研究規劃項目:“創新理念提升地方高校廉政教育工作實效性研究”(項目編號:吉教科文合字【2016】654號)階段性成果】
責編/張蕾 美編/楊玲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