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為中華文化走出國門,走向國際提供了新的時代契機。我國應該積極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行交流合作,為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走向世界打下堅實的基礎,從而讓我國在文化繁榮的帶領下增強自身的綜合競爭力,盡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關鍵詞】“一帶一路” 中華文化 “走出去” 【中圖分類號】G125 【文獻標識碼】A
改革開放帶動我國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在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的過程中,我國的經濟水平顯著提高,綜合國力顯著增強。在新的時代背景下,要明確提升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意義,并在保證我國文化安全的前提下,使我國的文化在國際上更加具有影響力是目前的一項重點工作。“一帶一路”倡議是我國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機遇,我們要在理性規劃的前提下,認真面對其帶來的挑戰,從而推動我國朝著文化強國的方向發展。
中華文化“走出去”讓更多的國家認識到我國友好、和平以及共贏的世界形象,從而為維護世界和平以及國際秩序作出努力
重塑文化形象。在意識形態差異的制約下,西方國家對我國的文化以及經濟發展水平都存在明顯的偏見,因此“中國威脅論”“中國傲慢論”以及“中國責任論”等國際輿論相繼出現,這些輿論不僅否認了中國在維護世界和平上做出的努力,而且對于中華文化的傳播產生了很大的制約作用。毋庸置疑,西方國家這樣做的目的在于限制中國發展,維護其自身的世界霸主地位。因此我國只有加大力度將中華文化推向世界,才能改變一些國家對我國的錯誤看法,讓更多的國家認識到我國友好、和平以及共贏的世界形象,從而為維護世界和平以及國際秩序做出努力。
抵制文化入侵。一直以來,西方發達國家對我國進行的侵略從未停止,只不過是從戰爭形式轉變到“和平手段”而已,撕下其侵略的面具,就會發現這種侵略的實質并沒有改變,反之則具有更大的破壞力。西方發達國家希望在對我國進行文化“熏陶”的過程中,讓我國臣服于他們,維護其世界霸主地位,這種“西化”的思想對我國新一代的青少年已經產生了不小的影響。因此,讓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在抵制文化入侵,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上具有重要的作用。
推動產業升級。生產制造業是我國出口產業的主要內容,低廉的代理加工費用不利于中國的長遠發展。再加上一些制造業的污染相當嚴重,嚴重違背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推行。因此,在大力發展文化的前提下,掌握一些產業的核心知識產權,進而獲得更多的文化利潤是改變現狀的重點工作。目前,受我國第三產業比例較低的限制,實現中國的跨越式發展需要創新思維,因此只有在增強文化軟實力的基礎之上推動我國產業升級,才能讓我國企業盡可能和世界接軌,促進我國企業真正和世界的融合,進而帶動經濟實力不斷增強。
發揮文化影響力。隨著美國國際影響力的逐漸加大,英語逐漸成為世界的通用語言,語言作為文化的載體,在進行文化傳播上具有重要的作用。應該促進中華文化“走出去”,遏制西方國家的文化侵權行為,保護自身國家的特有文化,進而使得“文化多樣性”成為一種可能,在發揮文化影響力的前提下為維護世界和平做出一份努力。
中華文化“走出去”的現實困境
盡管中華文化“走出去”有著各種各樣的優點和作用,但是受中國世界影響力不足等因素的限制,將中華文化推向世界也存在著很多的現實困境,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文化輸出意識錯位。中國國民受外來思潮的影響較大,因此他們具有較低的文化輸出意識,這直接遏制著中華文化走向世界。而盡管一些政府部門相繼開展了文藝匯演,但是成果仍然并不顯著,主要原因在于很多活動都停留在形式上,策劃以及參與活動的主要人物本身對中華文化的了解就很少,或是理解存在著較大的誤解,導致以宣傳文化為主要目的的文藝匯演活動變成了賺取經濟利益的商業活動,很難取得實質性的效果。
文化吸引力有待提高。中華文化的象征一直停留在“京劇”“四合院”等符號上,但是在這些符號背后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卻鮮為人知。當然這樣做的主要目的也是為了迎合“文化快餐”的發展模式,因此就潛移默化地使得我國的文化吸引力大大降低。
缺乏復合人才。將中華文化推向世界需要高素質人才的共同努力,但是真正熟知中華文化的人才稀缺。從語言的角度講,傳統文化主要以文言文的形式存在,本身就晦澀難懂,古漢語文學專家將其翻譯成現在的白話文本身就使其自身的表現手法以及感染力大打折扣。要想將其推向世界,就需要一些語言專家再將其翻譯成外國語言,而語言專家因為缺乏對傳統知識的理解,使得翻譯版本的文化影響力大大下降。由于缺乏既懂文化又懂語言的高素質人才,中華文化“走出去”就面臨著更大的困境。
“一帶一路”背景下中華文化如何“走出去”
文化“走出去”這一發展理念受到了政府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外國學者開始關注中華文化,這是一個好的兆頭。因此我國更應該在“一帶一路”倡議的帶領下,為中華文化“走出去”尋找新的機遇。
在國家層面,一是提升我國的綜合國力。綜合國力是一國經濟實力、社會實力以及文化實力的綜合反映。因此我國要借助“一帶一路”的發展契機,盡可能提升我國的綜合國力,進而為我國加強與外國的交流奠定良好的基礎。同時應該明確的是,西方國家不可能接受落后文化進入自己的國家,因此只有在不斷的交流中將最優秀的文化展示給他們,中華文化才有機會“走出去”。
二是培養全方位發展的綜合人才。隨著“科教強國”和“人才強國”戰略的實施,我國政府已經意識到教育在發展文化上的重要意義。因此為了讓中華文化更好的走向世界,我國就應該培養具有長遠眼光以及世界眼光的外交人才、網絡人才等新型人才,為文化的傳播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在企業層面,一是企業應該承擔起自身的責任。在配合國家相關戰略實施的過程中,為中華文化“走出去”提供經濟和秩序保障。
二是積極開發國際市場。目前,受自身水平以及世界規則的限制,我國很多企業本身都沒有實現真正地“走出去”,這是目前應該改變的一個現狀。只有企業開始在國外相繼投資建廠,才能為文化的傳播和發揚提供一個陣地,不僅能夠促進文化的高效傳播,而且對于我國綜合國力的增強也相當關鍵。
三是完善文化產品的發展模式。面對文化吸引力較差的現狀,企業在發展文化產品的過程當中,應該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深入群眾,了解大眾需求,在此基礎上進行文化產品產業鏈的拓寬,讓文化日益發展成為經濟的新增長點。此外,企業要重視起跨國并購等方式在宣傳文化以及文化產品上發揮出來的作用,借助“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幫助,完善自身文化產品的發展模式。最后,要充分認識貿易摩擦以及貿易保護的不利影響,在提高文化產品跨國生產力的基礎上,為中華文化“走出去”提供新的契機。
(作者為東北林業大學國際交流學院教授)
【注:本文系2015年黑龍江省高等學校英語專項教學改革項目“大學通用英語EGP與專門用途英語ESP的銜接研究”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①隗斌賢:《“一帶一路”背景下文化傳播與交流合作戰略及其對策》,《浙江學刊》,2016年第2期。
②王義桅:《“一帶一路”的文明解析》,《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1期。
責編/孫垚 美編/楊玲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