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經費投入對于貧困地區教育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當前,教育經費投入不足、配置不均衡,導致貧困地區辦學條件落后、師資隊伍不穩定、學生輟學嚴重等問題。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建立教育經費投入保障機制,其中包括多元投入機制、差異分配機制、專項扶持機制、經費監管機制等。
【關鍵詞】精準扶貧 教育經費 政策保障 【中圖分類號】 G521 【文獻標識碼】A
扶貧開發的實踐和經驗表明,治貧先治愚,扶貧先扶智。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教育扶貧的重要性,他指出,“讓貧困地區的孩子們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貧開發的重要任務,也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從根本上說,推動貧困地區教育發展需要充足的教育經費作為支撐。
經費投入對教育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體現,“促進公平”已成為現階段我國教育事業的工作重點。貧困地區經濟基礎薄弱,長期面臨教育經費短缺的困境,造成了貧困地區辦學條件差、師資短缺、學生輟學等諸多問題。貧困地區教育經費主要來自中央財政的轉移支付和地方財政收入,而這兩方面在貧困地區教育上的投入力度一直不足,導致貧困地區教育發展水平始終處于落后狀態。因此,促進教育公平必須通過提升貧困地區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水平而實現,“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教育公平體現為資源以及其他因素的公平分配,而解決我國貧困地區教育落后問題的重要途徑則是實現教育經費的公平配置。
教育領域的脫貧攻堅作為精準扶貧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根本任務是實現貧困地區的教育現代化,使貧困人口通過接受教育增加人力資本從而徹底擺脫貧困。然而,目前很多貧困地區的教育狀況不容樂觀。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區)中,有幼兒園或學前班的村比重僅占57.1%;有小學且就學便利的村比重僅占66.2%;7—15歲非在校兒童比重為2.4%;家庭中16歲以上成員均未完成初中教育農戶比重為18.1%。由此可以看出,中西部貧困地區基本公共教育服務水平偏低,貧困人口基礎教育普及程度較低,距離2020年全面實現教育現代化的目標差距甚遠。因此,加大貧困地區教育投入力度、發揮教育投入在脫貧攻堅中的重要作用勢在必行。
貧困地區教育經費投入不足,教育質量提升受到制約
教育經費投入不足導致貧困地區辦學條件落后,學校基礎設施和教學設備陳舊,制約了教育質量的提升。由于底子薄、欠賬多、投入資金不足等問題,很多農村貧困地區的學校無力改建或新建校舍,教學條件十分艱苦。相關數據顯示,2015年廣西省、甘肅省高中的生均校舍面積和生均固定資產總值分別為16.50平方米、1.53萬元和14.40平方米、2.04萬元,遠低于同期北京市、上海市的55.12平方米、12.36萬元和42.16平方米、11.07萬元,很多學校仍然存在大量危房。而且,貧困地區教學設備陳舊落后,現代化水平低。根據2015年小學標準化建設達標狀況和小學設施設備狀況的統計,農村小學的體育、音樂、美術等器械配備和自然科學實驗儀器達標率分別為61.84%、60.54%、60.33%、62.18%,均低于城區的88.11%、87.90%、87.67%、87.23%。農村小學的生均計算機數、接入互聯網學校比例、建立校園網學校比例也遠低于城區。可見,農村學校教學儀器設備擁有量不足、信息化水平普遍偏低,教育質量得不到保障。
師資隊伍不穩定,專業發展面臨困境。穩定的教師隊伍需要良好的待遇保障和專業發展環境,而由于貧困地區教育經費供給不足,教師待遇不理想、培訓機會少,很多學校面臨師資緊缺、教師專業素養低等問題。專任教師數量不足導致幼兒園班級規模超標,“大班額”現象尤為突出。同時,農村小學也存在師資缺口,時常“開不齊”課。此外,部分貧困地區普通高中也面臨師資短缺。在教師專業素養方面,2015年城市教師參加市級以上培訓的比例為81.3%,而農村教師只有62.23%。可見,國家和省市級教師培訓對農村教師的關注度依然不足,很多農村教師只能參加鄉鎮和縣級培訓,培訓的層次和質量普遍較低。針對貧困地區教師培訓的支持力度不足,導致農村貧困地區教師學科知識匱乏、教育理念陳舊等。
輟學問題突出,個體發展受到限制。在我國中西部地區、邊遠、貧困及少數民族地區貧困家庭的比重依然較大,這些貧困家庭因經濟困難而無力支付孩子上學所需的費用,兒童輟學現象仍然不容忽視。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5年貧困地區農村7—12歲兒童中,在校就讀的比重為96.6%。其中,連片特困地區農村7—15歲非在校兒童比重為2.4%,比全國貧困地區還高0.1個百分點。可見,對于貧困程度較深的地區家庭來說,現行的教育投入力度仍然無法徹底解決兒童輟學問題。教育經費投入不足、結構不均衡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貧困學生的未來發展。
創新教育經費政策保障機制,促進貧困地區教育發展
多元投入機制。貧困地區教育發展的資金來源不僅要依靠各級政府的財政投入,還要以多種方式打通社會資金供給渠道,構建起教育經費多元投入的大格局。一方面,明確中央及地方政府的財政責任,繼續加大中央財政對貧困地區的教育轉移支付力度,同時加強省級政府統籌,促進區域內教育均衡發展。加大教育經費投資總量,重點面向解決貧困地區辦學條件、師資待遇、學生資助等問題。另一方面,多渠道籌措資金,廣泛動員社會力量,鼓勵企業、社會組織以及個人共同為貧困地區教育事業發展提供經費支持。
差異分配機制。促進貧困地區教育事業快速發展需要在教育經費投入上打破二元結構體制影響,實施基于重點關照老少邊窮等落后地區的差異性教育經費分配制度。精準扶貧的價值追求是社會公平正義,其蘊含著差異性原則。在我國,不同地區之間在環境、資源、經濟基礎等方面存在著較為明顯的差異,教育發展水平和發展能力也不盡相同。因此,必須依照精準扶貧的思想理念,因地制宜,以需求為本位實施補償性教育分配制度,將各類資金精準投放到最需要的地區、最關鍵的領域和最貧困的學生上面。
專項扶持機制。針對貧困地區教育發展中的薄弱環節,需要通過建立專項扶持機制加以解決。從部分發達國家的教育投入體制來看,設立專門項目是促進貧困地區教育發展的常規措施之一。近年來,為促進貧困地區教育發展,我國政府啟動實施了一系列專項教育扶貧措施,包括“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鄉村教師支持計劃”“營養改善計劃”以及各類學生資助項目等,這些專項扶貧政策的實施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教育扶貧進程,是貧困地區教育發展的現實保障。
經費監管機制。健全的教育經費監管制度是貧困地區教育事業有序發展的重要保障。扶持貧困地區教育發展,不僅要科學合理地分配和使用貧困地區的教育經費,更要對教育扶貧資金進行嚴格的監督管理,保障各項教育扶貧專項資金的使用效率。首先,加強財政監督檢查和項目稽查,在項目資金分配和使用上對地區和學校進行分層評估、跟蹤審計。其次,利用網絡信息技術,通過建設教育扶貧財務信息平臺,對項目資金的使用情況進行實時追蹤,并對資金投入效果進行評估。最后,建立資金、項目信息公開機制,充分發揮媒體等社會第三方監督作用。
(作者單位分別為東北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吉林大學東北亞研究院)
【注:本文系2016年度吉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重點項目)“吉林省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推動產業轉型升級調查研究”(項目編號:2016A22)的階段性成果。本文數據來源于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東北師范大學中國農村教育發展研究院2015年全國農村教育大調查數據。】
【參考文獻】
①《中國農村貧困監測報告(2016)》,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6年。
責編/周素麗 劉芋藝 美編/于珊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