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和強調“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這是對我黨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逐漸形成的,關于社會建設的理論和實踐經驗的系統總結和創新。報告對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的根本目的和重要意義,目前我國社會治理的重要領域和任務,以及如何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進行了系統的闡述和具有前瞻性的構想。十九大報告關于社會治理在整體社會進步中的重要地位的理論闡述和實踐構想,是對當代世界社會理論的重要貢獻,同時,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整體推進有重大指導意義。
首先,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基本方略的重要內容,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十九大報告指出:“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把黨的群眾路線貫徹到治國理政全部活動之中,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偉業。”我們在學習十九大報告關于社會治理的思想時,需要從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關于社會歷史主體的理論高度,來認識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的根本目的和出發點。重視民生,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這是我黨在社會歷史觀上堅持人民主體地位,以及在具體實踐中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方法的體現。概括地說,增進民生福祉是發展的根本目的。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的根本目的和意義,就是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
其次,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的根本方法和辯證過程,就要辯證地解決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這就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在具體的實踐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要以客觀的態度和方法,正視我國目前民生領域中存在的一些現實問題和不足,如民生領域存在不少短板,脫貧攻堅任務艱巨,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較大;群眾在就業、教育、醫療、居住、養老等方面面臨不少難題;社會文明水平仍然不高等等。因此,必須在發展中補齊民生短板、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斷取得新進展,深入開展脫貧攻堅。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也只有這樣,才能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確保國家長治久安、人民安居樂業。因此,從總體上說,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也是平安中國建設和國家安全的重要前提。
最后,報告還對如何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和行動體系,提出了創造性的構想。目前,在我國社會治理的實踐過程中,已經逐步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基本體制,社會治理的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也在不斷提高。這充分體現了我國社會建設和社會治理上的制度優勢和政治優勢,也展現出我國社會治理領域的創新性活力和和諧的社會景象。但是,如何不斷完善社會治理的體制和機制,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整體過程中,提升社會治理的水準和能力,也是一個需要不斷探索和創新的過程。具體說來,在體制和機制上,要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發揮社會組織作用,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在社會治理的具體方法和環節中,要把加強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與健全公共安全體系結合起來,把解決突出的社會現實問題與不斷改善和提高人民美好生活的條件結合起來,把切實有效地保護人民的人身權、財產權、人格權,與提高社會整體文明水平結合起來,由此形成安全、自信和和諧的社會心態和風貌。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將從整體上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
(作者為北京師范大學社會學院常務副院長、教授,湖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
【參考文獻】
①《習近平十九大報告全文(實錄)》,新華網,2017年10月18日。
責編/陳楠 美編/楊玲玲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