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對于促進我國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在發展的過程中也面臨一些問題。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新型農村金融機構需要拓寬籌資渠道、創新金融產品與服務、加強員工的培訓工作等,滿足農民對金融的需求,獲得自身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新型農村金融機構 可持續發展 村鎮銀行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識碼】A
在我國市場經濟變革過程中,農村金融體系受到了強烈的內外部影響,市場供過于求的矛盾非常突出,農村金融體系缺乏多層次、高效、合理的競爭。雖然新一輪金融變革提升了農村金融的市場效率,使得農村金融模式得到了有效突破,農村金融功能體系、監管制度等進一步完善,有效激活了農村金融市場,但是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如何建立農村金融市場有效的競爭模式、推行農村金融市場的試點方案,如何完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如何提高農村金融市場效率、推動金融機構的進一步發展,成了新型農村金融機構需要面對的問題。
我國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可持續發展中存在著諸多問題
新型農村金融機構資金實力較差。目前,我國農村金融機構存在資金來源不足的問題。我國大部分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分布在鄉村和城鎮,這些地方經濟相對落后,經濟增長較為緩慢,農民收入水平不高,從整體運營環境上來說,這些都是資金來源不足的主要原因。另外,農村金融機構受到政策限制,融資較難,村鎮銀行也不能跨區經營,這些都限制了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對資金的吸收。再者,我國新型農村金融機構成立時間較短,農民對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信譽認同度不高,從而阻礙了其發展。
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經營存在高風險。我國傳統農業生產抵御自然災害能力有限,農業對天氣等外在因素具有很高的依賴性,農作物生命周期長。雖然隨著時代的發展,以信息技術為支撐,我國傳統農業“靠天吃飯”的現象得到改善,但是還有很多地區維持現狀,依舊“靠天吃飯”,農業收成的豐歉有很大偶然性。由此,市場風險會導致農戶違約率上漲,從而使得廣大農民面臨市場風險。
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缺少高端的復合型人才。目前,新型農村金融機構面臨著如何培養和選拔高端復合型人才的問題。一名合格的新型農村金融機構人才,不僅要懂得相關方面的理論知識和實際操作,還要具有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和組織協調能力。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在成立之初,其招聘的員工大多來自農村,來自全日制學校的大中專畢業生占比不大;體制改革后,雖然管理層認識到了人才的重要性,但是引進的人才仍然難以滿足新型農村金融機構業務的需求。
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對市場定位與政策要求有所偏離。目前,很多村鎮銀行主要集中在經濟條件較好的區域,如省會、直轄市等。從金融服務方面來看,一些經濟落后地區的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分布數量較少,不能滿足這些地區的金融發展要求。另外,已經設立農村金融機構的地方,金融機構對一些貧困農戶的金融需求關注不足,從而導致農村金融機構背離了當初成立的初衷。
發展新型農村金融機構,應拓寬籌資渠道、創新金融產品
拓寬籌資渠道,合理有效利用社會閑散資金。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可以通過增加機構實收資本的方式獲得資金,還可以通過引進民間金融機構的閑散資金促進自身發展。我國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如何引入民間金融閑散資金,如何保護、監督、管理這些民間金融資金的使用,成為首要考慮的問題。國有商業銀行具有盈利能力強、資金充足的優勢,是間接融資的主要中介機構。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可以通過與國有商業銀行合作的方式,充分利用國有商業銀行的優勢使自身的資金問題得到解決,加大融資成效。而對于國有商業銀行來說,通過雙方合作,可以提高彼此的競爭實力,一舉兩得。
創新金融產品與服務,增強農村對金融機構的信賴。目前,我國還沒有真正解決農村的金融問題,如新型農村金融機構還沒有適合農村發展的金融服務產品。隨著規模不斷擴大,為了最大限度滿足農村金融需求,新型農村金融機構要根據農民對資金的需求,簡化創新農民金融服務產品,細分金融服務,設立多種信貸項目,制定詳細的服務計劃,優化金融服務結構。新型農村金融機構還要加快農業保險體系建設,如脫貧貸款、致富貸款以及生產性貸款等。同時要對農村金融發展進行實地考察,創新農村金融服務產品,著重關注農民的信貸需求,促進農村金融服務市場的發展。新型農村金融機構要堅持為人民服務、以人為本的原則,改善金融服務的不足之處,將農民需求放在服務第一位,提升農民對金融機構的滿意度。
發展新型農村金融機構,應完善法律法規、加強員工培訓
完善農村金融相關法律和監管體系,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農村金融機構的可持續發展需要政策的有效扶持和保障。我國新型農村金融機構要向低收入需求對象提供高質量的服務,就要構建良好合理的政策環境,并促進其有效發展,完善農村相關法律和監管體系。首先,從法律方面來說,我國雖然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但與農村相關的金融組織等則沒有專門的法律法規,建立適應我國農村金融環境的相關法律體系刻不容緩。為了維護農民的經濟利益,需要盡快健全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增強農村金融機構服務能力,保障農村金融系統安全,促使農村金融改革順利推進,推動農村金融機構的信息化發展。其次,從政策方面來說,應面向新型農村金融機構推出更加優惠的政策,加大財政政策支持力度,鼓勵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加大農村信貸力度,充分利用財政資金的政策引導作用,促使農村金融機構更好地服務于新型農村的建設和發展,促使農村金融機構的涉農業務可以更好地支持和補貼農村企業。同時,為了滿足農村地區的金融需求,監管部門必須強化管理制度,使農村金融機構的信貸投放與國家的結構調整政策相協調,明確信貸的指引方向,督促金融機構大力創新出適合農村需求的金融產品。
加強員工的培訓工作,提高員工素質。為了向客戶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務,我國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工作人員應根據客戶的實際需求,維護并發展客戶關系。新型農村金融機構涉及到各方面業務,從業人員必須要掌握一定的專業知識。因此在招聘員工時,要側重于招聘一些高端人才員工,并加強從業人員的業務培訓,通過專業、系統的培訓,提高員工業務能力。另外,在營銷方面,農村金融機構的行業性質決定要根據客戶各方面的差異提供不同的服務。因此,為了提高我國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從業人員的素質,還要加強對員工相關方面的培訓,讓工作人員全面了解金融機構業務發展狀況、金融業前沿信息等,讓員工多參與一些與金融機構業務相關的培訓講座。還要重視對員工的激勵,用良好的薪酬待遇和激勵機制招聘高素質人才,讓員工的薪酬和績效掛鉤,激發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員工的工作積極性。
(作者為信陽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參考文獻】
①袁懷宇:《基于國外經驗的中國農村金融發展路徑與對策分析》,《理論探討》,2017年第2期。
②張正平、楊丹丹:《市場競爭、新型農村金融機構擴張與普惠金融發展——基于省級面板數據的檢驗與比較》,《中國農村經濟》,2017年第1期。
③丁志國、張洋、覃朝暉:《中國農村金融發展的路徑選擇與政策效果》,《農業經濟問題》,2016年第1期。
責編/賈娜 美編/于珊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