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鄉村旅游作為一種旅游形式,發端于歐洲,是工業化與城鎮化發展進程中的產物。發展鄉村旅游業不僅能夠促進傳統鄉土文化和文明的發展,還能夠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增加農戶收入。故此,發展鄉村旅游是推動農村社會持續發展和農耕文明傳承的重要途徑,也是解決農業農村發展困境的一個基本手段。
【關鍵詞】鄉村旅游 旅游模式 村落發展 【中圖分類號】F591 【文獻標識碼】A
鄉村旅游發展的典型國際模式
政府主導型:法國模式。鄉村旅游作為法國旅游業的一部分,起步于上世紀50年代,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較為成熟穩定的模式。二戰結束后,在政府主導的城鎮化進程中,農村人口大量進入城市,鄉村社會空心化較為嚴重,為了穩定農村社會,緩解農業經濟的蕭條,法國政府大力扶持鄉村旅游業的發展。1951年法國開始在鄉村地區建設鄉村(民俗)旅館,吸引游客前來觀光。1955年,政府開始向從事鄉村民俗、生態旅游的農戶們發放信貸支持,啟動繁榮小城鎮計劃,以公共財政來支持“農村家庭旅游服務計劃”。到1962年,法國政府頒布了規范鄉村旅游的第一部法律——《馬爾羅法》,該法要求鄉村旅游服務機構在推進小城鎮、鄉村旅游開發過程中,需要注重鄉村生態與人文景觀的結合,鼓勵成立鄉村旅游合作組織或中介機構,政府對這些合作組織或中介機構實施免稅政策。由此,法國鄉村旅游走上了規范化的發展道路。1972年,法國政府又頒布了《鄉村旅游發展質量規范法》,該法對過去10年來鄉村旅游發展中的問題進行了總結,推出了鄉村旅游發展系列質量標準與技術規范,并設立了旅游檢查制度,賦予游客評價權。到了1970年代末期,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發展的放緩,城市人口對于回歸鄉村有了更多的期待和興趣,鄉村旅游進入了快速發展時期,一度承載了法國旅游業60%的游客。到今天,法國鄉村旅游已經形成了成熟的模式,鄉村旅游類型集中在農業休閑、民俗旅游、美食品嘗等方面,形成了以家庭農場為主導的原生態綠色旅游態勢,吸引了世界各地游客。
都市依托型:美國模式。美國鄉村旅游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紀中期的上層社會人士熱衷的鄉村生態旅游。隨著城市化的發展,城市與鄉村的分野在加劇,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在擴大,給城市人口提供了更多的旅游資源和資金。一直以來,美國人重視休閑的傳統,久居城市的人們會將旅游的目光投向村舍田園,農村的自然田園風格成為了民眾旅游的首選之地,農村自然風光游成為了美國民眾旅游的風向標。二戰之后,美國經濟發展勢頭迅猛,地廣人稀導致了農業生產相對過剩,美國政府適時推出農業生態補償計劃。由此,將大量的農業用地轉化為非農用地,其中部分土地被開發為國家公園、野生動植物保護區、公眾休閑游憩區,客觀上推動了鄉村旅游的發展。從1970年代開始,美國鄉村休閑農場作為一種新型的鄉村旅游形態,發展較快,到了1980年,僅美國東海岸就有1500處休閑農場。休閑農場專為游客提供休閑農業體驗游,拓寬了鄉村旅游的范圍。到了1990年代,美國鄉村旅游區域開始向大中城市周邊集中,在華盛頓、紐約、洛杉磯等大城市周邊開辟了大量的休閑農業、農業文化遺產等休閑旅游區域,為廣大的城市居民提供了交通上的便利,大大促進了休閑農業旅游的縱深化發展。美國鄉村旅游類型多樣,既包括濃厚人文色彩的田園、村舍、農業文化遺產等旅游項目,也包括旖旎自然風光的山川、河流、森林、濕地等旅游項目。鄉村旅游的活動也較為多樣,既包括傳統的垂釣、農業勞作,也包括新型的休閑運動、人文浸染。旅游者在休閑娛樂中同時體驗自然風光,達到放松心情、修身養性的目的。
功能復合型:日本模式。日本是世界鄉村旅游思潮的發源地之一,日本將鄉村旅游視為解決鄉村人口空心化和過疏化的基本措施。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與其農業多功能性、鄉村產業集群化形成了統一的整體,使得鄉村旅游成為了集休閑觀光、農業教育、農業體驗為一體的多功能性的復合型模式。在上世紀60年代中期,隨著日本工業化和城鎮化高速發展,農業人口大量進入城市,使得日本農村老齡化、空心化和過疏化較為突出。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日本政府采取了系列措施,通過推進農業現代化和城市工業的轉移來提升農村產業集群的水平。在政府政策的推動下,農業產業化趨勢明顯,農業日益細化的分工為農業集群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同時,城市生活的壓力,使得城市居民對于鄉村生活有著較多的向往。在1960年代末期,大中城市近郊附近的觀光果園、休閑農園成為了鄉村旅游發展的最初模式。到1970年代,日本農村地區開始出現了專業化的農業觀光農場和農園,鄉村旅游的發展進入了快車道。到了1980年代,隨著城市資本、工業資本進入農業,大規模地開發鄉村旅游和度假休閑建設興起了熱潮,各類大型的農業休閑度假村相繼建立,典型的如北海道的農業綜合休養基地。此時,日本鄉村旅游由單一的觀光發展到休閑度假和農業體驗。到了1980年代后期,政府開始調整旅游政策,推出旅游業本土化回歸發展,著手實施“外國旅客訪日計劃”,鄉村旅游業依托這個計劃,逐漸發展成為具有產業集群性質的多功能復合型旅游形式,經營范圍較為廣泛,經營特點日漸多元和專業,成為了農業轉型發展的基本方向。
鄉村旅游產品開發,必須要突出鄉村性,要注重游客的心理和精神需求
注重制度和法律法規建設。上述三個國家鄉村旅游發展勢頭良好,除了管理體制完善之外,還非常注重法律法規建設。因此,必須要推進部門之間的協調機制建設,成立專門的協調機構,促進各個部門的合力推進。除了制度建設之外,還應該注重法律法規建設。國家相關部門應該將鄉村旅游納入到國家法律體系建設,推動鄉村旅游法律的立法進程;地方政府在國家立法基礎之上,按照法律的精神與原則,制定符合地方特色的地方性法規和規章,規范各地鄉村旅游發展的方向、方式及法律主體的權利和義務等問題。
注重鄉村旅游產品的開發。國外的經驗表明,農業、農村是鄉村旅游的基礎,必須注重農業多功能性的發揮。鄉村旅游產品開發,必須要突出鄉村性,各地需要依托當地的自然資源、農業稟賦、人文特色來設計相關產品,在開發產品過程中還需要注重游客的心理和精神需求,突出游客的體驗性。通過推進人文性和自然性的結合,打造出多樣化、復合型的旅游產品,推進鄉村旅游業差異化、深層化的發展,如鄉村度假游、風情游、體驗游、觀光游等。此外,在產品開發過程中,還需要加大區域合作,實現產品互動,避免局部的同質化競爭。
注重鄉村旅游的推介與營銷。消費者具體的體驗需求是鄉村旅游發展的動力,在今天經濟社會日益發達、個性日益多元的時代,消費者對鄉村旅游的需求多元化和個性化越來越突出,有的消費者是為了想體驗農家生活,有的消費者是為了欣賞田園風光,有的消費者是為了躲避城市喧囂、放松身心,有的消費者是為了休養身體,享受鄉村清新空氣。作為鄉村旅游的供給主體首先要分析這個原因和需求,根據消費者的需求來設計相應的產品及服務。按照體驗、價格、情境、互動及口碑這五個方面的組合來設計體驗營銷,進而突出產品的生態化、個性化和多樣化,實現消費者和供給主體的共贏局面。
(作者為瓊臺師范學院講師)
【參考文獻】
①方忠權、郭藝賢:《法國的鄉村旅游及其啟示》,《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3期。
責編/譚峰 美編/王夢雅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