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層社區治理是多元主體共同參與協作的過程。在參與互動中,應注重資源的整合與文化的引導,注重社會資本的擴充和社會關系網絡的重要性。社區治理的創新,要求發展各類民間社區組織,培育社區所有成員的共同責任,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區治理格局。
【關鍵詞】社會系統論 社區治理 社會資本 社會關系網絡 【中圖分類號】D669 【文獻標識碼】A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加強社區治理體系建設,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這為社區建設和治理提供了創新的思維和角度。在明晰社區治理的本質精神的同時,可結合社會系統的功能性進一步探討基層社區的研究與實踐拓展。
將社會系統理論與社會治理有機結合,推動社會治理達到理想化狀態
社會系統論是緣起于西方的理論研究范式,多應用于社會歷史領域的研究和推廣。美國社會學家帕森斯的社會系統理論是他除了社會行動理論的另一個重要理論。社會系統論在實質上反映了社會的“結構—功能”。帕森斯社會系統理論的主要內容是“A-G-I-L”框架,“A”即適應(Adaptation),“G”是目標達到(Goal-Attainment),“I”是整合(Integration),“L”為潛在的模式維持(Latency pattern maintenance)。在傳統的研究中,社會治理關注更多的是政府的行政管理和自由的市場競爭,然而社會治理實質上涉及覆蓋了日常生活領域的各種層面,將社會系統理論與社會治理有機結合,推動社會治理達到合理化和理想化狀態。
首先,注重多元主體的公平參與和互動,加強資源和資本的整合。在治理過程中通過社會系統中子系統間對周圍環境的適應與資源和能量的交換,并在系統內加以分配,同時把社會系統中諸多異質成分有機團結,協調社會系統中的組成部分。國內學者俞可平曾在研究中歸納出了社會治理的四個特征,合理地將系統論與治理進行了結合,也代表了社會治理系統論的取向。社會治理是一個互動的過程,在社會互動的結構中,唯一的權力中心不是政府,只要得到公眾的認可,各種社會組織、民間組織等都可以成為社會權力的中心;社會治理的目的在于運用權力去合理地引導、控制和規范公民的各種活動,在不同的制度關系中最大限度地增進公共的利益;參與、透明、公開、回應、公平、責任、正當性與合法性是治理的主要規則;治理的系統論中,通過公民的積極參與,使政府與公民之間建立起互相信任、相互依存的關系。
其次,建立維持社會共同價值體系的模式,確立社會治理的追求目標。每個現代社會孜孜以求的美好目標是公平正義,它體現了社會價值體系的取向。在社會治理中,構建共同的社會價值體系,提升特定場域的社會成員的心理歸屬與身份認同,打造一個理想與現實相和諧的社會。黨的十九大明確了新時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經濟與社會快速的發展,社會治理也取得了良好的成績,十三億多人口的溫飽問題基本得到了解決。而在追求公平正義的道路上,我們仍有很大的空間,只有協調了生活需要和發展的矛盾,促進多元主體的公平參與,優化資源的各項配置,才能使每個公民都擁有追求幸福和美好的平等權利。
基層體制的實踐創新應從社會治理系統的理論體系入手,注重社區的新公共性構建
整合社區資源,引導多元主體共同參與。基層社區治理的實踐應轉變為以合作為基礎的互動協商,提高社區與主體環境相互適應能力,賦予多元主體公平參與和互惠互利共贏的權利。現代社會治理理論強調,唯有國家、市場與社會組織各方力量多元主體協同參與和共同配合,才能在公共事務領域管理過程中實現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任何單一主體都不可能做到對公共管理的最佳完善程度。因此,對基層社區的治理,需要地方政府部門的管理配合以及社區組織、社會組織和社區居民等多元主體共同參與和協商,共同擔負社區建設的責任。通過多層面能量交換來獲得資源,并進行整合,動員社區居民的活動參與,推動社區組織化和共同體的生成,促進民主化和社區自治,構建社區共建共治共享的創新實踐機制。
創建文化引導與教化模式,努力建設精神文明和穩定的社會環境。在社會系統論的話語體系中,文化模式功能是保持社會系統正常運行的重要功能之一。社區的精神文化建設既能滿足社區居民健康娛樂的需求,也能豐富居民的社會活動形式。與此同時,也要注重道德文化建設和知識文化建設,為社區打造求知、求樂、求健康的文化平臺。社會系統的文化模式還強調引導和教化社會成員,特別是針對未成年人的社會化需要發揮此類作用。因而,社區應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有效利用社區資源開展相應活動,如文化、體育、文藝等,將未成年人的教育活動融入到社區文化中,寓教于樂,培養青少年健康優秀的品格。此外,社會系統的另一功能便是規范與制裁。鼓勵社區中社區自治、街道自治、樓宇自治,對社區環境進行改造,對越軌行為進行制裁與規范,特別在針對未成年人的保護和教育中,制止不良信息的傳播,降低傷害未成年人的行為。
將社會資本應用于基層社區的治理
針對社會資本的研究是近年來學界關注的重要議題。社會資本被認為是一種存在于社會關系中的網絡資源。針對社會資本的特征研究和探討,學術界的成果體現在兩個重要方面。首先,社會資本是由一系列價值觀念構成,即在社會互動中公民間樹立的信任,共同的合作以及在互動中的互惠互利等。在此基礎上,主要呈現出的社會關系網絡將社會公民生活中的家庭、親屬、朋友、社區等相互聯系起來。其次,社會資本是一種旨在促進公民間共同利益而采取行動的正式與非正式的網絡與規范。這種網絡與規范對個人、群體生活、組織的發展與繁榮具有積極的建構意義。
第一,社會資本可以將關系紐帶應用于社區治理,增強社區互惠機制。在社區系統中,親密關系的紐帶可以建立歸屬感與身份認同感。如何建立親密的社會紐帶關系,打造社會關系網絡是社區治理創新機制的亮點。第二,社會關系網絡與親密的社會關系可以增進居民對社區的信任,多元主體共建共治共享需要網絡的聯系與支持。社會網絡的聯系可增進資源的整合與優化配置,在共建中提供互惠機制,增進多元主體參與。第三,在社區治理中,要注重社會資本的擴充,提升多元主體與社區之間的協同參與配合度。創新社區治理,要求社會資本的擴充與資源的豐富優化。社會資本的擴充應展現在多個層面,如社會關系網絡的豐富,建立共同的聯系,信任、責任等的建立,對規則規范的擁護與主張等。在社區基礎設施建設、社區精神文化建設中,共建共同榮辱觀,打造社區多元主體的社會責任感,共同為社區建設與治理提供經濟、場地、專業團隊、制度、文化娛樂等方面的支持,打造和諧共享的治理平臺。
基層社區治理是在社會治理系統體系下,多種職能主體共同參與、互相協作、公平協商的實踐。在基層社區治理中,應用社會治理系統理論的分析,注重社會系統功能的體現與創新,推動社區的建設。應用治理系統的話語體系的同時,也要加強社會資本的接入與創新,推動社會關系網絡、信任和規范與社區治理的有機結合,并適宜擴充資本容量,整合利用資源,提升社區居民的責任感與幸福感,調動多方參與的積極性,從而達到善治的社區治理創新目標。
(作者分別為吉林大學哲學社會學院教授;吉林大學哲學社會學院博士研究生)
【參考文獻】
①俞可平:《治理與善治》,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
責編/孫垚 美編/楊玲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