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帶一路”倡議是新時期我國開展對外交往的新思路,有助于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密切區域經濟合作,提高我國國際影響力。在“一帶一路”框架下,加強與各個國家、地區能源、資源及基礎設施等項目合作時,必定涉及環境問題。堅持用綠色發展理念來統攝全局,是破解這一問題的有效舉措。
【關鍵詞】綠色發展理念 一帶一路 環保
【中圖分類號】B82 【文獻標識碼】A
“絲綢之路經濟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是我國從國家戰略視角統籌國內外兩個大局作出的戰略決策,對進一步深化“一帶一路”沿線各個國家及地區的經濟貿易關系,深化對外開放的格局,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等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在“一帶一路”建設重大項目推進的過程中,必定涉及到生態環境保護的問題,為此,需要引入綠色發展理念,推動“一帶一路”建設實現可持續發展。
“一帶一路”建設引入綠色發展理念的背景和面臨的挑戰
“一帶一路”建設的終極目標是實現“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及地區的繁榮合作,而要完成這一目標,關鍵要靠發展。當前,自然資源短缺、環境破壞已成為全球性難題,科學破解這一難題,協調好經濟增長同生態、資源以及環境之間的沖突,實現以環保、節能為主要特點的綠色發展已經漸漸成為當前發展的主流。“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及地區許多處在工業化初期或者上升階段,采取的工業化發展道路及發展模式,對今后能產生重大影響,如果還是沿用傳統的高消耗的發展模式來發展當地經濟,勢必又回到先污染后治理的發展怪圈中,結果可想而知,也不能維系持久的繁榮。為此,必須將綠色發展的理念融入到“一帶一路”建設中,綜合統籌能源、環境與生態之間的關系,敬畏自然、保護好人們賴以生存的自然生態環境。在項目建設、生產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當地的生態環境,不進行盲目性開發,做好“一帶一路”沿線的生態保護工作,為促進沿線地區實現科學發展,打好基礎,所以,“一帶一路”建設必須高度重視綠色發展理念。
當前,“一帶一路”框架下綠色發展理念的實施還需要應對一系列挑戰:
生態環境較為脆弱。“一帶一路”沿線各國生態系統多元,包含了沙漠、高原、海洋以及草原等,區域之間差別大,一些地區環境底子薄弱。比如“中國—中亞—西亞”段,其中山區超過1400公里、荒漠區超過了3000公里。再者,“中俄蒙”段僅嚴寒區就超過2000公里,荒漠區超過400公里,并且分布了大量的自然保護區。
經濟發展與環保協調不到位。“一帶一路”沿線一些國家經濟發展水平不高,人口分布集中、密度大,這樣對礦產資源、水資源的開采與消耗就非常大,本來脆弱的生態環境,因沒有科學處理好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導致經濟與生態保護經常陷入“拉鋸戰”。
做好環境影響整體評價,構建整體發展規劃和跨國綠色生態國際合作機制
“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綠色發展理念的實現要從做好環境影響整體評價、構建整體發展規劃等方面入手,遵循明確的綠色發展路徑。
做好環境影響整體評價。“一帶一路”環境影響評價重點集中在重大項目戰略規劃上,要創建環境影響評估機制,適當結合沿線國家或地區的生態環境特點及環境治理等實施綜合性評價,結合重大投資項目所在國家或地區的生態環境風險進行提前預警,尤其是對生態環境脆弱地區開展全面的環境評估,創建風險清單,并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管控好風險清單。評價范圍上,適當結合社會熱點,依據自愿的原則,嘗試將氣候變化、環境保護等諸多因素都歸入環評的范疇內。然后,按照投資項目不同環境的影響,實施援助項目、投資項目等進行分類評價,制定相關的技術方法體系,為盡快落實項目提供便捷幫助,創建投資項目環境影響數據庫,第一時間內公開環境評估結果。此外,在開展生態環境評估的過程中,為了確保公平公正,鼓勵利益相關方積極參與其中,要對環境潛在性危險項目做好風險預警工作,避免出現社會沖突。
構建整體發展規劃。“一帶一路”建設在投資、產業輸出以及合作等進程中,應強調綠色發展理念,加強生態環保合作,科學規避環境風險。要實施全過程管理的綠色化,不僅要在頂層設計中全面做好生態環境的專項規劃工作,落實綠色發展理念,也要從項目建設的實際出發,構筑環境預警機制,識別并規避生態環境風險。在環境投資合作的進程中,要做好投資與合作環境的評估,奠定良好的保障基礎,實現彼此間相互交叉,形成強大的發展整體,促進綠色發展理念順利實施。
在“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要積極開展綠色生態國際合作,堅守生態保護的底線。一是創建環境保護合作平臺,創建環境技術交流中心,確保環保領域最新科技的國際應用。二是全面推進水利合作,尤其是針對沿線跨界河流,做好全面保護及開發利用工作,在技術分享、工程技術以及政策溝通等方面提前做好溝通,一起開展跨界水資源的保護及利用等多方面的研究,做好相關水利樞紐工程建設及水資源利用工作。三是提高林業及野生動物物種保護水平。當前我國已經與沿線國家簽訂林業合作協議達到35項,創建了多項合作機制,積極推動林業及野生動物物種保護工作。建立綠色生態的國際合作機制,做好生態環境保護與項目開發協調工作,能為“一帶一路”倡議的穩步推進提供有效幫助,特別是彼此間創建的聯動機制有助于提高應對極端性氣候事件的能力。
建立綠色發展環保標準體系,構筑綠色大數據支撐平臺
將生態文明制度建設作為出發點,創建綠色發展標準制度體系。“一帶一路”框架下,要強調綠色發展,并符合國際環保規范標準。一是創建環保標準體系。“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及地區在經濟發展方面存在較大差異,主要體現在政策制度、法律法規等方面,在綠色發展關注度等方面也存在明顯差異,為此,在全面推進“一帶一路”進程中,合作各方應遵守國際上通行的環保標準規范,并且不折不扣執行該標準。二是在全面實施“一帶一路”倡議中,可以參照國際上通行的環保政策及技術,積極探索新的發展領域,特別是要結合沿線國家及地區環保標準實際執行情況,結合雙方簽訂的環保實施標準,在項目建設上充分考慮當地環保實際與標準的差距,從發展的未來考慮,嚴格執行國際標準,確保沿線各產業合作項目能在同一標準下,實現穩步推進,提高整體發展效益。三是提高環保援助水平。大力推進綠色“一帶一路”有助于保障區域環境安全,這是對外援助工作中應重點關注的內容。通過對外環境保護援助不斷提升我國負責任大國的良好形象。要不斷加強與沿線各個國家環保教育培訓工作,培養的大量的環境管理及技術專業人才,通過人員交流,做好產業技術交流工作,提高沿線國家與地區的綠色發展水平。
建設“一帶一路”綠色大數據支撐平臺,實現信息技術、投資信息、風險預警以及政策法規等信息整合檢索,實現信息共享和科學利用,為相關管理部門決策及企業投資提供全方位的咨詢服務,為“一帶一路”建設的順利推進提供信息基礎及決策支撐,做好與沿線各個國家及地區的溝通與交流工作。與此同時,也要建立海外項目環境影響及風險識別預判平臺,為對外投資項目提供全面的生態環境信息服務,更好支持企業實施“走出去”發展戰略,為企業發展提供風險預估,提高我國企業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的整體影響力與競爭力,提高發展的層次與水平。
(作者為長江大學文理學院副教授)
【參考文獻】
①董戰峰、葛察忠等:《“一帶一路”綠色發展的戰略實施框架》,《中國環境管理》,2016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