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特別是近兩年,新一屆大余縣委縣政府解放思想、銳意創新,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按照全省興贛富民工作方針,抓住新型城鎮化發展機遇,抓住革命老區厚積薄發機遇,抓住生態文化旅游創新發展機遇,深挖發展潛能,強力推進“1356”工作總思路,縣域經濟面貌煥然一新。黨的十九大召開后,全縣上下形成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的濃厚氛圍,干部群眾積極投身鄉村振興發展,縣委縣政府按照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全方位布局、高起點規劃、大力度落實,縣域經濟轉型升級站在了新的起點上。
大余縣能夠在短期內取得縣域經濟轉型發展的明顯成效,主要在于縣委縣政府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其有益經驗突出體現在以下五方面。
一是該縣以產業興旺為支撐,注重三個融合。產業發展是縣域經濟發展和鄉村振興戰略的經濟支撐,也是農村農業現代化的根本要求。近年來,大余縣立足自身產業發展優勢,首先是推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一產立足農業資源,擴大農業規模經營,推進現代農業經營方式,廣泛推進蔬菜大棚種植,農產品提質增效,農民收入明顯提高;二產立足各類有色金屬產業精深加工,著力用產業發展觀念和新產業技術拓展產業價值鏈,產業附加值明顯提升;三產以發展現代服務業為引領,鄉村文化旅游開辟出新天地,帶動了農民走上富裕路。其次是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城鄉發展已由過去相互促進發展,進入了以城帶鄉、以鄉興城的深層次融合發展新階段。第三是推進內外融合。一方面利用地緣優勢,將沿海地區新產業“引進來”,廣泛招商引資引智,大手筆高起點提升縣域經濟產業布局;一方面是嫁接大企業大市場,讓優勢產品產業“走出去”,形成了一批優質土特產品和有色金屬精加工產品的市場品牌。
二是以生態宜居為基礎,注重科學規劃。大余縣近年來厚植生態優勢,以發展鄉村旅游為戰略突破口,打出“中國最美綠色生態旅游名縣”新名片。抓住鄉村旅游的牛鼻子,旅游發展與生態保護齊頭并進,為城市轉型注入新的生機與活力。把全縣作為一個大景區來謀劃和建設,高標準、高起點、大手筆整合和布局全縣旅游資源,著力打造“百里鄉村旅游長廊”,發掘“紅、古、綠、黑”旅游資源,形成了“百花齊放、百景爭艷”的態勢。2017年一年,當地旅游接待觀光人數和旅游總收入幾乎翻了一番。
三是以鄉風文明為靈魂,注重文化延展。大余縣具有古樸的贛西鄉風沃土,古往今來又形成了濃郁的家風家訓祠堂文化。近年來縣委縣政府大力開掘牡丹亭愛情文化、宋明理學文化、梅關古驛道文化等歷史文化、南方紅軍游擊戰等革命文化和別具特色的鄉村生態文化,文化旅游相互映襯,歷史現代相互交融,鄉風文明相互疊加,既留住了美麗鄉愁,又厚植了文化優勢。
四是以治理有效為保障,注重全民參與。縣域社會治理是現代國家治理體系的一個重要內容。該縣大力推進社會治理創新,在鄉村首推社會網格化治理,以政府為牽引,廣泛利用企業、社會組織、民間團體,尤其是發揮村民自治力量,形成了共治共管共享、德治法治自治“三統一”的社會治理平臺,向百年陋習挑戰、建現代鄉風文明卓有成效。
五是以生活富裕為歸旨,注重素質提升。以“建設智慧活力幸福新大余”為目標,推進學習型、素質型、創新性組織建設,黨員干部干事創業的自覺性、積極性不斷提高,經濟建設和社會管理的本領不斷增強,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成效顯著。其扶貧經驗成為“2017精準扶貧十佳典型經驗”之一。
下一步,希望大余縣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和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強化鄉村振興規劃引領,讓大余縣在經濟發展新時代書寫鄉村振興新的篇章。
責編/劉芋藝 美編/王夢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