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范治暉 國務院南水北調工程建設委員會辦公室環境保護司副司長
縱觀全球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變遷的歷史和現狀,發達國家已先行一步,污染得到治理、生態基本修復,但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環境污染和生態惡化仍未見好轉。分析和總結生態文明建設的歷史和實踐經驗,研究其中的規律和原則,對于科學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發達國家環境治理與生態修復的經驗
清潔生產。控制工業污染,規定嚴格的污染物排放標準,要求企業限期達標改造,否則強制關停或清退。
清潔能源。生產生活都需要能源,煤炭石油等傳統能源的粗放利用是大氣污染的主要來源。發達國家均盡量利用水能、太陽能等可再生清潔能源,水電開發率基本都超過80%;再生清潔能源不足的,利用核電解決電力供給;必須使用化石能源的,通過立法要求使用除硫脫氮后的加工煤和無鉛無硫汽柴油,倒逼煤炭、石化以及汽車、電力生產企業不斷提高技術水平并降低成本。
清潔生活。發達國家城市化率高達80%,生活污染集中在城市。通過立法明確污水垃圾必須收集處理和處理標準,產生的污泥、灰渣必須就地處置為無害物質等等,倒逼節能環保企業不斷提高技術水平并降低成本。
生態保護。劃定森林、河湖、草場等生態功能區予以保護;對城市和基礎設施建設需要使用上述區域的,在規劃設計和建設中均采取嚴格的生態保護措施。
生態修復。對已破壞的森林河流等實施植樹造林、水土保持、水環境治理及水系改造等修復措施。因歷史原因,人口與水資源分布不匹配,大城市及城市群普遍面臨水資源短缺,過度取水造成地下水超采、海水入侵、河道斷流、濕地萎縮及水質惡化等生態問題,為此普遍建設了引水工程甚至是跨流域的調水工程。目前世界上有40個國家建成了346項調水工程,年調水總量達6000億立方米,主要集中在北美洲、歐洲及大洋洲國家。
不斷總結生態文明建設規律
發達國家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變遷歷史,為我們研究生態文明建設規律提供了借鑒。其經驗說明,首先要求經濟和技術高度發達,有解決環境問題的經濟和技術能力;在保證城市、交通、電力、供水等設施以及農田等維持現代社會的基礎條件下,全面保護山林、草原、水流等生態資源。人類在發展過程中,改變和順應自然符合對立統一規律,人與自然和諧共處才能持續滿足人類生存發展需要。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人類只有遵循自然規律才能有效防止在開發利用自然上走彎路,人類對大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這是無法抗拒的規律。”
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是協調好人與自然的關系,本質是構建人與自然的命運共同體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不是少數發達國家能夠獨享的,發展中國家做不到,全球生態破壞一樣會波及發達國家,因此生態文明需要全球共建。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沒有哪個國家能夠獨自應對人類面臨的挑戰,也沒有哪個國家能夠退回到自我封閉的孤島”,提出構建“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共同維護全球生態環境是題中應有之義。
持續探索生態文明建設路徑
堅持馬克思主義關于人本學自然界的辯證法。既要杜絕為所欲為開發利用資源,也要防止把生態保護絕對化;既要留出山水林草等生態空間,也要給人類生存發展提供必要的空間,保證城市、交通供水供電和農田等基礎設施。
堅持資源利用與環境保護的有機統一。環境問題歸根結底是對土地、林草、水和礦產等資源利用所產生的負效應。解決環境問題首先必須與資源科學利用結合起來,避免就環境問題解決環境問題這種處于被動局面的末端治理模式。科學開發水電、核電等清潔能源,減少利用化石能源造成的霧霾和溫室效益對自然界的傷害。站在更高層面統籌,實現資源利用與環境保護有機統一。
自覺順應自然、積極修復生態。順應自然就應盡量減少對山水林草等生態功能空間的侵占,生產生活污染物盡量無害化處置避免傷害自然。對已侵占和破壞的山水林草,以自然修復為主,必要時進行人工修復。按照資源承載力控制人口增長,對人口規模已經超出資源承載力又無法疏散人口的,按照空間均衡原則,通過調水工程、水系調整等措施修復生態。
堅持生態文明建設全球共建共享,構建人與自然的命運共同體。發達國家應在資金及技術上支持發展中國家開展生態環境保護。發展中國家要根據本國的資源環境容量主動控制人口過快增長、提高人口素質,大力發展綠色產業與環保技術,逐步走出經濟落后、人口增長、環境污染、生態惡化的不良循環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