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中美貿易摩擦完全是特朗普政府的一系列錯誤行為造成的:美方錯誤渲染對華貿易逆差;違背歷史發展潮流的錯誤政策取向;在國際貿易爭端中繼續采取霸權主義行徑的錯誤行為方式;錯誤地將中國視為其貿易打壓對象。
【關鍵詞】美國 貿易摩擦 霸權主義 【中圖分類號】F74 【文獻標識碼】A
美中貿易逆差是個老問題,多年來中國采取了種種主動措施,美國的逆差未減反增,說明問題的關鍵是美方。盡管美中貿易逆差長期存在,雙方也產生過摩擦與矛盾,卻從未根本改變兩國貿易蓬勃發展的勢頭,這充分表明中美貿易是對雙方有利的。當前的問題完全是特朗普政府一系列錯誤造成的。
錯誤的計算方法:美方渲染對華貿易逆差
美國渲染對華貿易逆差高達3752億美元,借此煽動美國公眾的反華情緒。然而根據中方的統計,2017年中美貨物貿易總額5817億美元,中方對美出口4297億美元,從美進口1539億美元,順差為2758億美元,比美方的數字小了近1000億美元。而實際情況還要復雜,例如,中國出口美國的產品中,相當一部分出自美國等外資在華企業,另有不少加工行業的產品。據統計,在華外企進出口活動造成的美中貿易逆差約占59%。此外,在華美資企業在中國銷售的產品,如蘋果手機電腦、通用汽車等已在中國市場占有相當份額,這些均未計入美國對華出口。同時美方把香港轉口貿易部分都算入中國出口,這些并非是“中國制造”。如按照經合組織及世貿組織貿易增值計算方法,美國對華貿易逆差數至少減少三分之一。美方還絕口不提服務貿易,而在這方面,美國對華長期保持巨額順差,僅2016年美方順差就有557億美元之多。就國際競爭力而言,美國在高科技產業和農業上占據很大優勢,但卻以所謂“安全”為由限制對華出口。據美國研究機構報告,如美方放寬高科技產品對中國出口的管理限制,美國對華貿易逆差將減少35%以上。盡管中方一再提出這一問題,美方也多次許諾,卻拒不采取任何實際行動。可以說,所謂“3752億美元逆差”是完全按照美國統計方式和政治圖謀制造出來的,而又被美國作為揮舞貿易制裁“大棒”的借口。
需要指出的是,美國巨額貿易逆差源自其本身經濟結構和格局,而不是中方造成的。上世紀后葉,美國對其國內產業結構進行重大調整,將鋼鐵、紡織等傳統產業逐步轉移外放,而集中于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發展,逐漸形成以服務業為主,低儲蓄、高消費的經濟格局。由于大量實體經濟轉移國外,美國本土生產難以滿足國內的消費需求,需要大量進口各種消費品。同時倚仗美元作為國際儲備貨幣的優勢,直接用美元換取實物資源,再通過資本回流彌補其“儲蓄缺口”。其結果必然造成美國在全球貨物貿易中長期存在大筆逆差。2017年,美國與世界102個國家和地區具有貿易逆差,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特朗普不顧這些客觀現實,對幾乎所有貿易伙伴大打出手,采取了更加錯誤的行動。
錯誤的政策取向:大搞單邊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
眾所周知,經濟全球化促進了資本、商品、人員的自由流動,帶動了多邊貿易體制和貿易自由秩序的發展,促進了世界經濟和眾多國家經濟的增長。美國等發達國家利用各個領域占據的優勢,在全球化進程中撈取到大量好處,但由于治理方面的缺失,也造成了利益分配嚴重不均和社會的分裂。這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民粹主義的興起、反全球化或逆全球化思潮泛濫。這不是全球化本身的錯誤,而是治理上的問題。特朗普借助美國高漲的民粹主義思潮贏得了總統寶座,打著“美國優先”的旗號倒行逆施,大搞單邊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企圖強逼貿易伙伴單方做出讓步。錯誤的政策取向,必然導致錯誤的行動。特朗普上臺一年多的舉動表明,他的政策取向違背歷史發展潮流,損及世界整體利益和各國利益,也必將損及美國利益,是沒有前途的。
錯誤的行為方式:霸權主義行動
冷戰結束后,世界人民逐漸形成強烈共識: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拋棄冷戰思維和“叢林法則”及零和游戲,通過外交磋商處理相互間分歧和爭議問題,不能恃強凌弱,更不能訴諸武力和武力威脅。因此,在經貿方面,1995年1月1日正式成立世界貿易組織,其主要職能是管理、組織、協調、調節和提供成員國貿易之間所產生的各種問題。按照世貿組織的宗旨,任何國家都不能依據國內法處理國際貿易的爭端。按此要求,美國不能再借《1974年貿易法》處理同他國在經貿上的分歧和爭議。
特朗普政府卻無視世貿組織的規定,毫不顧忌國際貿易的原則,在國際貿易爭端中繼續采取霸權主義行徑,憑仗國內法威逼他國服從美國利益訴求。首先2017年8月18日宣布根據《1974年貿易法》啟動對中國“301 條款”調查,2018年又引用“232條款”宣布加征鋼鐵及鋁制品關稅,逼迫有關出口國讓步。3月23日,特朗普正式簽署對華貿易備忘錄,宣布根據“301 調查”結果,將對中國價值約600億美元的商品征收懲罰性關稅,并稱:“這是許多(行動)的第一(個)”,制造咄咄逼人的態勢。此后,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公布了加征25%關稅的中國產品清單,將損及中方500多億美元的利益。所有這些,都是赤裸裸的單邊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行徑。這次美國霸權主義行動的矛頭直指中國,企圖像當年制服日本一樣,用強硬手段壓服中國。
錯誤的對象選擇:中國已今非昔比
中國和美國作為各具特色的兩個大國,相互間存在包括經貿領域在內的差異和分歧是自然的,雙邊關系發生一些摩擦與矛盾也是在所難免的。關鍵在于能否采取妥善的途徑和方式加以處理,共同管控住各種分歧,維護兩國關系總體和大局的穩定。自1972年中美重新打開關系大門以來的40多年來,中間雖出現過高低不同的起伏,有過大小的斗爭,但雙方基本上都是按照平等磋商方式和加強相互認知和合作的精神,共同努力加以化解,從而保證了中美關系平穩的發展。
然而,特朗普可能沒有意識到這些歷史經驗的珍貴。在總統競選期間就屢屢對華濫加評論,并信誓旦旦表示,就任總統第一天就宣布中國為貨幣操縱國,對中國產品征收45%的關稅。特朗普入主白宮后,中方為繼續維護兩國關系的穩定耐心做工作,習近平主席應邀親赴美國佛羅里達,同特朗普舉行海湖莊園會晤,達成創建四個重要磋商機制的共識。在首次中美全面經濟對話中,中方坦率而誠懇地與美方交換意見,提出許多積極建議,取得一系列重要合作成果。特朗普訪華期間,中方同美方簽署了總金額高達2500億美元的合同。中方為促進兩國貿易平衡,做出眾多積極努力,美方卻仍不滿足。最終特朗普放棄通過對話解決分歧的正確途徑,依然對中國動起“刀子”,揮舞起貿易摩擦的“大棒”,妄圖逼壓中國就范。
中美經貿關系經歷過錯綜復雜的進程。在過去很長時期內,中美綜合實力對比差距巨大,經濟上處于美強中弱狀態,中國對美方需求遠大于美對華。美國憑借其絕對優勢地位,對中方提出許多無理的要求,并多次以制裁相威脅。在原則問題上,中國從未放棄堅決斗爭,但有時也不得不從現實出發權衡利弊,做出必要的讓步。但當前同那時有明顯不同,第一,中國綜合國力有了大幅提升,國內生產總值(GDP)已占到美國的三分之二多,力量對比發生重大變化,而且中升美降的勢頭仍在發展。第二,中美經貿合作無論在廣度還是深度上都已獲得全面進展,雙方利益高度交融,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美方任何損害中方利益的舉動,都會造成美方自己也蒙受傷害的后果。此次美國挑動中美貿易摩擦,遭到美國企業界和農戶普遍反對,鮮明地反映出這一點。第三,中國在不少方面已形成對美優勢,在實體經濟方面明顯強于美國,而且中國擁有更加全面的經濟體系,有條件也有能力捍衛自己的利益。第四,特朗普政府奉行單邊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抵制全球化,違背世貿組織規則,損害自由貿易秩序。而中國積極推動經濟全球化,維護自由貿易原則,受到普世稱贊。中國占有道義上的優勢。第五,中國社會穩定,民族團結,正萬眾一心為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而砥礪奮進。更重要的是,中國有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反觀美國,當前社會分裂嚴重,思潮混亂,矛盾錯綜,對特朗普看法不一,政府內外觀點分歧深刻,難以形成中堅力量。
總而言之,中國早已今非昔比,美國則是另一種今非昔比。在這種形勢下,特朗普政府試圖拿中國“開刀”,打錯了算盤,是完全找錯了對象。
貿易摩擦的背后是更加深刻的戰略動機
中美之間目前的這場矛盾,是圍繞貿易不平衡的問題,特朗普政府對華的各種動作,似乎也是為爭取主動而采取的配合行動。如認真觀察和分析近十年美方對中國的一系列行為,就不難看出以上只是表象,貿易摩擦的背后是更加深刻的戰略動機。
奧巴馬政府時期美國對華戰略態勢發生了重大變化。在新一輪總統競選中,希拉里·克林頓是“亞太戰略再平衡”的始作俑者,美國精英曾希望她當選,以期繼續美國對華戰略姿態,不料卻飛出特朗普這只“黑天鵝”。特朗普不再提“亞太戰略再平衡”,是因為傳統上新任總統一般都不愿繼承前任的“衣缽”;特朗普退出TPP,主要也是從經濟角度考慮,這不意味著對華戰略態勢的根本改變。實際上,對付和阻撓中國發展,一定程度上已成為美國政治和軍事上的共識。特朗普已把美國極右勢力及鷹派代表人物吸納進白宮和政府重要決策位置,顯然不是偶然之舉。
2018年元旦前后,美國相繼推出《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國防戰略報告》和《核態勢審議報告》3份重磅安全政策文件,公開宣布中國是“戰略競爭對手”,并強調中國對美國構成的挑戰是全方面的,包括美國的利益、經濟和價值觀。特朗普在《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宣稱,美國正面對一個充滿競爭的世界,中國和俄羅斯等“修正主義大國”是美國的競爭對手。在他的第一個《國情咨文》中,特朗普再次強調中國是美國面臨的對手。
另一方面,特朗普先是正式簽署“2018財年國防授權”法案,明確提出“強化美臺防務關系”,此后又簽署“與臺灣交往”法案,主張解除對美臺高層交往限制,都嚴重違反“一個中國”原則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的規定,破壞中美關系的政治基礎。所有這些聯系起來看,美國的行動不完全是貿易逆差問題,而是別有用心。
(作者為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所長、特聘研究員)
【參考文獻】
①崔天凱:《解決中美貿易不平衡問題不能找錯原因、開錯藥方》,中國新聞網,2018年4月16日。
責編/潘麗莉 孫娜 美編/李祥峰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