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鄉村振興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重大戰略,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重大行動。實施鄉村振興,需“興”在鄉村農業、文明、產業、教育等方面。各級政府應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促進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充分利用農村的優勢資源,大力發展教育事業、科技農業、文化產業,促進城鄉一體化進程,逐步縮小城市和鄉村的貧富差距。
【關鍵詞】鄉村振興 農村活力 城鄉一體化 【中圖分類號】F323 【文獻標識碼】A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為解決好新時代“三農”問題而提出的重大戰略和重大舉措,可以說,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通過各種舉措實施鄉村振興,增強農業農村活力。
鄉村振興,農業要“興”
鄉村振興,要從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做起。構建完善有序的農村產權體系,對農業農村以及新時代城鄉互動發展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當前我國農村產權制度仍然存在較多漏洞,對農村產權制度進行改革迫在眉睫。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做好以下幾點:一是針對當前農村土地產權難以擔保和抵押的現狀,出臺相關政策,落實土地經營權和承包權的功能。二是為農村用地交易創造一個公平透明的競爭環境,保障農民的經濟利益,明確農村集體用地的性質和地位。三是擴大農村產權交易渠道,簡化農村產權交易流程,提高農村產權交易效率,增加交易品種。同時加快農村土地流轉,恢復農村閑置土地資源,構建農村產權退出機制。
鄉村振興,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黨的十九大報告把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指導思想和首要任務,可謂切中病根、對癥下藥。我國既是農業大國,同時也是人口大國,農村人口在全國人口中占比較高,因此,只有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才能改善國民的生活品質。如今,我國經濟發展中最為突出的矛盾無疑是城鄉貧富差距懸殊,城鄉人民收入差距大以及農村發展滯后。農村發展不充分,不僅嚴重阻礙了農民的發展,農業的進步,而且影響了城鄉一體化,為此,我國必須深刻認識到當前農村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正視城鄉差距,大力優先推進鄉村發展。城鄉發展差距大是當下制約農村發展的突出問題,對此,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必須引起高度重視,將三農問題放在核心位置上,加快新農村建設,積極引入先進的農業技術,推動鄉村現代化發展。
鄉村振興,農業科技是重點。迄今為止,農業仍然是我國大部分農村地區的主營產業,是農民的主要經濟收入來源。因此,農業發展是否充分,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農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品質。遺憾的是,目前我國仍有較多農村地區由于地處偏僻,經濟發展水平落后,農業發展嚴重滯后。盡管當地政府紛紛制定相應的扶持政策,但收效甚微,主要原因在于傳統的產業經營方式已經無法滿足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需要,為此,我們必須從根本上轉變觀念,既要加快出臺扶持農業發展的相關政策,又要推動農業科學技術創新。除此之外,還要豐富農民的知識。提高農民的生產技術和綜合素質,鼓勵農民主動學習新技術,自主研發新產品,是推進農民脫貧致富的重要方式和必由之路。
鄉村振興,文明要“興”
鄉村建設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政府和全體村民的共同努力,持之以恒。建設鄉村文明是建設新農村的基本要求,同時也是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所在,從以往的經驗可知,我國大部分農村將注意力集中在經濟發展上,忽略了鄉村文化建設,導致部分鄉村道德風氣敗壞,優秀傳統文化蕩然無存,甚至引發一系列的問題,不僅影響了良好村風的建設,而且擾亂了鄉村的正常秩序,不利于構建和諧社會。因此,建設鄉風文明既是鄉村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中國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基礎;鄉風文明不僅反映農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也是構建和諧社會和實現強國夢的重要條件。鄉風文明建設不應紙上談兵,而是要真真正正落到實處,不應急功近利,而是要循序漸進,融入到鄉村發展的各個方面,滲透到村民的生活模式中。建設鄉村文明,既要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又要積極引入先進的現代文化,合二為一,使其逐漸融到村民的生活習慣中。這就需要把鄉風文明作為一個系統工程長期堅持。
鄉風文明與鄉村產業互為因果,相互促進。鄉風文明有利于推動鄉村經濟發展,而鄉村經濟發展也會帶動鄉風文明建設。文明鄉風賦予農業和農產品以鄉村文化內涵,可以提高農產品文化品牌,實現農業、文化、旅游的融合,成為有效增加農民收入、實現農民生活富裕的重要途徑。鄉風文明與生態宜居的關系是顯然的,生態宜居需要生態的生產方式與生活方式保障,環境友好型的生產方式、低碳的生活方式以及生態信仰和習慣,都是實現生態宜居的重要條件。鄉風文明不僅僅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活態度,還包括生態環保的農作方式和生活習慣,從本質上來說,建設文明鄉風實際上就是鄉村治理的過程。充分利用文明鄉風中的優秀傳統文化,如家風、家訓、村規民約、道德示范等,有助于構建自治、法治、德治的治理體系,提高鄉村治理的有效性。
鄉村振興,產業要“興”
鄉村興旺,必須以產業興旺為前提,而振興鄉村產業,就必須要切實提高農民的收入水平,改善農民的生活品質,增加農民的閑置資金。振興鄉村產業需要全體村民的共同努力,需要政府加大農村發展資金投入,進而提高農民的消費水平。當前,種植農作物,養殖動物是農民的主要收入來源,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我國部分農村開始嘗試新的發展思路,開拓旅游產業,建設文化旅游特色小鎮,以求帶動鄉村經濟發展,增加村民的收入,但效果不盡如人意,主要原因在于鄉村產業發展缺乏良好的投資環境和完善的服務體系。與城市相比,農村經濟發展速度相對較慢,基礎設施落后,社會保障程度較低,難以吸引優秀人才,導致鄉村的資金投入無法獲得相應的回報。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首先要把握正確的發展方向,以振興產業為核心,加快建設特色鄉村小鎮,為產業發展提供制度支撐和資金支持,才能進一步擴大產業空間,激發鄉村發展活力。
農村生產力發展與文化建設雙管齊下。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不是一味地發展鄉村經濟,而是農村生產力發展與文化建設雙管齊下,既要發展鄉村農業、漁業、養殖業、牧業,又要發展鄉村旅游業、服務業、農產品加工行業和其他新興產業,簡而言之,就是自內而外從各個方面全面推動鄉村發展。通過促進城鄉之間的交流,使先進的技術和優秀的人才更多地涌入農村,從而帶動農村經濟發展,提高農民的素質,逐步縮小城鄉的貧富差距。除此之外,還要鼓勵農民自主創業,不斷提升自我管理能力,為農民提高競爭能力,提高收入水平提供支撐。
鄉村振興,教育要“興”
鄉村振興戰略要見實效,需要一批真正懂農業、愛農村的人去落實。人才振興無疑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關鍵。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離不開人才的支撐,而這些人才必須充分了解鄉村的發展實情,掌握豐富的知識,具備先進的理念,較高的綜合素質,是鄉村發展中的引導者。
培養鄉村人才是發展鄉村經濟的基礎,可圍繞以下幾方面進行:第一,培養鄉村領導班子,建設鄉村黨支部,構建一支專業的鄉村管理隊伍,維持鄉村發展的良好秩序,并對鄉村農民進行定期培訓,并為農民提供外出學習的機會,不斷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第二,鼓勵鄉村農民自主創業,通過建立激勵機制,提高薪酬待遇等方式吸納城市優秀人才前往鄉村發展,促進城鄉人才交流。第三,以互聯網平臺和電子信息技術為依托,建設現代化人才隊伍,開展互聯網營銷,從電子商務中發掘新的發展機遇,同時建設鄉村科技人才隊伍,加大與科研機構和高校的科研合作力度,促進科研成果轉化,大力發展農村新經濟,促進現代農業發展,加快產業融合。
(作者為中共黔南州委黨校黨史黨建教研部副教授)
【注: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西部項目“新型城鎮化背景下西部地區城市少數民族民生問題研究”(項目編號:15XMZ078)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①朱澤:《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17年第12期。
責編/宋睿宸 美編/宋揚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