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紀錄片像閃爍在天空的恒星,微弱然而持久,它建構著國人良好教養的人文環境。中國紀錄片的成熟表現在許多方面,日漸步入成熟且興盛的時代,不斷彰顯著大國文化自信。創作者只有具備自覺與自省,能夠“正確對待”網絡上的冷嘲熱諷,紀錄片以及其他影視制作的進步才大有希望,一個紀錄片的好時代才來日可期。
【關鍵詞】國產紀錄片 文化產業 文化自信
【中圖分類號】J952 【文獻標識碼】A
自2016年以來,《我在故宮修文物》《人世間》等紀錄片掀起一陣陣收視熱潮。近期,又有一批題材有趣、拍攝精致的紀錄片紛紛問世。如《創新中國》《水果傳》等,引起廣泛關注。據《中國紀錄片發展研究報告2017(藍皮書)》報道,2016年全國紀錄片年生產總投入34.7億元,總產值超過52億元,比2015年分別增長15%和12%。紀錄片市場一片欣欣向榮。
紀錄片似乎不會有黃金時代,只能有與社會心理契合時的熱點時刻
對于“紀錄片的黃金時代到了嗎?”的提問,首先要問——何謂黃金時代?是被認為最好的時代?是指一枝獨秀,大紅大紫的時代?
作為“最有文化”的視覺節目類型,在收視范圍和輿論熱度方面,紀錄片與新聞報道、電視劇、綜藝秀無法匹敵,存在明顯的競爭弱勢。影視是大眾文化,面對的是最大多數的人口,也就意味著中等偏下的知識水平。相對于新聞報道,紀錄片缺乏監測生存環境(特別是即刻利害信息)的強制性關注度。紀錄片也缺少熱門影視劇大起大落的戲劇效果;甚至不如綜藝秀場,可以制造喧囂與沖突。在紀錄片中,也有瞬間熱鬧并突然走紅的,它們要么出自成功的宣傳造勢,如當年的《話說長江》和稍后的《大國崛起》;要么是意料之外的黑馬,如第一季《舌尖上的中國》。但這些走紅的紀錄片只是少數,第二季、第三季《舌尖》遭受冷落,就說明復制成功創意的紀錄片很難持續紅火。所以,紀錄片通常不是以“大眾”接受的方式呼嘯而來,而是安安靜靜呆在那里,等待知音的神交。
紀錄片的主要功能是教養效果。它不是大魚大肉的主菜,或者可以按照中國口味,將它比喻為清淡可口的素菜。其實,對于強調風格獨特的紀錄片而言,每一部特定內容的作品面對的都是小眾,千千萬萬的小眾才能集合成紀錄片的龐大觀眾群。這個群體可能偶爾浩浩蕩蕩,但更多的時候,紀錄片欣賞需要心領神會,是一種孤芳獨賞的體驗。
紀錄片似乎不會有黃金時代,只能有與社會心理契合時的熱點時刻。例如,《舌尖1》最初的擁躉就是改革開放年代流散海外的學人,之后擴大到天南海北的思鄉客。好的紀錄片更像閃爍在天空的恒星,微弱然而持久,它建構著國人良好教養的人文環境。如果說,黃金時代是最好的時代,那必然有最壞的時代和不那么好的時代。而無論是在最好或者最壞的時代,在不好或者不壞的環境中,總有那么一批執著的社會記錄者、藝術追求者。紀錄片總在那兒,不遠不近,不離不棄。
紀錄片的成熟時代正在來臨
不過,從另外的角度看問題,紀錄片又的的確確遇到了一個好時代——可以稱之為成熟的時代。據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稱,2017年,主流媒體不僅推出了《法治中國》《大國外交》等紀錄大片,還啟動了《我們這五年》《中國表情》等小切入大情懷的奮斗故事,紀錄片的發展進入了“歷史最好時期”,有關機構將啟動“記錄新時代”工程。
紀錄片成熟的標志涉及技術、資金,更關乎藝術和交流。科學技術的發展似乎是決定性的因素。新技術播映、互聯網生存為紀錄片提供了長期閱覽的可能性。過去,不是電影院安排無計,就是電視屏幕一播即過,紀錄片總是芳蹤難覓,相守難期。現在好了,在網絡空間,觀眾有了選擇權、主導權,既可以在集中推出時追尋熱點;也可以在獨自需要時選單點菜。新技術將紀錄片的存在方式由流逝的時間變為展覽的空間,不僅增加了紀錄片與觀眾的接觸機會,也由此帶來經濟上的長尾效應和傳播方面的長久效果。它表明,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不一定來自熱鬧的黃金時期,而可能匯集于涓滴,持之久遠。
中國紀錄片的成熟表現在許多方面。從創作角度看,多元視角獨辟蹊徑,藝術創新別開生面,十八般武藝全都披掛上陣。如今,宣教式的理想主義仍然讓部分年輕人熱血沸騰;自然記錄的長鏡頭日益靠近樸素生活的本來面貌。包括傳統的機位、視角和蒙太奇,也包括曾遭人詬病的擺拍、令人抓狂的跟拍、遭遇真實質疑的扮演,以及情境還原、移花接木,作為手法和經驗,都成為藝術創新的營養。即使是粗糙的歷史資料片,也是為了顯示歷史“本真的面孔”。而各種高科技的應用,則可以達到宏觀和微觀的極致,或體現時尚元素。中國紀錄片總的創作趨勢,是越來越講究,越來越用心了。
從生產角度看,精品迭出,佳作頻現,尤以源遠流長的中華傳統文化題材為最。例如,《如果國寶會說話》《本草中國》,除了獲得國家支持的主旋律紀錄片之外,越來越多的紀錄片產品出自非電視“國家隊”之手。事實上,促使中國紀錄片網絡發展的最重要因素,是民間市場的介入、社會力量的參與。在新的互聯網和多媒介時代,人人都是紀錄片的創作者——手機既是攝影機,又是錄音機,電腦和手機還能成為編輯器。民間力量和個人創作者的出現,大大擴展了紀錄片的表現空間和表達手法,包括話語和形式,于是,微電影、短視頻走紅網絡,帶來了藝術創作的新天地。
從收視角度看,紀錄片也越來越考慮受眾的感受,而這種感受,有真實的物理基礎和廣泛的精神需求。例如,《水果傳》的色香味展示,延續了《舌尖上的中國》那種令人垂涎欲滴的感官享受,本身就具有誘人的舌尖效果;同時,在表現齒頰之香間,也深深慰藉了包括思古、懷鄉、獵奇等精神需求在內的世人情懷。互聯網的存儲供應則使得紀錄片伸手可及,陪伴便利:可以興之所至,一氣呵成;也可以暫存匣中,留待他日慢慢享用:等待的約會,令人心花怒放,心馳神往。
紀錄片的持久繁榮來日可期
在一個紀錄片成熟且興盛的時代,紀錄片的持久繁榮指日可待。好的紀錄片應該是可以永久保留的精品,就如宋玉所說,“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恰到好處。從這個角度說,中國紀錄片還有很大的上升空間。
第一個不足是,有的紀錄片創作者陷入與電視劇、綜藝秀競爭的誤區,也想一鳴驚人,多掙錢,掙快錢。于是,過分制造戲劇效果,設置各種懸念,像注水電視劇一樣抻長過程。記得看過一次懸崖遇險的紀錄片,各種人物講述,各種有用無用的細節,絮絮叨叨,感覺比施救的過程還長。遇到這種情況,觀眾怎么辦?果斷關機或者立即轉臺。在電腦上還有一個辦法,就是快進。對那些設計不能快進的客戶端,觀眾可能立馬轉移——誰稀罕誰啊?又不是沒得可看!
第二個不足是,說教依然盛行。《舌尖3》口碑不好,據說因為“說人(說教)的地方比說美食多”。其實,從《舌尖2》開始,人們就發現了這個毛病,為什么改不了呢?尊重觀眾難道只是一句空話?紀錄片創作者對批評的反應,一個是真誠地改,尊重受眾的心意;一個是狡猾地變——用一些商業化的包裝繼續吊人胃口,只為了博取收視率和點擊量。可惜,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不真誠的動機越來越難以招搖過市了。
第三個不足是,紀錄片創作者的文化素養不足,與畫面美感不相匹配的,是旁白的臺詞功夫差,鸚鵡學舌,矯揉造作,或者裝腔作勢,故作深沉。成功的紀錄片主題的升華應該是自然而然式的,水到渠成,而不是添油加醋、刻意拔高。此外,紀錄片的題材還需要擴展。與自然風光、歷史文物題材紀錄片的日趨成熟相比,社會、政治、歷史、人物紀錄片成功的案例偏少。
對紀錄片的批評也是促使紀錄片生態持久繁榮的必要環節。對中國影視包括紀錄片的直率批評消失久矣!所謂的文藝評論,除了赤裸裸的商業推銷,就是半遮半掩的人情托兒——常常是兩者兼而有之。從這個意義上說,對當前許多紀錄片的紅火,人們也是需要觀察的。大眾媒體上的熱鬧,并不代表社會意見的認可,更不能完全反映觀眾的真實態度。時間將顯示紀錄片成功的真實成色。
(作者為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責編/孫垚 美編/楊玲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