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書治要》被譽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之精華”,于唐太宗時匯編而成,該書“博而要”,擷取了中國唐朝以前經、史、子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精華。習仲勛先生曾為該書題字“古鏡今鑒”,習近平總書記也熟讀此書。
英國著名歷史哲學家阿諾德·湯恩比博士認為,“能夠真正解決二十一世紀社會問題的,唯有中國的傳統文化”。在這一點上,《群書治要》為我們提供了解決當今世界各種爭端的良方。
“天人合一”與可持續發展?!度簳我?middot;周易》認為,萬事萬物都在一個通往平衡與和諧的過程中互相聯系,人類生活與天地化生過程密切相關?!独献印吩疲?ldquo;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的社會生活必須掌握并主動運用天地之道。因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這里的“道”是指自然而然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規律(天道),所以荀子說:“道者,古今之正權也;離道而內自擇,則不知禍福之所托。”
這種對人與自然關系的理解到宋明新儒家學者那里得到了進一步發展。明代哲學家王陽明在他的《大學問》中對儒家宇宙觀提出了絕妙見解:“大人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者也。其視天下猶一家,中國猶一人焉。”因為人與自然是一體的關系,因而能夠相互感應,這也意味著人心能夠影響自然環境。因此,改變人心就能改變環境,解決人內心的爭斗、不滿和對立,才能夠徹底解決自然環境之殤。
深受“天人合一”宇宙觀之影響,在中國漫長的歷史中,自然從來沒有被看作人類征服、主宰、利用和控制的對象。例如傳統中國建筑的最高美學標準是“巧奪天工”,這就是為什么中國歷史上的建筑(如頤和園、蘇州園林等)恰好與自然完美融為一體,看到中國2000千年前建造的水渠大壩現在仍然在造福當地的人民和自然環境,也就不足為奇。正因如此,中華民族才能長久以來一直保持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這種“天人合一”的理念可以為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的可持續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仁者無敵”與和平發展。《群書治要》強調了“仁”的美德。“仁”是一個表意文字,左邊的“亻”即“人”,右邊是數位“二”,表示人與人的相處之道。在這種哲學思想的指導下,中國不可能發展成為一個富于侵略性的國家。相反,中國始終致力于加強與不同國家地區的合作關系,實現共同發展、共同繁榮。古人所說的“仁者無敵”,意思并非仁者打遍天下無敵手。相反,古人認為,仁者從來都不會和任何人對立,甚至連對立的念頭都沒有。
中國長久以來都是一個熱愛和平的國家,熱愛和平與追求和諧是中國精神的重要體現。在中國人看來,唯有仁慈博愛的教育才能推動世界和平的實現。六百多年前,明代著名航海家鄭和(1371—1435)率領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艦隊七下“西洋”,到過亞州、非州的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他帶給當地人民的是茶葉、瓷器、絲綢和先進的造船術、造紙術,而沒有占領別的國家一寸一尺的土地。他為外部世界帶去的是友誼、和平和文明,這很好地說明中國古人愿與國際社會建立和諧關系的美好信念。
“和而不同”與合作共贏。“和而不同”也是《群書治要》中所倡導的理念。提倡“和而不同”,就是對文化間的差異性表現出最大的尊重,同時,我們也尋求不同種族和宗教信仰之間的共同性,以達到共存共榮。
隨著科技的進步,整個世界已經成為一個“地球村”。在這個地球村的時代,和諧世界要依靠全世界范圍的德性修養和責任教育,這是化解沖突、實現和諧的必由之路。阿諾德·湯恩比博士說:“儒家和神道教代表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合作。道教則是讓自然順其自然。這些宗教和哲學傳統觀點敏銳卻又不咄咄逼人。這種世界觀才是拯救全人類的希望。”
《群書治要》的主題是仁義忠恕,其目標是構建一個和諧的大同世界,即習近平總書記所提倡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在這個世界,我們與他國、與自然是和諧一體的關系。對《群書治要》的學習,有助于使愛好和平、追求和諧的中華文化成為全世界普遍接受的價值理念,建成一個可持續發展、和平、和諧的世界。
(作者為中共中央黨校哲學部教授、博導)
責編/王妍卓 美編/宋揚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