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學生創業與生態文明建設二者之間存在著互動關系,生態文明建設是大學生創業需要考慮的宏觀背景,大學生創業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人才和經濟支持。實現大學生創業與生態文明建設的對接,能夠促進二者的共同發展。因此,必須要確立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調整專項政策,完善管理機制,實現大學生創業與生態文明建設的互促共進。
【關鍵詞】大學生 創業 生態文明 【中圖分類號】F24 【文獻標識碼】A
創業是促進經濟轉型、帶動社會發展的關鍵因素,生態文明建設則是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習近平總書記歷來高度重視大學生自主創業,勉勵大學生要在創新創業中深入了解基本國情、不斷增長智慧才干。同時,在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方面,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形成綠色的發展方式、生活方式,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大學生創業與生態文明建設之間存在著互動關系,生態文明建設是大學生創業需要考慮的宏觀背景,大學生創業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人才和經濟支持。促進大學生創業與生態文明建設的對接,既有利于促進大學生創業,也有利于生態文明建設,更有利于經濟轉型升級、生態環境保護的互促共進。
大學生創業與生態文明建設的對接能夠促進二者共同發展
第一,大學生創業與生態文明建設的對接有利于促進大學生創業。當前,如何實現自主創業機制的良性運轉、國民經濟的轉型升級,已經成為關乎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關鍵。推進大學生創業與生態文明建設的對接,既是對自主創業的有效拓展、對大學生群體的切實關懷,也有利于推動經濟發展模式由粗放式發展轉為清潔化、低碳化發展。大學生創業與生態文明建設的對接,能夠拓寬大學生的發展視野,使其全面了解當前最新的創業動態。同時,能夠增強大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激勵其探索更為科學、高效的發展機制,減少創業活動對環境的破壞、影響,使創造更具前瞻性、新穎性以及領先性,提高創業的成功率。
第二,大學生創業與生態文明建設的對接有利于生態文明建設。創業涉及資源的再整合、再配置以及再利用,需要全面統籌各類生產要素,因此會不可避免地對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產生影響。大學生知識廣、技能強,富有奮斗、創造的激情,是推動自主創業的核心群體。單純激發大學生的拼搏意識、進取觀念,缺少生態文明理念的培養,容易導致大學生局限于短期發展、缺乏長遠眼光、忽略生態保護。將大學生創業與生態文明建設相對接,能夠引導大學生確立科學的生態發展觀,正確認識創業與生態保護之間的關系,激勵大學生以強烈的責任感、使命感進行生態文明建設,并號召、感染其他社會成員共同保護生態環境,使健康、可持續的生產生活方式得到廣泛宣傳與普及,為生態文明建設事業提供充足助力。
第三,大學生創業與生態文明建設的對接有利于二者互促共進。大學生自主創業是促進國民經濟轉型升級、優化產業結構、培育全新經濟增長點以及增強市場經濟競爭力的關鍵力量。而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立足于我國經濟體系、社會系統的可持續運轉,能夠為國家、民族的長期發展奠定有利的環境基礎。促進大學生創業與生態文明建設的對接,是一項合作互利、協同雙贏的重大工程,不僅能讓自主創業更具戰略性、前瞻性、創新性,提高自主創業的成功率,而且也有利于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實現二者的互促共進。
制約大學生創業與生態文明建設對接的因素
第一,一些大學生創業著眼于經濟效益,缺少對生態文明建設的積極性。在自主創業浪潮的洗禮下,大學生普遍希望借助政策支持,通過創業施展才能、創造財富、造福社會,以實現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但當前一些大學生的創業著眼于經濟效益,將收益高低視作創業成功與否的標準,缺乏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深入全面了解和足夠的積極性。一些大學生認為生態保護、低碳經營是政府的事情,與自身創業關系不大,從而忽略了對生態環境的保護。這不僅影響了生態文明建設的推進,而且也會降低創業的成功率。
第二,一些高校對生態文明教育的重視不足。近年來,國家相關主管部門多次下發指導文件,要求高校鼓勵、支持大學生自主創業,并提供充分的制度保障,提高大學生創新創業的積極性與能動性。但相比在師資建設、課程改革、綜合實訓等方面的投入,一些高校的生態文明教育還是較弱。不少高校都將生態文明教育歸于思想政治范疇,與創新創業教育的關聯性較低,容易導致生態文明教育流于形式。另外,一些高校強調大學生要充分利用相關優惠政策、制度,但卻忽視了對大學生的思維啟發、理念指導,沒有引導其形成清潔、協調、可持續的生態發展觀。
第三,全民性的環保觀尚未形成。大學生作為創業激情最為高漲的群體,除了要正確利用相關政策、制度之外,也必須廣泛接觸、真正融入社會,適應不同的生存環境,增強自身的綜合素質,提高創業的成功率。但當前我國的全民性環保觀并未真正形成。同時,追逐財利、崇拜金錢以及縱情享樂等價值觀念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沖擊、淡化甚至弱化了生態發展觀在社會中的影響力。
推動大學生創業與生態文明建設對接的對策
第一,完善創業服務、指導機制,增強大學生的生態意識。具備綜合素養、富有奮斗激情、勇于拼搏進取,是大學生創業的優勢條件。但在創業經驗、心理素質以及經濟能力等方面,大學生卻存在著目標高估、抗壓偏弱、資金不足等問題。所以,國家相關主管部門應從宏觀層面加強方針調整、政策優化,引導校方、企業以及第三方社會機構形成合作機制,提高大學生創業規劃的科學性。同時,要圍繞生態發展觀的普及,不斷強化市場信息共享、行業趨勢解析、咨詢答疑反饋、創業心理疏導等服務,引導大學生形成科學、綠色的創業觀,使其意識到創業成功與生態保護之間的密切關系,確立綠色創業、保護生態、互利雙贏的發展理念,自覺擔負起推進綠色生產、保護生態環境的重任。
第二,加強校內創業教育、創業培訓,引導大學生踐行生態發展觀。高等院校是大學生科學創業觀形成、綜合素質提升的關鍵。缺乏規范、高效的專業教育與培訓,僅僅依靠奮斗激情、政策保障,大學生是無法實現成功創業的。所以,高等院校要進一步加強大學生創業教育課程、培訓機制的建設,努力將低碳、協調、互利的生態發展觀融入其中。一方面,要加強創業師資隊伍建設,鼓勵各專業教師創新教育理念、教學方法,同時,定期邀請知名企業家、創業成功人士以及專家學者等作為客座導師,闡釋自主創業與生態文明的關系,使大學生了解行業動態、積累創業經驗、強化生態發展意識。另一方面,校內的創業教育課程、培訓機制既要突出專業特色,也要充分銜接生態發展理念,使大學生勇于探索、創新、發展綠色創業,充分落實生態發展理念。
第三,優化創業扶持機制,鼓勵大學生利用生態發展模式正確創業。首先,要加大創業資金投入,通過財政、社會的雙渠道資金投入模式,持續健全創業投資機制。同時,要引入具有發展潛力、具備綠色生態價值的創業項目,確保大學生及時了解創業主流趨勢,增強大學生生態發展意識。其次,要逐步建立起由大學科技園、創業基地、科研平臺等組成的創業資源體系,引導大學生將科研成果、科技發明等轉化為創業項目,突出清潔、低碳、高效的生態發展特色。再次,要定期舉辦創新創業大賽、講座、論壇等活動,豐富學生的創業知識、協作體驗,激發大學生的創新意識,促使其創造出更為新穎、更為有效的創業模式。
(作者單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參考文獻】
①倪春虎:《為創新創業營造良好環境》,《人民論壇》,2017年第29期。
②楊英法、戴雅娜、徐運紅:《生態經濟建設中媒體語言的引領策略》,《生態經濟》,2015年第3期。
③汪金英、劉偉杰:《實然與應然:生態文明視閾下大學生創業教育的反思與重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年第5期。
責編/孫渴 美編/楊玲玲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