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態素養培育關乎人與自然能否和諧共存,其包含人類主體對生態價值認知、生態知識儲備和保護生態行為能力。過去單純依靠技術手段治理生態的思想、行為已不可行,需依靠主體與政府、社會、學校、家庭教育和個人踐行,共同提升全民生態素養。
【關鍵詞】生態素養 觀念轉變 提升途徑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一直以來,生態治理都是由政府主導規劃,依靠人力、機械進行的治理循環,這種生態治理結果是,一邊經濟建設帶來的生態破壞,另一邊以技術手段緩解這種破壞,環境治理過程就是在破壞、治理中反復,無法徹底解決生態問題。當前人類社會進入高速發展階段,科技發揮了重要推動作用,導致人類過分依賴科技,形成一種依賴意識。但隨著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讓人們逐漸認識到技術在改變生活和世界的同時也會帶來嚴重破壞性。
面對生態危機現實,人類需自我審視,尋找更有效治理生態的新方法,這需要人類重新定義人與自然的關系,擺脫主觀思維束縛。消除單純依靠科技改變世界意識,通過人類主體與自然間平等溝通,加強自身生態修養和知識儲備,真正將主體生態素養理念提升到“科技控制”之上,在治理環境上以生態素養為治理主體意識才是生態治理的有效方法。
生態素養培育的現實困境
面對當前生態危機頻發的現實,人們開始重新思考定位人與自然的關系,由于公眾對生態認知等上存在很大不足,促使人們尋找更適合當代現實生活的途徑來提升生態素養。理性告訴我們依靠科技手段并不能完全修復生態,要轉變思維重視人的生態素養價值觀根本培育。目前,我國公民生態素養培育仍面臨諸多問題,首先,公眾對生態問題缺乏關注度。霧霾天氣、工農業廢氣,給人們身體健康和生活帶來極大危害。這正是源于人們重視經濟發展忽視環境治理的錯誤生態觀念。其次,生態知識匱乏也阻礙了人們對生態素養的求知熱情。當前,人們對生態理論認知仍停留在一些基本知識詞匯上,如霧霾、溫室效應、厄爾尼諾現象、酸雨等,缺乏進一步探究其形成原理和具體防治措施認知,對我國生態保護相關法律制定也知之甚少,這些因素阻礙了人們對生態素養的培育。最后,公民生態素養行為習慣亟待養成。這需要公民主體具有較高素養,有正確的生態價值觀和知識儲備。從生活細節習慣入手,如垃圾分類、保護公共衛生、使用環保材料等。但在現實生活中,真正能做到為保護生態考慮的人還很少,更多是考慮方便。當人們以科技修復生態轉變為以人為本后,才是生態素養建設的真正開始。
政府要做全民生態素養教育的引導者,教育部門要發揮教育優勢,做好全民生態素養的推進者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創建美麗中國的宏偉設想,要在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從實現建設宏偉目標情況看,搞好生態建設、提高全民生態素養、強化主體生態觀念和意識,無疑是建設美麗中國的核心和關鍵。全體國民要以積極、正確的生態價值觀融入生態建設中,國家要制定相關法律規范,促使公民了解生態,并將獲得的生態知識轉化為實際行動,在政府、社會、學校、家庭和個人的通力合作下實現全民生態素養培育。
政府要做公民生態素養教育的引導者。多年來,在生態建設方面政府既是責任者,又是環境治理不力的“背鍋俠”。從環境生態治理效果看,政府主導環境治理在投入大量人力財力后效果并不突出。因此,政府要改變以往治理生態思維和途徑,由主導者轉為引路人,幫助全體國民確立正確生態與生活的重要關系,通過制定相關條例約束規范公民行為,加深公眾對生態認識調動保護熱情。改變原有先抓經濟后治理觀念,將兩者進行融合,保護生態同時也保護了生產力,這才是適合當今中國民眾對生態理念的追求。有了正確價值理念,政府就可圍繞理念根據各地不同生態情況,有針對性地制定保護生態行為規范。
教育部門發揮教育優勢,做好全民生態素養的“推進者”。全民生態素養培育的基礎在學校教育。當前,我國學校教育中有關生態教育內容講解更多體現在生態環保認識層面,調動不了學生重視生態和保護生態的熱情。要想成長為一名合格生態保護者,就要在生態觀念、知識和能力上達標,這需要學生在每個學段都要接受生態知識和環保能力教育。教師對生態素養教育要避免教條化、空洞化教育,要有針對性地抓核心重點主題,深度挖掘某一生態保護專題,如“水資源保護”“綠地植被保護”專題等,每一節課都要對專題進行詳細闡釋,讓學生真正理解、認真思考。改變傳統單一枯燥講解模式,更多采用多媒體、實驗器材、實地考察形式進行,讓學生在切身感悟中自然提升生態素養。
培育公民生態素養要發揮社會的監督作用,同時還要注重家庭熏陶和個人踐行
發揮社會力量的扶持監督作用。社會力量對全民素養的形成有著重要作用,在信息技術普及前,人們獲取信息方式有限,制約了公眾獲取生態信息途徑,網絡技術的普及使人們能及時地了解到生態問題,也讓更多人開始有生態危機意識。群眾對生態關注也給政府解決生態問題起到監督作用。發揮社會對生態扶持監督作用,首先,要動員社會上各種生態保護組織,通過這些社會組織宣傳讓人們形成正確生態觀,如動物保護組織和綠色生態保護組織可通過網絡刊發相關多媒體視頻圖片,向人們介紹保護生態的價值意義。街道社區對轄區居民開展宣傳講座,還可通過知識競賽形式對生態保護進行宣傳。其次,發揮社會監督作用,對缺乏環保意識,有損生態建設的相關企業單位和產品,通過新聞媒體進行曝光,打擊破壞生態行為,讓社會公眾在關注環保的同時,提升全民生態素養。
利用家庭熏陶和個人踐行來提升。家庭擔負著對主體啟蒙教育職責,同時家庭也是主體接受生態素養教育的重要場所。一直以來,家庭的生態素養教育作用往往被忽視,人們更看重社會和學校教育。如果一個家庭能給予孩子良好的生態道德氛圍,會讓這個孩子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感悟生態道德素養,如家中父母能經常主動參與義務環保活動,孩子也會樂于參與環保活動,時間一長就會形成環保意識。因此家庭中的父母首先要有正確的生態價值觀,這樣會給子女良好的生態素養教育。除了社會、學校、家庭帶給主體生態素養教育外,個人也要通過不斷學習實踐來提升自我認知、領悟生態素養價值。每個公民要轉變傳統生態素養主體意識,遵循黨對全民生態素養制定的大政方針和條例規范,積極主動學習進行環保實踐,將生態理念知識盡快轉化為生態行為,注重細節培育生態生活習慣。
全民生態素養培育是一項龐大系統工程,涵蓋自然與社會方方面面。這種生態素養培育會隨著社會發展而不斷變化提升,是面向全體國民的終生培育活動,不僅能提升個體生態意識,也是整個社會文明進步的體現。
(作者為咸陽師范學院政治與社會學學院教授)
【注: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資本論》的文化解讀與當代價值研究”(項目編號:12XKS001)成果】
【參考文獻】
①趙唱、薛勇民:《生態素養培育的現實困境與實現路徑》,《南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11期。
②吳莉華:《滲透生態環境教育,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教書育人》,2017年第8期。
責編/張蕾 美編/楊玲玲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