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微媒體”已成為青年群體的一種生活載體,它不僅承載著意識形態功能,還為青年意識形態教育提供新的優勢平臺。因此,要增強主流意識形態教育內容的吸引力,就必須運用微傳播方式,將主流意識形態宏大的主題和厚重的思想以短小、靈活、喜聞樂見的方式展現出來。
【關鍵詞】青年 意識形態教育 “微媒體”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是互聯網空間的“核心原住民”,大數據、移動通訊和微信等已成為青年群體流行的一種生活方式,對青年進行意識形態教育必須正視這一新的時代變化,將互聯網技術嵌入青年意識形態日常生活化教育的全過程,為青年意識形態日常生活化教育注入時代生機和創新活力。
運用“微媒體”開展青年意識形態教育是現實的必然要求
“微媒體”承載著意識形態的重要功能。作為文化和價值信息的載體,“微媒體”發揮著引領社會輿論的作用,以超乎想象的傳播力沖擊著青年價值觀。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人類開始進入“實時互動、自由言說”的微媒體時代。微媒體空間具有虛擬性和交互性,參與者可以通過“復制、轉發、點贊、分享、鏈接、評論”等方式“自由言說”,且無需用真實身份去承擔責任。互聯網與智能手機的普及,將每一個參與其中的青年帶入“微空間”場域。紛繁復雜的異質社會思潮在“微空間”場域肆意傳播,從日常生活領域滲入青年思想意識之中,沖擊和磨損他們對社會主流價值觀的情感認同。青年是思想最為活躍,最易于接受微媒體技術“所帶來的一系列數字性變化”的群體。據2018年1月發布的第4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達到7.72億,其中手機網民規模達7.53億,占比97.5%。網民以10-39歲群體為主,占整體網民的73%。可見,青年這一龐大的網民群體,其生活、學習和娛樂等都與互聯網息息相關,其價值觀的形塑也深受網絡影響。顯然,微媒體正以超乎想象的傳播力沖擊著青年的價值觀并顛覆著社會道德形態及秩序,由此引發的網絡道德失范問題已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
“微媒體”為青年意識形態教育提供新的優勢平臺和載體。科學合理地運用“微媒體”技術,可以把握青年意識形態教育的現狀、跟蹤分析青年意識形態教育的動態過程、量化檢測青年意識形態教育的效果等。首先,利用“微媒體”開放、平等、交互性的傳播方式,可以收集反饋青年意識形態教育的訴求、增強教育供給能力。以往受技術局限,我們對青年意識形態教育效果的反饋和分析,主要是通過小樣本調查、問卷分析或者靠經驗推斷。而“微媒體”時代,青年意識形態教育身處“信息海洋之中”,可以對全體數據進行收集分析,實現“從小抽樣向大數據的轉變”。這一重大轉變,可以把握青年意識形態教育的現狀,為跟進式教育和精準化服務提供科學的依據。其次,青年意識形態教育內容豐富、思想深邃、難以表達傳遞。“微媒體”平臺“草根式”“平民式”和“通俗化”的傳播表達方式,可以實現意識形態傳播話語與傳播媒介的協同創新,把握不同受眾的意識、心理變化和基本需要,精準投放,提升教育效果。最后,“微媒體”技術的即時性可以打破意識形態教育的“時空限制”,實現“處處能學”“時時可學”“人人愛學”。在信息傳播的速度、廣度、力度和深度方面以及信息的表現形式上,“微媒體”都跨越了傳統青年意識形態教育的不足。因此,運用“微媒體”開展青年意識形態教育,不僅是時代的要求,也是青年教育自身發展的需要。
運用“微媒體”開展青年意識形態教育的困境
就總體情況而言,當前我國青年都能較好地運用網絡并管控好自己的網絡行為,但仍有相當一部分青年依然存在不同程度的網絡失范行為。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網絡認知模糊,上網時間無節制。面對海量爆炸式的網絡信息,部分青年缺乏有效的信息萃取能力和準確的信息甄別能力。他們碎片化閱讀、粗略思考,難以有效甄別虛假信息和有害信息,甚至沉迷網絡。二是網絡規范意識不強。從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的《第4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數據來看,有高達40%的青年表示“曾瀏覽過不健康網站”,有33%的青年認為“黑客技術讓我很佩服”。網絡帶給青年相對“自由言說的”空間,他們可以在“微媒體”空間場域“自由翱翔”,但對于其中相當一部分自制能力較弱的人來說,網絡認知模糊、網絡素養不高和信息甄別能力不強,往往會被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無意識地成為不良信息的傳播者和受害者。
部分青年意識形態教育內容呈現方式單一、缺乏吸引力。目前,運用“微媒體”開展青年意識形態教育主要依托的是“微信”和“微博”客戶端,但從目前大部分推送來看,推送的方式、手段和內容呈現方式單一,仍主要采用文字或圖片加文字的形式展現,吸引力不強,難以生動有趣地講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所蘊含的“前世今生”故事,更難以將其背后豐富的思想傳遞給廣大青年。因此,出現一些青年認為“紅色文化是空洞的與現實無關的說教”現象,也就不足為奇了。
如何優化“微媒體”時代青年意識形態教育
加強“微監管”,滌清網絡空間。“微媒體”時代,若缺乏信息的監管,各種來源不明、內容碎片化的信息和錯誤思潮會肆意泛濫,對青年造成難以估量的傷害,甚至引發網絡謠言四起。為此,必須運用技術和法律加強“微監管”,控制和阻止各種錯誤社會思潮和反動信息散播。一方面,相關部門應著力加強互聯網信息技術的研究和運用,從技術上為青年意識形態教育營造一個清朗的網絡空間,維護青年的利益。另一方面,要加強對網絡信息數據的收集和分析,為青年意識形態教育提供技術支撐。例如,2013年,百度就運用大數據技術與中央黨校戰略學教研室合作,通過分析網民的搜索內容來,研判網民對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系列改革政策的關注度,為相關部分的研究決策提供了數據支撐。互聯網已成為青年流行的一種生活方式,成為他們獲取信息最重要的渠道,因而,為“理論宣傳工作插上互聯網的翅膀,為互聯網插上監管的翅膀”,營造清朗網絡空間,顯得尤為必要。
巧用“微傳播”增強青年意識形態教育內容吸引力。“微媒體”時代,要增強主流意識形態教育內容的吸引力,就必須運用微傳播方式,將主流意識形態宏大的主題和厚重的思想以短小、靈活、喜聞樂見的方式展現出來。具體而言:一是要不斷創新主流意識形態話語內容傳播敘事的手法和表現視角,使其契合“微媒體”時代青年的新期待。二是打通中華傳統文化與主流意識形態教育內容的血脈,凝練話語內容,增強主流意識形態內容的思想震撼力、增強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話語權和闡釋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承載中華民族的價值追求,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是社會主義文化之源,必須加以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運用中華傳統文化詮釋主流意識形態教育內容,不僅可以使主流意識形態教育內容更具活力,而且易于讓青年群體所接受。
(作者分別為常州大學講師;中國礦業大學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
【注:本文系江蘇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重點研究項目(項目編號:2017JSJG025)和江蘇省先進催化與綠色制造協同創新中心一般研究項目(項目編號:ACGM2017-05)研究成果之一】
【參考文獻】
①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人民日報》,2017年10月28日。
②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4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中國網信網,2018年1月31日。
③郭正紅、王曉雅:《微時代背景下馬克思主義理論傳播路徑探析》,《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8年第1期。
責編/張蕾 美編/楊玲玲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