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增強文化軟實力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任務,我國政府需秉承創新理念,樹立全新的資源和制度理念,同時,需要從理念創新、制度創新、技術創新、品牌創新四大路徑出發,從傳統文化中尋求養分,營造良好制度環境,借助互聯網時代的高新技術加快文化產業發展進程,打造文創品牌,提高我國文化軟實力。
【關鍵詞】文化軟實力 創新發展 文化產業 【中圖分類號】C911 【文獻標識碼】A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軟實力是文化自信的來源和基礎,也是國與國之間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內容。因此,積極探尋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的路徑,具有重要的理論及現實意義。
創新是文化軟實力的題中之義
二十世紀末,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首創了“軟實力”(Soft Power)概念。一般來說,文化軟實力代表的是一種文化創造能力。一個國家或民族的綜合發展,需要文化軟實力為其提供充盈的精神力量和內涵引導,借以提升國家形象、增加民族凝聚力和激發文化源源不絕的創新力。當前,在數字化技術不斷引領時代發展的背景下,每個國家和地區都面臨著社會變革、產業轉型、文化變遷等多種復雜交織的重大現實問題,傳統產業開始朝著生態型、知識型、科技型發展,城鎮化進程已經轉向綠色型、智慧型、集約型發展。“制度變革、結構優化和要素升級”成為了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三大動力,這三大動力未來將集中體現為文化的創造能力(主要是指科技的研發能力、成果和信息的轉化能力、全球服務的能力以及美好生活的創造能力)。由此可見,文化的創造能力是當今世界破解轉型發展難題的“金鑰匙”。
文化軟實力的提出預示著傳統的實物資源觀將會被文化創意資本觀所取代,全新的社會資源觀念即將形成,而創意思維、文化內涵、制度模式等將成為促進未來社會發展的重要資源要素。2001年美國文化藝術中心向白宮提交了一份報告:《藝術、文化與國家對策》,該報告進一步開啟了美國對于文化產業的深度思考,引導企業將文化創意作為快速發展的制勝法寶。全新的創意理念、創意群體開始深入美國的各行各業,版權產業成為引領美國GDP增長的重要力量。2012年在電影、音樂、軟件等版權產業中,從業人員超過1100萬人,占據當年美國全部就業人數的8%,核心文化創意版權產業增加值超過10000億美元,占美國名義GDP的6.5%,充分凸顯出文化軟實力所帶來的社會變遷的巨大影響。
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需關注的核心問題
文化軟實力代表的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文化渲染力和影響力,它不僅能夠助力經濟的快速發展,還能夠讓普通民眾在尋常的生活中產生自尊感、自豪感和自信心。在文化軟實力的發展中,資源因素和制度因素是兩個最為關鍵的核心要素,正確分析處理這二者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探尋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的實現路徑。
一方面,文化軟實力的提升依賴于我國燦爛豐富的傳統文化資源。中國深厚的傳統文化資源是中華民族綿延至今的堅實基礎,是文化軟實力產生的根源所在。文化軟實力的提升必然需要將優秀的傳統文化創造性地加以學習利用,從中汲取新的力量和自信。在此過程中,既要做好對傳統文化的宣傳推廣和學習,充分利用大眾傳媒的力量,幫助民眾了解傳統文化、學習傳統文化,建立文化自信,更要努力實現文化資源的產業化運作。文化產業是一種滿足人們精神文化需求的新興產業,是致力于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而催生的產業形態,是衡量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指標。文化產業作為未來發展的朝陽產業,擁有巨大的消費市場和發展前景。在“內容為王”的信息化時代,深入挖掘傳統文化中的內容,將成為保持文化軟實力持久生命力的重要籌碼。
另一方面,制度創新能夠保證文化軟實力的長效性。先進制度的建設是文化軟實力的核心支撐。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我國社會經濟建設取得了豐碩成果。從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廣到國企改革政策的確立,從科教興國戰略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成熟,這些符合時代發展所需的制度建設迅速激發了中國人民脫貧致富的創造激情。我國改革開放的偉大進程已經證明,先進的制度設計與市場價值體系的完美融合,是提升文化軟實力的核心要素。
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的主要路徑
文化軟實力的提升是一項紛繁復雜的系統工程,它涉及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文化產業的管理提升、文化傳播的交流互通、公共文化服務的高效普及等諸多內容。根據當前我國文化軟實力的發展現狀,筆者認為最重要的是持之以恒地堅持“四個創新”:
第一,堅持理念創新,帶動文化資源深度開發。我國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曾大力推行和倡導“文化自覺”命題,他認為文化是豐富人格魅力,提升人文氣息,實現人文關懷的終極力量。因此,針對文化資源開發理念的創新應當成為提升文化軟實力的首要環節。理念創新的關鍵在于對資源的重新認知,而資源再認知的關鍵在于文化創意的融入。資源的深度開發不僅要能夠認識現有資源的豐富內涵,還要堅持需求導向,和市場中資本、技術、創意進行有機融合,借助傳統文化全面振興的有利契機,打造精品文創IP(知識產權)。例如地產領域中文旅項目的集中開發、影視行業中精品故事的搶占改編拍攝、各地博物館展開的文創開發等都體現了文創IP對于產業升級轉型的重要價值和推動作用。
第二,堅持制度創新,引領社會各方參與軟實力建設。制度經濟學表明,經濟實現增長主要是依靠制度因素,技術、專業分工等僅僅是經濟增長的表現。因此,要提升文化軟實力制度創新迫在眉睫。堅持制度創新,一方面,要改革現有的公共文化事業和服務體系,加強政府宏觀引導力度,在文化事業發展中發揮市場主體的積極作用,借鑒國外優秀的發展政策,采用政府購買等多種形式,實現普惠式文化服務的全覆蓋和全員參與。另一方面,要大力扶植文化企業發展,建立與之相適應的評價機制、激勵機制等。運轉良好的幫扶管控政策能夠減少交易成本,提升勞動效率,激發企業積極性。對于企業而言,也要努力在實踐中摸索更新企業自身制度。企業的科技研發制度、人力資源管理制度、知識產權保護制度、上市管理制度等都會對企業的商業運行模式產生舉足輕重的影響。總的來說,制度創新能夠保障社會和企業的可持續發展,為經濟持續增長提供穩定而有利的環境。
第三,堅持技術創新,助力文化產業實現跨界升級。技術創新是文化軟實力提升的持續保障。《第四次工業革命》的作者克勞斯·施瓦布認為未來的工業革命正洶涌而至,其最為重要的表現就是技術驅動平臺的興起。目前出現的“共享經濟”“互聯網+”“AR+”等都屬于技術搭建的跨界發展平臺,信息經濟和內容經濟的興起,也帶來了“文化+”概念。文化產業作為彰顯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構成,要充分抓住并利用好前景廣闊的三大技術變革(互聯網革命、智能制造和大數據運算),實現自身的跨越式發展。
第四,堅持品牌創新,發揮文化品牌的傳播力量。文化軟實力也體現在文化品牌的打造和宣傳上。著名的營銷學者凱文·凱勒認為品牌是商品屬性、名稱、包裝、價格、廣告形式的整合。美國在全世界推行的“硅谷芯片、麥當勞薯片和好萊塢大片”,就是美國的文化品牌宣傳,是美國文化軟實力的表現。我國文化軟實力的提升,要從文化與品牌本身的融合過程中謀求發展,要支持本土原創品牌的孵化并做好知識產權的保護工作。對于已經形成一定影響力的文化品牌,要充分發揮品牌影響力,不斷增加品牌附加值和國際影響力。
(作者分別為北京工業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教授;北京工業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碩士研究生)
【參考文獻】
①劉陽:《“軟力量”研究綜述》,《學術交流》,2009年第12期。
②王國華:《文化產業發展與社會價值取向》,《北京聯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13期。
③凱文·凱勒著,吳水龍、何云譯:《戰略品牌管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年。
責編/陳楠 潘麗莉 美編/宋揚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