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我國鄉村民俗文化在保留傳統文化元素的同時,受現代文化影響呈現“進步”“復古”“西化”并存發展趨勢。為激發鄉村民俗文化活力,建設新農村文化,需挖掘整理優秀民俗文化資源,搭建鄉村民俗文化展示平臺,完善地方村級治理體系,推進民俗文化傳承與創新。
【關鍵詞】鄉村文化 民俗特征 激發活力 傳承創新 【中圖分類號】F590 【文獻標識碼】A
鄉村民俗是依附于各地農村群眾生活、習慣、信仰和情感的地域文化風俗,是當代新農村文化建設主要推介內容。當前鄉村民俗文化的傳承與創新面臨發展瓶頸,隨著城鎮化進程和民俗文化逐漸沒落,一些鄉村民俗更面臨失傳斷檔窘境。對鄉村民俗文化進行整理發掘,有助于豐富村民文娛生活,激發民俗文化活力,保持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對實現新農村建設振興民俗文化有著重要現實意義。
我國鄉村民俗文化呈現出新特征
民俗文化內容呈現時代新風。民俗文化涵蓋社會民生、經濟活動、家族傳承、習俗禮儀、心理行為等,有著向心、傳承特性。近年來,隨著現代化社會逐步構建完成,新穎、現代、文明的民俗文化形式已成為當前文化主流,優秀傳統文化經重新梳理包裝后重新煥發神采。鄉村民俗信仰上也呈現多樣變化,傳統封建陋習觀念逐漸減少,優秀傳統文化得到傳承發揚。隨著社會變革、城鎮化進程、人們思想觀念的更新,一些優秀鄉村娛樂民俗面臨消失境地。這些民俗娛樂起源于農耕漁獵,有著厚重的歷史文化印記,但人們生活狀態的改變,使這些傳統民俗失去現實生活的滋養,在現代快餐式文化、網絡文化影響下,農村民間傳統民俗文化生存不易,多元民俗混雜不利于文化建設,需重新定位整頓梳理,保留傳承優秀傳統民俗文化迫在眉睫。
鄉村民俗文化功能改變。鄉村民俗文化有著廣泛凝聚力和認同屬性,對農村社會穩定起到重要作用。近年來,鄉村民俗文化功能在逐漸弱化,現代文化的強勢介入降低了傳統文化影響力,也減弱了傳統道德禮儀教化作用,鄉村民俗有失序化和同質化風險傾向。與過去相比,經濟發展帶動鄉村人口流動加劇,傳統村社生活狀態正在解體,在減弱村民凝聚力的同時,鄉村民俗認同感也被削弱。曾經約定俗成的傳統禮儀道德曾長期在鄉村民俗中起到道德教化、規范作用,隨著社會開放,功利主義、享樂主義、西方腐朽文化等消極享樂思想的滲入,傳統道德教化功能權威性受到挑戰。一直以來,歷經傳承保留的鄉村民俗文化一旦缺少認同,在防御外來文化入侵上就顯現出能力不足,有被同質化趨勢,鄉村文化根基削弱了,對振興鄉村民俗文化將帶來嚴重影響。
民俗文化弱化成因及發展趨勢
隨著我國鄉村社會一體化進程全面實施,社會結構得到重組,鄉村民俗文化也在社會結構變化過程中需要建構、解構和重構,從而直接影響了鄉村民俗文化的發展。在經濟發展需求帶動下、人口頻繁流動導致鄉村自然經濟逐漸解體,傳統農村結構和思維方式在經濟改革過程中受到嚴重沖擊。經濟發展改變了農民原有的生活狀態,鄉村民俗得到解構,新的鄉村民俗又在重構,對鄉村民俗文化內涵和表現帶來極大改變。當前,農村生活已告別傳統單一模式呈現多元化發展,在日益開放交融的環境中,各種文化不斷介入滲透,使鄉村民俗文化呈現多元性。
在鄉村文化展現多元文化過程中,傳統民俗文化特質框架始終被保留,展現出民俗文化特有的韌性,有助于鄉村民俗文化發展與生存。互聯網技術興起加速了民俗文化轉化,網絡顛覆了傳統社交模式,也改變了傳統鄉村民俗文化表現形式,其形式的多樣化改變受到當代人的喜愛,傳統民俗固有模式發展必然萎縮,有些難以為繼瀕臨失傳斷代。鄉村民俗文化在受到網絡沖擊的同時也在重新構建,呈現出新鄉村民俗文化特點以適應時代發展。
2017年,國務院、中央辦公廳擬定加強保護農村鄉土資源新意見,要妥善保護挖掘鄉土文化資源,構建良性鄉村文化生態,激發鄉村民俗活力,推廣民俗文化自信和價值。從目前情況看,我國鄉村民俗發展呈現三種趨勢,其一表現為進步文明新氣象,能體現農村富裕后的精神面貌。其二是復古、戀舊情節。在國家重視保護優秀傳統文化政策下,鄉村優秀民俗文化得到保護和利用,傳統民俗文化開始在農村生活中頻繁展示,受到群眾歡迎民俗復古之風再現。其三是西洋化趨勢,西方文化在農村有不同程度影響和滲透,國家政府要加強管理,不能以外壓內,要保護傳統民俗文化在當地的發展延續。
如何激發鄉村民俗文化活力
完善村級治理體系建設,把握農村文化建設方向。農村文化建設是新農村文化生活的全民展示,改革開放以來,農村文化建設缺乏體系規劃,導致一些民俗陋習復燃,西方宗教也借文化建設之機乘虛而入,使農村文化建設缺乏有序性和方向性,其責任根源與農村基層組織管理不善、治理體系不健全有關。因此,激發鄉村民俗文化活力,要完善治理體系建設,從組織建設入手,明確政策方向,培養民俗文化帶頭人,讓文明進步的民俗文化在農村扎根。農村基層黨委、村委領導要提高民俗文化建設意識,在抓農村經濟建設的同時要抓好民俗文化,激發村民對民俗文化認同活力,促進文化資源創新,力爭將民俗文化向產品化、品牌化、市場化發展,全面發揮鄉村民俗文化價值。
把握文化根基,做好對優秀民俗文化的整理挖掘工作。中國農村民俗文化有著自己特有的屬性,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文化根基脈絡如果離開農村新文化建設,將變得空洞無物,更不會獲得農民認可。因此,要準確把握農村文化建設方向,深入挖掘整理優秀民俗文化資源,對有價值的各類民俗項目進行文字、音像記錄整理保存。文化資源的選擇要堅持地域特色、堅持文化形式創新,通過多種形式擴大鄉村民俗文化影響。在保護民俗體系建設上要重點培育優秀民俗文化項目和人才,政府制定鼓勵鄉村民俗文化產業政策,從技術到資金全面扶持,給鄉村民俗文化注入發展動力,激發民俗文化活力。
以創新思維開放農村民俗文化資源。農村民俗文化要借助信息化平臺和城鄉一體化發展機遇,盤活農村民俗文化資源,使之轉化為有特色能量的文化生產力,為新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和人的素質提升服務。因此,要努力從地方民俗資源中挖掘優秀民俗文化素材,打造民俗文化精品。同時緊跟時代步伐實施“農村文化+”發展戰略,將民俗文化與經貿掛鉤,探索民俗文化與旅游、科技、互聯網間的密切關聯,借助各種平臺和科技手段開發民俗文化價值、推廣民俗文化品牌,按不同地域民俗文化特色,打造民俗經濟生態,真正盤活農村民俗文化資源,激發民俗文化活力,以經濟促進農村民俗文化蓬勃開展。
重塑傳統民俗文化、完善農村公共文化空間。隨著農村社會產業結構升級和價值觀的改變,原有公共文化空間功能已發生改變,現代文化潮流已經滲透到社會生活結構中,傳統特色民俗文化面臨生存與發展困境。但與此同時,一些具有新視野、新思維的藝術群體開始注重傳統民俗文化,這種意識具有創新性,將之融入農村社會關聯形式和人際交往方式上,展現民俗在新時代生活、休閑、事件、項目、活動等多元公共文化上,以動態活躍度關聯社會生活,體現鄉村民俗文化持久生命力,為重建民俗公共文化空間提供契機。因此,各地基層政府組織要以創新思維,大力建設農村服務中心、集市、廣場文化、傳統習俗文娛活動等形式,激發農民參與熱情,以豐富多彩的鄉村民俗文化活動增強民俗文化吸引力和創新活力。
(作者為銅仁學院教授)
【參考文獻】
①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
②葉慶亮:《城鎮化浪潮下海南農村民俗文化該如何重建》,《中國民族報》,2017年1月13日。
責編/張蕾 美編/楊玲玲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