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社區治理已經成為社會治理在基層的著力點,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區治理格局已經成為一種趨勢。然而社區治理存在的多元主體權責規范不明、聯動機制缺位、共享意識不足等問題,仍制約著社區治理新格局的形成。為此,應著力整合多元主體力量確立共建制度、建立共治機制、促進共享實現,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區治理新格局。
【關鍵詞】社會治理 多元主體 社區治理 【中圖分類號】C916 【文獻標識碼】A
構建社區治理新格局面臨的困境
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社會治理。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要“構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黨的十九大報告進一步提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在共建共享的基礎上增加了共治,是對社會治理發展提出的新要求。社區是社會治理的基礎,社會治理必須以社區治理為支撐。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區治理格局,是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的重要一環。但當前我國社區治理新格局的構建仍存在一些問題。
一是多元主體權責規范不明。在傳統的社區管理模式中,政府處于包攬一切的統領地位。隨著社區事務的日益復雜,政府受人力、物力、財力的限制,管理呈現乏力狀態。在新時代社會管理向社會治理轉型的背景下,社區治理開始注重多元主體的力量,政府開始嘗試合作治理、第三方治理、契約治理等多種模式。但由于這些嘗試尚處于“摸著石頭過河”的階段,面對問題,政府多處于被動承擔治理主導作用的狀態,前置性制度安排缺位,對于多元治理中各類主體的權責缺乏清晰的界定和規范。
二是多元主體聯動機制缺位。當前,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居民等多元治理主體的共治渠道、共治平臺較為有限,多元治理主體基本處于“各自為政”的狀態。聯席會議、組織聯建、服務聯建等系列聯動制度安排尚未建立完善,治理合力未能有效發揮。政府以“管理者”自居的現象仍存在,以罰代治、以限代治等現象仍有發生;企業關注更多的是如何取得經濟效益,在履行社會責任、保持企業信譽等方面缺乏相關的制約機制;社會組織缺乏培育機制,缺少發揮作用的方式和平臺;居民參與共治的熱情不高、意識不足。
三是多元主體共享意識薄弱。社區是全體居民的家,公共資源、公共服務等公共產品的可持續獲得均有賴于居民的共享,社區越文明,共享意識越強,共享的公共產品也就越多。因此,共享意識的強弱決定了治理水平的高低。現階段,我國居民的共享意識尚顯不足,即使在公共產品充足的情況下,也出現過為私利而破壞公共資源、占公共資源為已有的狀況;在公共資源不足的情況下,則更容易產生糾紛。而作為社會治理中的多元主體,比如政府共享意識的不足,就導致公共產品的管理和處置不到位,相關制度安排也不完善。同時,共享意識薄弱,還體現在居民維護自身權益的積極性、主動性不足,參與社區治理意識不高、行動不足等方面。
針對于當前社區治理存在的問題,破解之道就在于改變傳統的包攬式管理,整合社區黨組織、居委會、社會組織、企業、居民等多元主體力量,搭建共建主體架構;建立聯建聯動的配套機制,形成共治機制;搭建社區治理的各類共治平臺,開展居民活動,促進居民參與社區治理,提高共享意識,共享治理成果,從而構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區治理格局。
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社區治理格局的創新路徑
第一,確立共建制度。共建的重點在于“事前”的制度性安排,因此,應整合政府、市場、社會、居民等多元主體力量,對共建體系的組織架構、職能權責、共建渠道等進行頂層設計和制度安排。首先,要搭建共建架構。重構社區治理組織架構,重點厘清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居民等各類主體的特點和力量,梳理各方利益和機制關系,界定各方職責。要發揮社區黨組織的主導作用,統籌各方事務,整合多種社區資源,調動社區各類治理主體的積極性,全面梳理社區職能并進行制度安排。比如,聯合黨委負責黨務類職能,政務服務類職能歸還街道,以此激活社區居委會自治功能,引導居民自治。其他行政服務、網格化管理等職能,應通過購買服務等形式由轄區社會組織或企業承接,以制度性安排搭建全新的社區治理架構,對多元主體的治理分工進行制度性安排,確保多元治理主體各司其職、發揮所長。其次,要拓寬共建渠道。只有放開政府的“手”,開放更多的公共領域,大力推進購買服務、第三方治理等多種合作形式,形成主體協同、合作互動的社會共建體系,才能實現減員增效,使政府擁有專業的隊伍和管理手段。
第二,建立共治機制。共治主要體現在“事中”多元主體如何聯建聯動以及各類社區事務、問題的處理及解決方面。社區治理涉及問題的領域廣、類型多,政府一方的力量顯然不足。這就要求在構建多元治理主體共建體系的前提下,建立共治機制以及聯建聯動機制,促使各類社會主體積極參與社區治理,提升社區治理的有效性。同時,共治還要求社區治理要改變過去由政府一方主導的模式,更多地體現出民眾參與治理的過程和訴求,提升治理的公信力。首先,要協調多元主體聯動。要發揮政府、社會組織、企業、居民等多元主體的不同作用,將轄區內的社會組織、企業等納入基層治理的制度框架,圍繞治理目標,理順各參與方的關系,建立聯建聯動機制,形成聯動工作模式,對居民訴求、環境衛生、政務服務、矛盾糾紛等諸多社區生活事宜進行聯議、聯管、聯建、聯調、聯處,彌補公共服務短板,提升服務水平,形成建設合力,構建多元主體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無縫聯動的社區共治格局。其次,要促進多元主體參與共治。在黨委、政府主導的基礎下,應多渠道、多平臺地推進各類主體共同參與治理。比如,通過搭建議事平臺,政府和居民可以通過議事會共同研究討論各項訴求和問題,并形成議事提案,集體決議社區各項事務;成立黨群調解聯席會議,通過“網格化”管理機制,將社區劃分為若干網格,問題由黨群調解組或專業調解組進行調解,把鄰里調解和專業律師調解充分結合,盡量在社區范圍內為居民調解矛盾、糾紛,解決隱患。
第三,促進共享實現。共享強調的是“事后”治理成果的共同享有。要提供有利于多元主體參與社區治理的政策、制度和平臺,宣傳共享理念,讓多元主體有序、有效地參與社區治理,達成共識。只有采取相互配合的治理行動,才能實現治理成果共享。首先,要以共建、共治促進共享。只有政府、社會組織、企業、居民在事前共建、事中共治,“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才能實現事后成果共享。舉例而言,議事平臺、調解平臺等既是實現共治的渠道,也是居民通過議事決事體現自身意志的治理成果共享機制。居民通過議事會對社區事務進行提議、評議、商議,對社區基礎設施不足、停車不便等問題進行議決,參與社區治理,從而共享社區治理成果。其次,要提高共享意識。共享對象通常為公共資源,因此共享的實現有賴于共享理念的建立、共享意識的維護以及共享文明的保障。社區的公共設施,比如健身器材、體育場地、公共廁所等,都依賴于社區多元主體的共同維護。通過居民自治對社區公共設施的使用時間、場地劃分等進行規范,可以創造良好的社區環境。因此,政府應當發揮好宣傳教育和引導自治的功能,加快健全共享服務監管制度,普及文明共享理念,推進社區居民形成關于公共資源的共享理念和文明共識,使多元主體在共建共治中實現共享。
(作者為中共深圳市委黨校講師)
【注:本文系2017年全國行政學院科研合作課題“網絡輿論生態治理研究”(課題編號:17KYHZ0114)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①張開云、葉浣兒等:《多元聯動治理:邏輯、困境及其消解》,《中國行政管理》,2017年第6期。
責編/陳楠 孫渴 美編/于珊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