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國際國內發展階段和發展環境的變化使舊動能減弱,區域經濟發展迫切需要實現新舊動能轉換。社會主要矛盾轉化、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興起、高增長低成本發展中國家的起飛都為我國新舊動能轉換提供了機遇。區域新舊動能轉換需要“增量崛起”與“存量變革”并舉,政府應在推動新舊動能轉換過程中發揮積極的作用。
【關鍵詞】新舊動能轉換 機遇 路徑 【中圖分類號】F120 【文獻標識碼】A
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個區域、城市,增長動力、產業結構都需要隨著發展水平、技術變革、資源要素條件等內外環境的變化不斷調整。那些能夠適時實現新舊動能轉換的區域就能夠保持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反之那些經濟動能轉換滯后的區域則會遇到諸多問題,甚至陷入停滯。
經濟發展的國內外環境趨緊,各個區域、各個城市必須加快培育壯大新動能
國際金融危機前,經濟發展的國內外環境均較為寬松。從外部看,全球經濟特別是作為中國主要貿易伙伴的發達經濟體經濟保持良好態勢;從內部看,國內生產要素價格較低、制造業的成本國際競爭力明顯,基礎設施存在較大缺口,城鎮化快速推進、房地產需求旺盛,資源、環境壓力不大。這種寬松的環境帶來的是“普惠型”增長,各個地區基本上都能通過發揮本地的人口、資源等優勢,即使依靠投資拉動、發展資源和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粗放型方式也能夠實現較快的增長。
但是國際金融危機后,經濟發展的國內外環境趨緊,經濟發展難度加大。從外部看,世界經濟持續低迷,發達經濟體需求不振,出口對國內經濟增長的拉動力大幅度減弱。從內部看,長期積累的深層次、結構性矛盾凸顯,主要表現為:房地產價格持續上漲,經濟出現“脫實向虛”勢頭;工資水平大幅度提高,價格優勢削弱,一些產業出現向周邊更低成本國家轉移現象;環境污染問題突出,重工業發展受到制約;高速公路和高鐵網絡基本形成,基礎設施投資的領域縮小;地方債務水平高企,舉債投資受到限制;受國內外需求不振影響,產能過剩問題突出。總體上看,受國內外發展環境和我國經濟發展階段變化的影響,中國經濟從高速增長進入到中高速增長的“新常態”,經濟下行壓力較大、增長難度加大,粗放型發展老路難以為繼。那些能夠實現創新能力提升、產業結構調整順利的地區,特別是“新經濟”發展活躍的地區,經濟發展勢頭就好;反之,那些產業結構調整慢的地區的經濟發展遇到較大的困難和挑戰,在經濟增長中逐漸掉隊。因此,在國內外發展形勢、資源要素條件發生顯著變化的情況下,各個區域、各個城市必須加快進行增長方式、產業結構的調整,不斷培育壯大新動能。
內外部經濟發展環境變化在給舊動能和傳統增長方式帶來巨大壓力的同時,也帶來催生新動能的機遇
社會主要矛盾轉化是新動能的根本拉動力。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一方面,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的經濟高速增長,我國人均GDP超過8000美元。人民群眾的消費需求不再限于滿足溫飽,而是要求更高質量的商品和更加美好的精神文化產品供給。而我國經濟的供給水平明顯滯后于國內需求升級的速度,特別是制造業長期依賴于低成本生產要素優勢、以價取勝,在中高端產品上與以美日德為代表的制造強國仍存一定差距,這就造成在國內產能過剩的同時,高端產品仍然大量依賴進口。另一方面,長期粗放的增長方式給生態環境造成巨大壓力,特別是空氣污染問題凸顯。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使人們在關注物質產品供給的同時,更加重視良好的自然生態和生活環境。治理環境的裝備和服務、環境友好型產品、綠色制造工藝和流程、依托優美環境的休閑度假等產業都有巨大的發展空間,綠水青山正在變成金山銀山。
新科技和產業變革是新動能的根本推動力。近年來,以新一代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3D打印、新能源、新材料、生命科學為代表的通用技術加快成熟和產業轉化。這些新科技一方面本身形成新產品、新服務進而發展成為新的產業,另一方面新科技與既有產業深度融合,使傳統產業的產品、商業模式、業務流程、業態等各方面發生顛覆性變革。從國際金融危機后國內外經濟的發展可以看到,盡管經濟整體復蘇乏力,但是一些新興產業或者與新科技深度融合的傳統產業卻呈現蓬勃發展態勢。從世界各國經濟發展的經驗看,由于后發國家在新技術領域與發達國家的水平比較接近、而且沒有沉淀投資的鎖定,每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都是后發國家實現“彎道超車”甚至“換道超車”的契機。對一個國家如此,對一個地區同樣如此。在新技術的推動下,一些地區已經或正在實現新舊動能的轉換和產業結構的調整,地方經濟增長呈現良好的態勢。
低成本發展中國家的高速增長帶來新的市場機遇。近年來,一批低成本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實現了較高速度的增長。進入經濟起飛階段的發展中國家不僅增長速度快、市場潛力大,而且與中國的產業結構存在著高度的互補,雙方具有巨大的合作空間。在消費品領域,經濟增長帶來居民對電視、空調、洗衣機、電腦、手機等改善性產品需求的增長,中國在這些領域具有世界最強的國際競爭力;在投資品領域,基礎設施和生產能力對鋼鐵、建材、有色等基礎原材料以及鐵路、發電設備、生產裝備產生巨大的市場需求,前者中國規模領先并出現產能過剩,后者中國的技術水平快速提升且相對發達國家具有明顯的價格優勢。
發展新動能必須堅持“增量崛起”與“存量變革”并舉
“增量崛起”對一個地區而言就是要“無中生有”,發展本地區沒有的新興產業、新商業模式、新產業業態和新產業鏈環節。新興產業是由新興技術或前沿技術的商業化所形成的產業,如人工智能、虛擬現實、基因測序等;新商業模式是指由企業創造、傳遞和獲得價值模式的變革所形成的產業,如分享經濟、O2O、在線直播等;新產業業態是指由企業經營方式轉變所形成的產業,如電子商務、新零售、服務型制造等;新產業鏈環節,是指發展一個地區以前沒有的產業鏈或價值鏈環節,如從原材料的粗加工向深度加工的轉變。“增量崛起”可以通過積極引進國內外的知名企業在一個地區投資來實現。但是“招商引資”的培育方式往往難以引進企業的核心功能(如總部、研發和營銷中心),造成新產業的根植性較差。甚至一些地區引進的只是工廠或分公司,地方付出巨大代價但是獲得的財政收入很少,處于“有工廠無企業”的尷尬境地。“增量崛起”的另一種方式是培育根植性強的本地企業,在本地設立總部、研發中心、營銷中心等企業的關鍵職能部門和高附加值環節。培育本地企業既可以是本地既有企業投資于新興領域、創業企業的成長,也可以是從外地引進先進技術在本地轉化或者吸引本省市成功企業家回鄉投資、創業。“無中生有”并不意味著完全脫離地方實際超前發展,新動能產業仍然需要立足于地方的資源稟賦或產業基礎等條件。
“存量變革”對一個地區而言就是“有中生新”,實現本地既有產業優化產品結構、提升發展效率、優化發展質量。第一,在經濟“新常態”和“換擋期”,產能過剩是我國經濟面臨的突出問題,其中一些地區的過剩產能中包含大量已經不適應我國經濟發展階段和市場需求的落后產能,因此“存量變革”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大力淘汰落后產能,給新動能騰挪出更大的市場、資本、土地和生態空間。第二,通過加強產品創新、工藝創新、市場創新、管理創新,提高生產效率、品牌影響力、技術含量、附加價值和產品(服務)與市場的匹配程度,實現從低端到高端、從粗放到高效、從污染到綠色的轉型。特別是要推動既有產業的產品創新和結構調整,對接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其提供所需的新型原材料、零部件或延伸服務等;第三,以知識、技術、信息、數據等新生產要素為支撐,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促進產品和服務創新、新業態和新模式發展,創造適應需求端變化的高水平供給能力;第四是重視新市場的開拓,開發適合國外高增長國家的適銷對路產品,增強產品國際競爭力,拓展新的發展空間。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
責編/姜成 美編/于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