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網絡技術的發展,為公眾打造出了一個虛擬、匿名、開放的網絡環境。但由于網絡道德規范的缺失,公眾網絡道德培養還不足以滿足現階段網絡發展的需要,道德失范行為頻發,道德問題凸顯。通過在網絡活動中實行自我教育、自我約束、自我監督,公民的網絡道德素養將得到進一步提升,網絡道德的困境局面將得到有效解決。
【關鍵詞】網絡道德 培養 策略 【中圖分類號】G2 【文獻標識碼】A
網絡道德失范的表現
在信息時代,網絡的普及為社會帶來了根本性變革,打造出與真實世界完全相對的“虛擬社會”。與真實社會相比,人們在“虛擬社會”所擔任的角色、承擔的道德責任都存在著一定的區別。為此,針對網絡道德問題的新型道德規范開始出現。網絡道德是人們在開展網絡活動時應當自覺遵守的各項行為的總和,主要是指以公民自身信念以及社會輿論作為主要手段進行調節、管控的道德規范。作為現實和虛擬世界共同對民眾網絡活動做出的道德要求,網絡道德是在網絡使用過程中不斷形成并完善的,它的產生不僅是網絡道德原則的具體體現,同時也是對健康網絡道德關系本質的高度概括。與網絡道德相反,網絡道德失范則被認為是在網絡環境下,個體由于網絡道德約束的缺乏、內部自律條件的缺失而導致的非常規性行為。
網絡道德失范的表現如下:一是網絡價值異化。個體沉迷于網絡世界,過分沉浸在線上游戲、網上交友等活動中回避現實,將網絡交際作為主要人際交往,從而產生喪失現實交往能力,現實社會感知能力退化等現象,最終對學習、工作乃至其身心造成消極影響。二是網絡語言失范。這主要體現在個體在網絡活動中使用不文明用語謾罵詆毀他人,傳播虛假信息,干擾社會正常秩序。三是網絡誠信缺失。指個體在網絡行為中,特別是在聊天、交友、購物、申請賬戶等活動中使用虛假個人資料。四是網絡色情泛濫。這則是指在網絡上制作黃色網站,發布、提供色情信息服務,瀏覽色情影音圖片資料等。五是網絡侵權盛行。這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方面是網絡侵犯,主要體現在散播木馬等病毒、侵犯各類門戶網站,盜取他人賬戶密碼等;另一方面是使用權侵犯,主要體現在未經他人同意或未標明來源,對他人著作進行轉載使用,侵犯他人著作權、知識產權等行為。
公民網絡道德培養的時代意義
網絡已然構成人們生活的一部分,培養公民在網絡世界活動中遵守道德規范,主要具有以下幾方面意義:第一,有利于規范網絡行為。人們在進行網絡活動時的行為,由于這些行為具有交互性質,因而需要對其進行道德、法律的雙重規范。但是由于網絡具有匿名隱藏特點,在不使用技術手段的前提下,很難找到行為的發出者。正是由于這種不確定性,導致道德、法律難以對個體在網絡中的行為進行管制,出現謾罵、諷刺等不道德行為頻發現象,對他人造成傷害。同時,由于我國相關法律、法規的不完善也使得網絡道德失范。加快網絡道德工作的開展,提升人們的網絡道德意識,有利于促進網名規范自身的網絡行為。
第二,有利于凈化社會風氣。網絡已經融入社會生活,網絡中的相關信息也會對人們的現實生活產生影響。網絡空間中一些不良信息、行為的存在不僅會對社會風氣帶來不良影響,同時也會對青少年的成長產生消極影響。因此,積極推進對公民的網絡道德培養工作,能夠提升社會抵御不良文化信息的能力,切斷其傳播途徑,有利于凈化社會風氣,為青少年健康成長提供良好的社會網絡環境。
第三,有利于培養良好公德。借助網絡,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之間相互聯系,人們通過與陌生人交流,分享不同的人生經歷和經驗,開拓了視野,豐富了生活。事實上,網絡道德與現實社會道德間同樣具有一定的聯系,兩者間存在著整體與部分的辯證關系。著重培養公民的網絡道德,通過提高公民網絡道德意識,促使其反作用于公民的現實行為,帶動其自身整體道德水平得到提升,進而保證公民在現實生活中保持良好的道德規范。
公民網絡道德素養的提升路徑
第一,提升網絡道德認知水平,增強網絡道德意識。公民應提升自身對網絡道德的認識程度。作為現實社會道德的重要組成部分,網絡道德對其進行了一定的拓展。雖然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使得網絡道德具備了一定的新形式,但是其仍受現實社會道德、法治的雙重規范。在網絡社會中,公民作為網絡道德主體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在網絡活動中,公民在表達意愿、發表觀點、傳播資源時要做好自我管理、自我監督工作。同時,應努力學習網絡傳播道德知識,提高對網絡道德的認識程度,以此促進自身道德素養的提升。公民要增強網絡道德意識,充分發揮其先導作用,對網絡行為進行引導,在不斷重復的基礎上將符合國家法律法規要求、滿足道德規范內容的道德意識轉變為公民的潛意識行為,以此實現網絡行為的文明化。
第二,加強網絡道德自律,規范網絡行為。自律作為個人修養的一部分,是對自身進行立法管理、道德約束。網絡空間并不是盲目的自由,也會受到道德的制約?,F階段,網絡道德規范還存在一定不足,公民應該不斷開拓批判性思維,提高自身道德判斷能力,遵守法律、道德規范,將在實際生活中獲取的社會道德準則轉變為道德意識,通過自我批評教育等方式,實現自覺規范自身網絡行為的目的。在開展網絡行為時,公民應該正確認識自身網絡主體的倫理意識,端正態度,嚴守網絡禮儀,做到在符合國家法律、法規要求的基礎上,正確處理網絡關系,自愛、自省、自制,嚴格規范自身的網絡行為。
第三,加強網絡主體的道德內化。道德內化指的是個體在開展社會活動的同時,通過認識、學習社會道德,并對其進行的選擇產生認同,進而以其作為自身遵守的內在行為準則,最終轉化為個體道德素養的過程。而要實現公民的道德內化,就需要從以下方面進行:首先,應當激發公民自身的內在道德需要。公民應以充分認識網絡道德為前提,在對其進行理解、認同的基礎上,激發自身內在的道德需求,自覺遵守網絡道德準則,并將實現網絡文明作為價值目標,最終實現自我道德體系的發展完善。其次,公民要實現網絡道德的內化,還需激發公民的主體意識。公民應該激發主體意識,充分發揮自身主觀能動性,自主培養自我網絡道德素養,自覺肩負起實現網絡文明的重擔。
網絡技術的發展,為公眾打造出了一個虛擬、匿名、開放的網絡環境。但是由于網絡道德規范的缺失,公眾網絡道德培養還不足以滿足現階段網絡發展的需要,道德失范行為頻發出現,網絡道德問題凸顯。當網絡外部的社會監督、道德規范等無法保證網絡行為的規范化時,道德內化的建設工作就顯得至關重要。通過在網絡活動中實行自我教育、自我約束、自我監督,公民的道德素養將得到進一步提升。當公民的道德內化進行到一定的高度,實現他律轉為自律,網絡道德的困境局面將得到有效解決,網絡將會迎來文明時代。
(作者分別為貴州商學院黨委辦公室講師;貴州商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注: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教育學一般課題“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專業教育資源利用效率評價與優化研究”(項目編號:BGA140032)階段性成果和貴州省重點支持學科“工商管理”(項目編號:貴州省黔學位合字ZDXK[2016]18號)資助項目】
【參考文獻】
①張小芳:《淺析網絡道德產生的原因》,《山西青年》,2018年第2期。
②李彩麗:《自媒體時代下大學生網絡道德的困境與出路》,《世紀橋》,2017年第3期。
③支慧:《新媒體視閾下提升公民道德素質的策略研究》,《西部廣播電視》,2015年第21期。
責編/張蕾 美編/楊玲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