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信息化建設對實現農村社會的“善治”具有重要意義。當前,我國農村社區治理的信息化建設仍存在多種現實問題,需進一步推進農村社區治理的信息化及智能化轉型,搭建功能完善的農村社區治理信息化平臺,從而打造農村社區治理的新圖景。
【關鍵詞】信息化 農村治理 公共服務
【中圖分類號】D669.3 【文獻標識碼】A
隨著“互聯網+政務服務”“互聯網+社區”成為城鄉社區治理的主要發展方向,進一步依托信息化的治理技術來實現農村社區治理的智能化和專業化,具備了更高的可行性。
信息化建設對農村社區治理的重要意義
信息化建設有助于進一步實現農村社區的精細化治理。相較于傳統的粗放式農村治理模式而言,精細化社會治理是對單一行政管理的改良和升級。實現精細化治理的關鍵點是信息技術支持,功能豐富的農村社區治理數據庫將存儲農村居民的個性化、多元化需求,使社會資源得到優化配置,可有效提高社區管理及服務的精準度。
信息化建設有助于提高農村社區治理的信息反饋及分析效率。農村社區作為服務群眾一線的基層單位,承擔著了解民情民意、把握群眾訴求的重要職責。目前,在我國推進深化改革的攻堅階段,復雜的矛盾和不斷涌現的新問題在民意訴求中集中體現,而信息化的社區治理將重點針對農村地區分散化、流動化的問題,借助信息平臺實現信息征集及民意采集,并建立民意訴求反饋機制,有助于在第一時間回應群眾訴求,更加及時地解決群眾的困難。
信息化建設有助于增強農村社區的危機監控及預警能力。信息化建設是農村社區治理危機監控及預警的基本條件,通過信息分析及動態監測,監控農村社會中傳謠造謠、危害居民安全、妨害社會治安等問題,并予以及時地介入和回應,增強農村社區對突發問題的應對和疏導能力。通過網格化、信息化的公共服務覆蓋和無縫對接,消除農村社會治理中的監控盲區,提高農村社區的綜合治理能力。
農村社區治理信息化建設面臨的現實問題
農村社區治理的基本信息采集過程曲折。目前,在推進鄉村振興的過程中,我國農村的社會結構和關系不斷發生新的變化,農村居民的職業單一性被打破,人口流動性加大,使信息化建設中的基本信息采集工作常常遭遇“閉門羹”。同時,隨著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農村居民的利益訴求更加豐富,個性化需求千差萬別,這為農村社區治理的初始信息采集帶來了一定的困難性和復雜性。
農村社區治理的信息化協同管理與服務水平不高。農村社區治理工作內容繁雜,關聯部門較多,涉及范圍廣泛,與社會保障、教育醫療、公共安全等密切相關。目前,農村社區治理的多部門聯動機制尚未建立,居民辦事“只跑一次”的理想狀態未能充分實現。其關鍵在于農村社區治理的多部門信息共享及信息處理配合不足,導致農村基層社區的居民基本信息利用率低,造成了服務不精準、不到位的問題,降低了農村社區公共服務的實效性。
農村居民權利意識不斷提升,對農村社區工作提出更高要求。隨著農村居民信息獲取渠道的增多,群眾可及時借助網絡捕捉與個人權利相關的補償款、宅基地、集體財產、基層選舉等信息,使農村社區的訴求回應能力面臨新的挑戰。當前,少數農村社區在回應群眾訴求方面存在不及時、對話效率低的問題,降低了群眾對社區服務的滿意度,使本應社區處理的問題轉移到其他部門或媒體,造成問題和矛盾擴大化,增加了社區治理的輿論壓力。
缺少志愿扎根農村基層的信息化服務人才。相較于城市而言,農村地區的公共基礎設施尚不健全,在生活、娛樂、消費、教育服務等多方面不能充分滿足青年人才的需求。因此,在城市人才“爭奪戰”中,農村地區的條件劣勢使其難以吸納優秀的復合型人才。與此同時,隨著農村本土“精英群體”的外流,農村人才流失問題不容小覷,返鄉創業及工作的大學畢業生仍占少數。而通過各類支援項目到基層實踐鍛煉的人才往往存在流動性大的問題,致使基層信息化建設的工作隊伍不夠穩定,團隊長期的合作默契難以形成。
農村社區治理信息化建設的四個著力點
建立全面聯通、有效銜接的農村社區治理信息平臺。建立城鄉及內網外網銜接聯通的信息指導平臺,使市、縣、鄉及農村社區網絡得到整合,完善信息采集及處理、分析系統,使信息化平臺涵蓋轄區范圍內的居民、公有財產、房屋、車輛等多種管理信息,并對相關信息實現智能感應和合法共享,使“無紙化”辦公具有更深層次的現實意義。利用微博、微信、社區智能手機終端等保持與分散社區居民的時時聯系,及時向流動性較大、長期外出務工的農村居民傳遞管理信息和方針政策。并為農村居民的意見訴求開辟便捷通道,需逐門逐戶地做好基礎信息采集工作,對未及時進行自助信息提交的居民及老弱病殘居民,要進行上門指導和主動信息采集,進一步充實農村社區信息庫的有效信息資源。
建立多元治理主體有機配合的信息化農村社區治理體系。需通過微信群、官方微博、QQ群及“掌上社區”平臺等,將與農村社區治理具有合作關系的部門進行有機串聯,以基層黨組織為核心,以社區為主導,協同廣大農村居民、各單位、社會組織等共同推進農村社區的信息化治理進程。使在線治理社區事務濃縮到微信公眾平臺和手機應用當中,進一步增強農村社會的自治能力。多主體的信息化治理體系需在應對突發問題、解決日常問題方面發揮積極作用,社區“群主”及其他網格管理人員等要增強與群眾的信息互動,不斷提高群眾對社區工作的認同度,使“陽光服務”吸引農村群眾的支持和配合。此外,需不斷加強制度創新,真正解決群眾“辦事難”的問題,繼而實現農村社區和諧團結共治的目標。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微政務”。需開辟農村社區網格員服務板塊,進一步實現農村村組末梢的信息化治理。重點突出“微服務”平臺的“掌上社區”集成功能,以構建和諧、智慧社區為己任,圍繞群眾最為關切的問題靈活調動資源,更進一步實現農村社區的“善治”。“微政務”是農村社區信息化服務與管理的手機平臺,是“掌上社區”的信息化縮影,需包括政策宣傳、信息公開、便捷辦理、在線互動、查詢搜索以及問題申訴等多種功能。通過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平臺,建立真實與虛擬相結合的農村社區“微政務”管理服務單元格,不斷完善“掌上社區”的各項功能,使“微服務”整體涵蓋社保、醫療、教育、流動人口管理以及殘聯等多元化服務。提高社區回應群眾訴求的速度和效率,及時通過“掌上社區”了解群眾的困、急、難,為農村居民提供便捷、全程、智慧化的社區服務,提高社區服務的精細化與精準化水平。
為美麗鄉村建設鍛造優秀的人才隊伍。建設美麗鄉村離不開人才的聰明才智,針對農村地區人才不足與人才流失的現實問題,需利用網絡平臺廣泛傳播美麗鄉村建設的宏大圖景,重塑人才對鄉村生活的認識;需聯合高校及各單位,持續將扎根基層的志愿活動進行到底,使更多優秀的青年人才在基層服務中加深對群眾、對土地、對農村的熱愛,增強人才對美麗鄉村的內在情感。通過具有競爭力的福利待遇和不斷完善的農村公共服務,為“留住人才”創造有利的條件。同時,要重視對農村本土人才的挖掘,對返鄉創業就業的大學生要予以政策上的鼓勵,社區要為這部分既懂農村本土生活,又受到良好的知識文化、信息技術教育的人才敞開大門,增強農村社區信息化治理的人才儲備,打開新時代農村社區治理的新局面。
(作者為湖北民族學院法學院講師)
【注:本文系湖北省社科基金一般項目“中國國家治理的現代化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015129)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①王立勝、劉岳:《鄉村振興戰略:新時代農業農村工作的總遵循》,《紅旗文稿》,2018年第3期。
責編/肖晗題 美編/于珊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