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發展“農業+文化+生態旅游”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舉措之一。當前我國鄉村旅游業還存在著個別基層政府管理不到位、生態意識淡薄、服務水平不高、旅游項目無特色等問題。對此,應發揮政府職能,強化管理意識;科學開發資源,優化資源配置;強化服務意識,提升旅游從業人員的素養;挖掘和凸顯地域特色,提升旅游業發展空間。
【關鍵詞】精準扶貧 鄉村經濟 鄉村生態旅游 【中圖分類號】 F323 【文獻標識碼】A
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支持和鼓勵農民就業創業,拓寬增收渠道”。發展鄉村旅游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一項重要舉措,其中“農業+文化+生態旅游”的發展模式尤為亮眼。農業文化生態旅游是指依托農村豐富的自然生態和文化底蘊,通過對農村經濟資源的優化配置和整合,將農村生態農業、旅游業和文化產業進行深度融合。這種集休閑、娛樂、文化、旅游、健康養生等為一體的新型農村經濟發展模式,是農村發展、農業轉型、農民致富的重要渠道,在助力鄉村振興、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將發揮重要作用。
當下我國鄉村旅游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是個別基層政府缺乏認識,管理不到位。部分鄉鎮政府未能意識到鄉村中豐富的生態自然和文化資源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動力點,未能夠轉變發展理念,創新鄉村經濟發展的思路。即使有部分鄉鎮政府認識到這一新型鄉村發展模式,但是不能夠及時地轉變職能,提升其服務和管理水平,為農業文化生態旅游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保障,致使鄉村旅游發展不具備可持續性。
二是資源開發粗放,生態平衡意識淡薄。受一些地區農業文化生態旅游發展模式帶來的影響,部分鄉村不能結合自身的實際進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而是一味地模仿,盲目地開發本地區的生態自然資源和文化資源,不僅使土地、河流、森林等自然資源遭受破壞,而且使一些原汁原味的優秀文化遺產過于商業化失去了文化基因,反而未能帶來相應的經濟效益。
三是服務理念不明確,服務水平不高。從目前來看,從事鄉村旅游行業的人員基本都是當地的農民,他們自身綜合素養不高,再加上當地的旅游管理部門不能夠制定詳盡的崗位培訓計劃,對他們的服務意識、崗位操守、服務技能、管理水平等方面缺乏崗前培訓,致使旅游發展過程中粗暴對待游客、不能夠滿足游客多元化需求及服務質量下降等事件層出不窮,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當地旅游行業形象,阻礙了鄉村旅游行業的進一步發展。
四是旅游項目缺乏特色,發展空間有限。部分鄉村過分追求商業效益,不考慮自身發展的實際情況,也不充分挖掘和利用特色資源進行旅游項目開發和建設,對一些成功的鄉村旅游項目盲目模仿,致使一些鄉村的旅游項目大同小異,難以滿足游客的多元化需求,這對于鄉村旅游的蓬勃發展極為不利。
助力我國鄉村經濟振興的旅游發展新思路
發揮政府職能,強化管理意識。首先,政府要積極轉變職能,根據當地鄉村旅游產業發展的現狀和規劃,制定和完善有利于農業文化生態旅游發展的政策,同時,利用當地宣傳平臺加大對鄉村旅游產業的宣傳力度,對當地旅游行業發展進行鼓勵、引導和管理。其次,對于富有特色和可持續開發的旅游項目,政府要在人力、物力、財力上給予大力扶持,如開設專項旅游扶持資金賬戶,對于資金實行專用專管;選派一些旅游行業工作經驗突出的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為鄉村旅游項目提供管理和技術支持;對于一些物資資源緊缺的旅游項目,政府要調配各方力量大力給予物資支援。最后,發揮基層黨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領導當地干部積極推進旅游項目的管理,明確監管職責,細化監管范圍,堅持監管要落實到人到事、誰出問題誰負責的原則,確保農業文化生態旅游有序發展。
科學開發資源,優化資源配置。首先,在資源環境開發上,要以當地自然和文化資源為依托,充分考慮當地農業文化生態旅游資源的可行性,綜合衡量利與弊,科學開發當地旅游資源;其次,在項目的規劃設計上,要堅持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相統一的原則,既考慮當前利益又考慮長遠利益,在不破壞本地區生態平衡的基礎上,發掘當地資源優勢,優化資源配置,進行深度融合,打造生態和諧的旅游產業;最后,基礎設施建設切勿忽視旅游發展的主導方向,所有的基礎設施建設都要圍繞著旅游產業可持續性發展推進,使其為旅游產業發展增加附加值。
強化服務意識,提升旅游從業人員的素養。首先,當地管理部門要制定和完善旅游從業人員的管理制度、崗位操守和責任等,從制度上約束和規范旅游從業人員的言行;其次,要制定系統化的崗位培訓計劃,邀請旅游行業方面的專家學者和技能人員等定期或者不定期進全員培訓或專項培訓,培訓內容要注重專業培訓和綜合素養培訓相結合,以便提升全員的綜合素養,提升其服務意識和服務水平,在崗位中更好地為游客提供一流的服務體驗,擴大當地旅游行業的對外影響力和競爭力;最后,注重建立旅游行業績效考核機制,建立一支綜合能力強、素養高的考核隊伍,對鄉村旅游從業者的日常工作進行監督和考核,一旦發現有嚴重破壞行規的旅游從業者即永久取締其經營資格。同時,對于旅游崗位上作出突出貢獻的從業者要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或者資格升級認定。
挖掘和凸顯地域特色,提升旅游發展空間。首先,當地要深入挖掘富有地域特色的自然和人文資源,以自然資源為依托,以人文資源為導向,打造地域特色突出的資源項目;其次,在旅游活動上,可以結合地方民風民俗,挖掘民風民俗背后的人文資源,并與時代相結合,設計成集游玩、文化娛樂、民俗生動體驗為一體的旅游活動;最后,在旅游主題選擇上,體現傳承性和時代性相結合,以當地的優秀傳統文化為基礎,汲取時代新風,營造凸顯地域文化內涵又富有時代精神風貌的旅游主題,給予旅游者一種跨越時空的身心體驗,從而拓展當地旅游產業的發展空間。
探索“農業+文化+生態旅游”模式是積極踐行鄉村振興戰略的具體體現,也是落實黨中央精準扶貧思想的有效舉措。只有創新鄉村經濟發展思路,充分挖掘農村豐富資源,才能夠充分調動廣大農民的積極性,重塑農村經濟發展模式,進而在提升農民生活幸福感的基礎上,實現鄉村振興的戰略目標。
(作者均為西藏大學旅游與外語學院講師)
【注:本文系2016年度“珠峰學者人才發展支持計劃青年骨干教師”項目(項目編號:ZF2014168)和2016年西藏哲科青年基金項目 “旅游凝視下西藏特色村寨傳統文化保護與開發研究” (項目編號:16BFL004)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①艾明令:《淺析振興鄉村生態旅游之優化鄉村產業結構》,《當代旅游》,2017年第15期。
②方瀾:《“互聯網+”視域下茶鄉鄉村生態旅游精準扶貧模式研究》,《福建茶葉》,2017年第5期。
③范才成、韓維敏等:《以鄉村旅游促進精準扶貧的對策研究——以重慶市黔江區鄉村旅游發展為例》,《福建質量管理》,2017年第12期。
責編/陳楠 姜成 美編/于珊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