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中,應以傳統節日的時間要素促進建立民族團結進步的常態機制;以傳統節日的空間要素給力營造民族團結進步的良好氛圍;以傳統節日的符號要素助力夯實民族團結進步的文化基礎;以傳統節日的形式要素推動落實民族團結進步的具體行動。
【關鍵詞】少數民族 傳統節日 民族團結 【中圖分類號】D633 【文獻標識碼】A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少數民族傳統節日具有強化文化認同、促進人們交往交流等社會文化功能,是促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發展的重要媒介和手段。以少數民族傳統節日為載體,立足于滿足人們文化消費需求、增強文化認同和人文關懷的心理需要,實施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可助力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又好又快發展。
以傳統節日的時間要素促進建立民族團結進步的常態機制
傳統節日是具有溫度的特殊節點。廣大民眾借助紀念、慶祝和社交娛樂等社會實踐,自發相聚、相沿成習,承載著神話、傳說、天文、地理、術數、歷法等人文與自然文化內容,具有廣泛的群眾性。在傳統節日里,人們放松心情,敞開心懷,宣泄情緒,化解矛盾,是促進和諧社會與構建良好人際關系的絕佳時機。
少數民族傳統節日促進民族團結的關鍵是建立民族團結進步活動的常態機制。我國各族人民在長期的勞作生活中,不斷形成并保留著獨具民族特色的傳統節日,如瑤族的盤王節、藏族的望果節、維吾爾族的古爾邦節、彝族的火把節、蒙古族的那達慕大會、壯族的三月三等。每逢傳統節日,無論身在何處,人們都會泛起鄉愁,回鄉相聚;無論身份如何,大家總是一同享受節日的歡樂、體驗節日文化和民族情感。推動民族團結進步要充分利用民眾齊心相聚、共度佳節的時間機會,深入開展中華民族共同體、“五個認同”“三個離不開”等宣傳教育活動,真正使民族團結進步理念戶戶知曉、人人參與、融入生活、深得人心。我國少數民族具有“大分散、小聚居”特點,少數民族傳統節日具有多民族參與性和強大包容性。推動民族團結進步應利用節日融洽氛圍搭建民族平等交往交流平臺,積極開展節慶共度、民俗同尊、生活互助、語言互學等教育活動,充分利用不同傳統節日主題內容和運行規律,不斷豐富和完善民族團結宣傳教育內容,建立健全民族團結教育的長期化和常態化機制。
以傳統節日的空間要素給力營造民族團結進步的良好氛圍
節日既是一個時間節點,也是一個空間場域。傳統節日空間要素包括城市與鄉村、家庭與社會、官方與民間、室內與室外等,既是各種物質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周期性集中演練地,也是民間個體和組織的周期性活動載體,是一個不同于一般時間里、有文化熱度的物理空間。
少數民族傳統節日空間要素促進民族團結進步的關鍵是營造民族團結進步的良好氛圍。少數民族傳統節日物理空間是集中展示民族文化的場所、場景和景觀的綜合體,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促進共同體意識形成的基礎。一方面,需要結合傳統節日活動場所實際,做好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文化陣地建設的整體規劃,加強文化惠民工程建設,尤其要加強農村地區公共文化建設,建立鄉鎮、村組民族文化活動廣場,為充分利用少數民族傳統節日開展民族團結教育搭建平臺。另一方面,需要充分利用景觀裝飾、公共設施、節慶游藝場域等,營造節慶活動與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相融合的場景與氛圍,利用節日的濃厚氛圍和群眾熟知的語言,宣傳和闡釋黨的民族理論、民族政策、民族知識,建立常規性與節慶性、階段性與經常性相結合的民族團結教育體系,提升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基地的文化軟實力。
以傳統節日的符號要素助力夯實民族團結進步的文化基礎
傳統節日是以地方性知識為基礎,集中展現民族文化的綜合載體。傳統節日蘊含豐富的文化符號和深遠的價值內涵,寄托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為增強文化認同與自信、促進民族團結與進步提供強大的精神基礎和動力源泉。
少數民族傳統節日符號要素促進民族團結的關鍵是夯實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的文化基礎。民族文化認同是促進各民族相互尊重、相互欣賞、相互學習、和睦共處的思想前提。少數民族傳統節日承載著各民族獨特的飲食、服飾、音樂、舞蹈、工藝、文學等文化事項,是促進民族文化展示、交流與認同的重要載體。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需要加強傳統節日文化整理與提煉,精心組織民族音樂舞蹈、民族工藝、民族服飾、特色村寨、特色飲食等標志性文化符號的展示與交流,發揮其社會功能,使其成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媒介和載體,促進各族人民在相知、相親、相惜過程中增強民族文化認同,在“同唱一首歌、同跳一支舞、同吃一桌飯、同過一個節”的和諧氛圍中,共同推動民族地區經濟社會和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繁榮發展。同時,要準確把握少數民族傳統節日文化內核,對傳統節日文化作出符合促進民族團結進步要求的時代轉化,使傳統節日文化與社會主流文化、地方民俗文化與當代公共文化建設融為一體,共鑄中華民族文化命運共同體意識,使各族人民在歡度傳統節日過程中真情實切地感受到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文化理念與價值觀念。
以傳統節日的形式要素推動落實民族團結進步的具體行動
少數民族傳統節日是以生產勞作方式和環境為基礎、以宗法家族為背景,借助祭祀、拜祖、訪親、聯歡等多種形式形成的,具有相對穩定的儀式和程式,它超越地域、階級、民族與時空的界限,構成規范人們行為方式的潛意識,是較好地實現教育意義的手段和路徑。
少數民族傳統節日形式要素促進民族團結進步的關鍵是落實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的具體行動。傳統節日文化本質是一種儀式,是信仰的一次鞏固和重塑,節日期間,家人團聚,彰顯的是家庭觀念;舉行祭祀活動,傳達的是信仰內容;祭祖和拜年,凸顯的是孝悌倫理。傳統節日打破娛樂和審美局限,通過一定程式化的文化展示、節慶儀式和節日行為,建立起公共生活秩序和價值體系。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需要同少數民族傳統節日具體形式結合起來,發揮其節日儀式教育作用,使各族人民在共享共樂共融的節日氣氛中增進理解與互信,提升中華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民族團結進步活動需要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突破傳統節日形式的時代局限性,立破結合,將民族性、社會公共性等主流價值觀與傳統節日特有內涵加以融合,進一步提升節日文化價值,形成新的節日記憶。此外,要廣泛挖掘、大力宣傳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典型事跡,利用傳統節日形式展示人民群眾的精神風貌與時代風采,使民族團結進步風采展示成為傳統節日中最新、最亮麗的風景線,使各族人民互幫互助、守望相助、共筑中國夢成為節日文化的新風尚、新名片。
(作者為中南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
【注: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瑤族傳統節日文化創造性轉化與傳承研究”(項目編號:18BMZ051)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①《習近平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新華網,2014年5月29日。
②[英]厄內斯特·蓋爾內著、韓紅譯:《民族與民族主義》,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2年。
責編/陳楠 潘麗莉 美編/王夢雅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