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推進社區居家養老,要建立老年基本信息檔案,推進檔案管理數字化進程,構建社區網絡服務體系;推動“醫養教”結合,完善社區養老服務網絡,逐步提升社區醫療衛生服務水平;發展睦鄰互助小組,創新社區養老模式,滿足養老需求,有效助力社區治理。
【關鍵詞】社區居家養老 社區治理 養老服務 【中圖分類號】D669.6 【文獻標識碼】A
國務院于2017年3月印發的《“十三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體系建設規劃》指出,“預計到2020年,全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將增加到2.55億人左右,占總人口比重提升到17.8%左右”。在此后很長一段時期內,我國高齡、失智、失能、獨居、空巢老年人數量還將進一步增長,使得老年人醫療、照料、福利負擔愈加沉重。中國人口的快速老齡化,與工業化、城鎮化加速發展相疊加,與小型化、少子化家庭特質相交織,與經濟發展、市場競爭利益博弈相伴生,使得傳統家庭養老功能漸次弱化,社區居家養老所內蘊的社會價值逐漸得到體現。當前,如何立足我國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提升社區老年人養老、醫療、照顧、福利等方面服務質量是我國社區治理現代化面臨的重要問題。
建立老年基本信息檔案,推進檔案管理數字化進程
構建社區老年信息檔案對養老服務過程的重要意義可以歸納為兩個方面:一是明晰助老活動各環節的實施過程和具體安排是否符合老人實際;二是對可能出現的意外情況或突發事件進行合理預判。也就是說,社區活動的實際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社會工作者對一般性社會交往情境的控制與把握。由此,社區工作者可以在真實、客觀、準確的數據資料中探尋社區居家養老模式的有效進路。近日筆者在實地調研時發現,一些社區老年檔案服務體系已在積極構建之中。
社會工作者不僅應以社區為依托,以社區老人基本生存與社會需要為目標,建立家庭信息網絡系統,還應著眼于老年群體的現實需求,積極推進社區老年檔案體系的構建。社會工作者要對老年人的身體健康狀況、家庭經濟情況、社會交往能力、生活照顧能力等具體指標進行全面預估。加強社會工作者、社區工作人員、民間自發組織的溝通,關注老年人在社區助老活動中的真實訴求和生活期待,并以此為依據對社區老年人群體進行類型劃分,預選出特殊困難幫扶對象,并對其基本資料進行考察與再核準,確保服務計劃的準確性和科學性。
要及時了解老年人參與社區居家養老活動的主觀意愿,鼓勵老人發揮個人潛能,協助每位老人更有效地處理個人、家庭與社會問題,全面掌握老年人的基本信息,建立社區老人檔案。不難發現,基于社區發展實際建立的老年人健康檔案是城市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立足點,也是構建社區網絡服務體系的關鍵環節。
推動“醫養”結合,完善社區養老服務網絡
目前,城市社區養老服務體系更加豐富多元,日常生活照料中心、社區醫療衛生組織、老年文化活動中心、社會工作機構、民間組織都在城市社區養老服務體系中體現著獨特的社會意義和實踐價值。
一般而言,醫養結合原本是指涉一種以政府為主要責任主體,以社區醫療服務機構為基本組織形式,以回應公民醫療衛生需求為根本任務目標的社區養老服務政策。醫養結合的最初形式體現在醫務工作者通過相關配套醫療設施,對社區患病老人或特殊困難人士給予一定的醫療服務。在當前社會福利視野下,社區醫療服務的角色定位與具體目標應進行必要的延展和提升,即對社會保障制度與社會福利體系中被救助者基本生活的關注轉為對城鄉社區治理與社區建設中老年群體醫療服務質量與效果的關照。
目前我國城市社區醫院或醫療衛生機構等建設已初見成效,社區醫療服務框架基本定型。筆者在走訪中發現,一些城市社區醫院已具備基本醫療配套措施,很多患有慢性病、高血壓、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手術后遺癥的老年人在家人陪護下到社區醫院接受康復治療。但在現行的社區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中,社區老年人對醫療服務的需要與社區醫療服務資源短缺之間的矛盾依然存在。在某種意義上,這一矛盾既內生于我國城市“三甲”醫院資源緊缺的社會現實,又源于很多癌癥晚期病患、臨終關懷老人進行社區治療、回歸家庭的無奈之舉。不難發現,很多城市“三甲”醫院在經由病患家屬同意后,已將一些臨終關懷老人轉向微型社區醫院進行姑息治療,逐漸將社區醫院和鄉鎮醫院轉型為醫養結合的養老服務產業,讓有著特殊醫療服務需求的老年人接受專業、正規的照顧。從筆者了解的社區養老服務發展現狀看,很多社區養老服務項目、地方養老機構、民間非營利組織中的專業社會工作者比例依然較低,由此,應推進人才培養機制向縱深發展,加大社會工作者引進力度,逐步提升社區醫療衛生服務水平。
發展睦鄰互助小組,創新社區養老模式
誠然,“出入相友,守望相助,貧病相扶持”的鄰里互助觀念在我國古已有之。鄰里間信任關系和社會交往所建構起的大大小小的社區共同體成為解讀國家治理現代化發展的重要參照,其所形塑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結構不僅是社會成員日常生活實踐的內在邏輯,也以特有的網絡空間和組織聯系構成了城市社區居家養老的發展模式并持續影響至今。概言之,睦鄰互助小組養老模式是一種基于地緣關系的,由優勢老人向相對弱勢老人構筑的社會支持與內心關照,即從社區鄰里信任關系入手,以改善生活水平、提高生活質量為追求目標,通過鄰里互助方式提升被救助者的能力,促進任務目標與過程目標的融合,有效助力社區治理。
睦鄰互助小組模式帶動社區老年人改變的力量來源于信任關系與內在團結,由此,信任與團結概念必須放入特定的社會情境或社會結構背景之中方可得到準確的理解,即這里既涉及深層自我認知的表達及其形成條件,也攸關現實情感內涵的作用機理,特別是其衍生的一系列生活行為方式與實踐選擇。首先,社會工作者應選出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社區老人組成睦鄰互助小組。在此過程中,社會工作者不僅應向服務對象說明其被選擇的具體原因和相關標準,還應秉持平等、自愿、自由的基本原則,通過對服務對象的經驗觀察,了解社區老年人的社交、情感、生活需求,確保老年人加入、退出小組意愿的真實性與有效性。
社會工作者應以真摯的情感和專業服務能力促使老年人增加參與社區活動的信心與活力。要保證老年人可以自由選擇互助小組的角色身份,并且可以根據自身具體情況隨時退出小組活動。同時,社會工作者應向老人說明睦鄰互助小組活動沒有優劣之分,所有老年人在社區養老服務中都是相互鼓勵、相互扶持的關系,否則,老年人對“組織”與“被組織”對象的前提預設,極易影響老人參與養老服務活動的熱情。
不難發現,在某種意義上,睦鄰互助實踐主體已由傳統“社會工作者—社區老人”轉為“社區老人—社區老人”的居家養老服務模式,社區服務對象的主體影響力日益上升。社會工作者應首先著眼于社區老人的生活、情感及養老需求,積極發揮鄰里互助在社區養老服務活動中的重要作用,加強老人與老人之間的情感溝通,促進心理健康、康復護理、日常照料等知識的學習交流。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睦鄰互助小組的老人可以根據老人迫切需求和生活現實靈活調整社區服務計劃,并與社會工作者及時溝通,討論活動計劃是否切實可行。
從睦鄰互助小組養老服務工作的實際效果看,該養老服務模式有利于達成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目標,紓解老人困境、滿足養老需求。由此,如何激發內生于老年人群體自身的活力與信心,試圖探尋有效的社區居家養老進路不僅是社區養老工作的新問題,也成為推動我國社區治理現代化的一項重要任務。
(作者為吉林大學哲學社會學院博士研究生)
【注:本文系2016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黑龍江老工業基地建設與老工業人口述史”(項目編號:16YJC840025)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①青連斌:《“抱團養老”的利與弊》,《人民論壇》,2018年第6期。
②馬鳳芝:《社會治理創新與中國醫務社會工作的發展》,《中國社會工作》,2017年第9期。
責編/趙橙涔 美編/于珊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