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習近平總書記用“關鍵一招”這個富有中國文化意蘊而又生動鮮活的百姓話語,深刻表達出中國共產黨人和億萬中國人民對改革開放的認識和感悟,宣示了當代中國堅定不移推進改革開放的信念和決心。回顧過去的40年,我們看到一幅波瀾壯闊、豐富多彩的歷史畫卷,每一段往事、每一處風景,都會令我們駐足深思。40年的歷史不論怎樣繁復,都有著一條明晰的主題或主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握了這個主題,我們就既可以理解過去,也可以把握現在,還可以展望未來。
經過改革開放40年來的接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創造了令人矚目的“中國奇跡”,開辟了獨一無二的“中國道路”。為什么我國改革開放能夠取得超出公眾預期的發展成就?其政治密碼就是我們始終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走出自己獨特的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政治發展道路是關系根本、關系全局的重大問題。我們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不斷根據社會生產力的變化調整生產關系,根據經濟基礎的變革調整政治制度,獨立自主地創造出適合自身的發展道路。改革開放40年的實踐經驗告訴我們,只有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才能在發展的實踐中取得新成就,在改革開放的道路上取得新突破。
有人認為,中國的政治體制改革滯后于經濟體制改革和社會的總體發展,這實際上是用西方國家的政治制度來預設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的目標。馬克思主義認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實際上,隨著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中國政治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1982年廢除領導干部終身制,1989年推行公務員制度,到新世紀提出建設“服務型政府”,十八大之后提出“全面從嚴治黨”,我們始終都致力于改革和完善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從上世紀80年代廢除人民公社,實行基層民主和村社自治,到1999年將“依法治國”寫入憲法,再到十八屆三中全會大力推進司法體制改革,中國的民主法治建設穩步推進。改革開放40年,經濟領域取得的巨大成就離不開政治體制改革的促進作用。
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的目標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而不是照搬西式民主制度;推進民主政治發展的道路選擇要平穩,要符合中國國情。正是由于中國政治的穩定,才保證了中國經濟的發展、文化的繁榮、社會的穩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揭示,政治建設都是為經濟建設服務的。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不斷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建設發展進入了新階段,獲得了諸多方面的顯著成就,展現了光輝的前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建設,與經濟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等其他領域的建設一樣,歸根到底是為了解決中國改革、發展、穩定的問題,為了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所具備的旺盛生命力使我們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把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優勢和特點充分發揮出來,為人類政治文明進步作出充滿中國智慧的貢獻。改革開放天地寬,砥礪奮進正當時。讓我們繼續以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堅毅和勇氣,在廣袤的神州大地,在廣闊的世界舞臺,開拓出更加宏闊的天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將在改革開放的進程中得以實現!
——人民論壇“特別策劃”組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