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流通是生產與消費中必不可少的一環,自貿區建設背景下的流通消費存在著流通業市場化水平不高、現代流通業發展水平偏低等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要進一步優化相關配置,提高流通效率;吸引外資企業,提升民族企業的競爭力,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積極推動流通創新,推動流通消費市場體系優化升級。
【關鍵詞】流通 消費 自貿區 【中圖分類號】F74 【文獻標識碼】A
近年來,我國經濟發展迅速,自貿區建設狀況良好,流通消費的規模不斷擴大,我國已形成內外貿一體化的經濟模式,而單純的流通國際化與消費國際化已經不能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賦予自由貿易試驗區更大改革自主權,探索建設自由貿易港”。這是基于我國目前所面臨的國內外形勢、準確把握世界經濟狀況基礎上作出的正確選擇。
當前,我國自貿區建設背景下的流通消費還存在一些問題
自2013年設立上海自貿區以來,我國先后設立了包括廣東、天津、福建、浙江、河南等在內的多個自由貿易區。在自貿區體系日益成熟的背景下,自貿區的高度開放政策促使我國流通業的規模不斷擴大,這是我國流通業在發展過程中的亮點,但自貿區建設背景下的流通消費體系還存在一些問題。
一是尚未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流通消費市場體系。自貿區內外的流通消費市場體系并不是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各部門之間的銜接并不十分緊密,使得市場規模縮小,限制了資源的自由流動,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市場配置效率。同時,自貿區的建設還不夠成熟,一些企業搶先注冊,但尚未開展實質性業務,為那些真正想在自貿區大展拳腳的企業帶來一定的影響。
二是流通業市場化水平不高。自從建立自貿區以來,我國市場的自由開放度以及流通市場化程度有所增加,但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間。盡管我國有很多企業實行連鎖經營,采取線上線下一體化、物流配送等現代流通模式,但一些企業的發展速度依然跟不上經濟發展速度。
三是現代流通業發展水平偏低。流通業在提高我國國民經濟發展水平與促進產業轉型升級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經濟新常態與自貿區發展的大背景下,我國現代流通業的發展水平仍然偏低。近幾年,我國物流總費用每年都在上升,同時占GDP的比例有下降的趨勢。2009年到2015年,我國物流總費用由6.1萬億元增加到10.8萬億元,增加了約1.8倍,占GDP的比例從17.5%下降到15.7%。我國社會總物流費用在GDP中的占比保持在17%左右,這一比例約為西方發達國家的2倍,比全球平均水平高了約6.5個百分點,這是我國物流運行效率相對偏低造成的。我國物流還存在供需能力不足的問題,一些企業追求自身產業鏈一體化,擴大生產規模發展相關行業,在企業內部形成了較長的鏈條,一旦企業管理技術跟不上,就會導致供給或需求的不足。另外,我國的交通基礎設施相對完善,但一些偏遠城鎮和農村地區的交通基礎設施水平仍然較低,也導致我國商貿運輸成本的增加。
四是外資企業在擴張后萎縮,沖擊本土企業。自貿區成立初始吸引外商投資,資金雄厚的外資企業在不斷擴張。上海自貿區成立一周年時,我國允許外商以獨資形式投資高鐵、石油勘探、航空運輸銷售代理、鹽業等多個領域,為各類投資主體營造了平等準入的市場環境,標志著我國自貿區開放政策向縱深發展。據國家統計局和中國統計年鑒數據,2012年我國境內外商投資連鎖零售企業門店總數有11264家,2014年就增加到12089家。由于政府考核指標的改變、稅收政策的改變、外資企業資產結構的改變,2015年外商投資連鎖零售企業門店總數和外資連鎖零售企業門店總數相較于2014年分別下降了19.1、40.1個百分點。由此可以看出,外資企業擴張后又在萎縮。
同時,外資批發零售商還借助現代信息技術,搶占了民族企業的市場份額,對本土民族企業產生沖擊。外商在流通環節占有優勢,雖然我國企業在商品成本上占優勢,商品的流通量大,但是產品結構單一,使得我國流通業在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
五是流通消費政策制度不完善。第一,國內與國際價格形成機制尚未完全接軌。我國商品價格形成的市場化程度高,要素價格形成的市場化程度偏低。第二,我國國內產品標準國際化程度低。我國產品在市場準入、衛生標準、質量、檢疫檢驗程序等方面存在一些與國際不接軌的地方,這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流通消費國際化進程。第三,知識產權法不完善。在流通環節,平行進口問題損害了知識產權方的利益。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商業動機使得進口商在流通環節會選擇具有價格優勢的第三方商品,從而獲取更高的利潤,直接損害了知識產權方的利益。第四,一些地方的政策滯后,且行政審批流程繁雜,效率低下,不能及時解決問題。
從多方面入手優化流通消費
流通連接著生產與消費,是生產與消費中必不可少的一環,在我國社會再生產環節中占據著重要地位。有序的流通消費市場化體系可以使各部門緊密聯結在一起,提高工作效率。我們應給予流通消費以足夠的重視,變工業4.0為流通創新,使其帶動生產、消費。要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在保證第一、二產業穩定發展的同時,促進第三產業的發展,推動流通消費市場體系優化升級。
優化相關配置,提高流通效率。根據規模報酬遞減規律,我們不能盲目地擴大流通規模,要適當壓縮流通規模,整合現有流通資源,在此基礎上提升效率。在一些偏遠地區,更要克服外在自然條件的困難,不斷加強運輸基礎設施建設。在一些經濟繁榮的地區,運輸設施可能已經飽和,這樣的地區不僅僅要整合運輸線路,還要對流通企業進行改革創新,完善現有企業制度與物流配送制度,提高企業競爭力。對企業而言,在擴大生產規模的同時,應該注重提高品質,充分整合內部資源、重視梳理產品流通渠道,建立完整而有競爭力的產業鏈。同時,企業應該充分利用現代技術縮短物流運送時間,提高物流運送效率,減少成本。
進一步吸引外資企業,使內外資企業自由競爭。根據新發展理念的要求,各地區要積極開展促進投資的活動。首先,支持產業轉移到我國中西部地區、東北地區;其次,通過資金的雙向流動,提高資金的利用率和外商在我國的融資能力;最后,深化外資管理體制改革等。放寬地方政府的權限,使其可以在法定權限范圍內制定出臺招商引資相關政策,依法保護外商投資企業的權益,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要重視本土民族企業的技術創新,打造民族品牌,提升民族企業的競爭力。合理分配外貿與內貿的比例,理性對待外商投資企業在中國境內生產的產品,推動流通業制度創新,促進內外資企業自由競爭。
積極推動流通創新,建立流通消費創新發展示范區。流通創新是市場保持活力的關鍵因素。從宏觀層面來看,政府應該給予流通創新足夠的重視,并制定出臺相關政策,以促進流通業的快速發展。同時,應加快結構調整和資本重組步伐,推進重量級大零售商和中小企業的創新與繁榮。從微觀層面來看,發揮市場自我調節的功能,促進批發零售市場的創新發展,依據價格理論調整供求關系。流通企業可以靈活利用互聯網技術、現代科技與信息技術來管理生產、流通、消費過程,企業還可以通過互聯網共享信息資源,進行跨地區交流、跨行業業務往來。
(作者為黃河交通學院經濟管理學院講師)
【參考文獻】
①楊波、段賽麗:《自貿區建設背景下的流通消費國際化研究》,《商業經濟研究》,2017年第20期。
②劉東明:《消費國際化相關問題研究》,《商業時代》,2007年第29期。
③丁俊發:《流通創新驅動的十大對策》,《中國流通經濟》,2013年第2期。
④楊夢溪、肖碩然:《上海自貿區商貿流通優勢探析》,《改革與戰略》,2016年第8期。
⑤周凌云、顧為東:《中國流通現代化發展現狀、思路及政策建議》,《全球化》,2014年第1期。
責編/趙橙涔 美編/宋揚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