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老百姓上了網,民意也就上了網”。因此,領導干部在網絡上必須淡化“私人”的角色定位,帶著“公心”上網。從幫助群眾排憂解難出發,去了解群眾所思所想;從照顧群眾切身感受出發,去積極回應網民關切;從服務地區社會經濟發展出發,去征集好的想法和建議。
【關鍵詞】群眾路線 發展 互聯網 【中圖分類號】D61 【文獻標識碼】A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指出:“各級黨政機關和領導干部要學會通過網絡走群眾路線,經常上網看看,了解群眾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議,積極回應網民關切、解疑釋惑。”新時期,由于互聯網技術的不斷成熟和運用上的愈發廣泛,群眾工作在開展上呈現出了一些新特點,走好網上群眾路線并不簡單,借助互聯網開展群眾工作更是具有較大的難度,如何更好地借助互聯網踐行群眾路線,是擺在各級政府面前的一項重大課題。
老百姓上了網,民意就上了網,干部的群眾路線理應走到網上
網上群眾路線,主要指“從網民中來,到網民中去”。其并不是對 “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提法的簡單解釋,而是基于互聯網背景,對激增的網民數量及線上闡述政治意見、利益訴求等客觀現實的總結,是通過網絡思維對新形勢、新背景與互聯網新條件下群眾路線現代化、創新化發展的囊括。網上群眾路線具有龐大的生命力,以及重要的現實意義。
截至2018年6月底,中國網民規模已高達8.02億,且還在持續增長。人民群眾的意見越來越依賴網絡來表達,人民群眾的問題越來越依賴網絡來解決,黨委政府工作越來越依賴網絡來回應。領導干部如果不把鼠標點進“沸騰”的網絡里,就會把人民群眾的期待扔到“冰庫”里。信任的鴻溝由此產生,只信上級,不信下級;只找上級,不找下級。這樣的惡性循環進入內卷化僵局,找媒體、找上級成為老百姓爭取自身權益的首要選擇。基層政府如何破局,不但考驗政治智慧,更考驗執政能力。
老百姓上了網,民意就上了網,干部的群眾路線理應走到網上。標桿、示范的旗幟已經高高飄揚,制度的框架已經搭起,走好網上的群眾路線就是守住黨的生命線,就是將十九大精神落在基層、落在民意、落在民心上。
當前走好網上群眾路線的難點
一是個別領導干部懼怕網絡。走好新時代網上群眾路線,態度是前提。有些領導干部“畏網如虎”,說到底是對網絡監督不適應。事實上,基于網絡身份的不確定性,有些網民的言論確實有些過激,對待網民須有胸懷,不能眼里容不下沙子。網絡民意是社情民意的重要內容,但不是全部,聽風就是雨也不行,要學會鑒別,在信息汪洋中撈取真金。網上評價與表達,多是帶有批判性的,同時也有反對意見,更有的是打油詩、牢騷話等。如果不進行全面、客觀的分析,就難以察覺到人民群眾的真實想法。正如 “遇事虛懷觀一是,與人和氣察群言”。如果面對是外界的質疑、批判與污蔑,就想法子規避、抹去或是查IP,是不可能建立好群眾基礎的,更不可能走好網民路線。
二是網絡環境的復雜性與多變性增加。網絡群眾路線的踐行勢必會受到現有網絡環境的干擾。網絡具有一定的開放性,線上信息發布存在隱蔽性、主觀性與隨意性等特征,但虛假信息、謠言產生的“滾雪球效應”不容忽視,對和諧社會的發展將產生不利影響。網絡上充斥著各種各樣的不良信息,這些信息雖然可以通過一些技術手段進行清除,但網絡世界本身的虛擬性較強,群眾路線踐行中群眾工作的開展很容易受到其它信息的影響。面對不實信息以及惡意中傷,各級黨政機關和領導干部還應“早說話,說明白話”,糾正錯誤看法,澄清事實真相,使互聯網成為傳播正能量平臺。治理媒介化時代,善待網絡批評,積極回應網民關切,走好網絡群眾路線,已是執政基本功,各級黨政機關和領導干部務必交出合格答卷。
三是自媒體平臺的利用率相對較低。網上群眾路線踐行中,自媒體平臺當前是黨建工作及政府政務工作開展中的新選擇,但自媒體平臺,如微博,微信、客戶端等,在群眾路線踐行中的應用相對較少,應用效果也不太明顯。一些領導干部不了解網絡信息演化經歷、規律,對網上工作仍采用傳統模式,運用呆板的語言與形式去應對網民,著實難以激起網民的興趣。對此,還需規避本領恐慌,提高自媒體平臺的利用率,取長補短,切實走好網上群眾路線。
與時俱進走好網民路線
首先,與時俱進,提升領導干部對網上群眾路線的認識。“老百姓上了網,民意也就上了網”。因此,領導干部在網絡上必須淡化“私人”的角色定位,帶著“公心”上網。從幫助群眾排憂解難出發,去了解群眾所思所想;從照顧群眾切身感受出發,去積極回應網民關切;從服務地區社會經濟發展出發,去收集好的想法和建議。網上群眾路線的踐行并非新鮮事物,一些黨政機關在網上群眾路線踐行上已經積累了一些有效經驗。要與網民平等交流,就要盡可能地迎合網民口味,多說通俗、樸素的話語,有時還少不了一些“網言網語”,才不致出現“雞同鴨講”的狀況。對于網絡上不同的見解和看法,甚至是個別網民的誤解和中傷,黨員干部要拿出寬容的心態來應對,這既是一種姿態,更是一種智慧。但網絡空間不是法外之地,對待影響國家安全和社會公共利益的網絡謠言、網絡低俗信息、網絡賭博、網絡詐騙、網絡竊密等“網絡垃圾”,黨員干部必須在嚴于律己的基礎上敢于擔當、主動作為,堅決予以抵制、舉報,以引導正確的網絡輿論,培育向上的網絡文化,使網絡空間“風清氣正”。
其次,優化群眾路線依托的網絡生態環境。網上群眾路線的踐行離不開良好的網絡生態環境的支持,政府宣傳部門以及網監部門應當發揮出輿論引導職能,并配合黨組織開展網上群眾路線踐行的相關工作。各級黨組織要養成在網絡上聽取民意、調查輿情的習慣,對于網上的一些言論,黨員干部要強化黨員意識和責任擔當,以身作則,在網絡行為中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始終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保持高度一致。對待批評性言論要一分為二地看待,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對人民群眾重點關注的問題通過網絡進行及時回應。要敢于同發表違背黨的基本路線、否定四項基本原則、歪曲黨的政策,或有其他嚴重政治問題的演說、聲明、宣言等作斗爭,傳播正能量、弘揚主旋律,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最后,加大對自媒體平臺的利用。當今,自媒體十分發達,網上群眾路線的踐行理應對主流自媒體平臺進行較好利用。當前,微博與微信已經是十分成熟的社交平臺,很多基層政府較好利用微博、微信平臺踐行群眾路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踐行網上群眾路線的具體實踐中,各級黨組織一方面可以將此類自媒體平臺作為宣傳的窗口,另一方面則可以將其作為群眾工作開展的媒介性平臺。政府職能部門黨組成員定期在此類自媒體平臺上“露臉”,與人民群眾進行交流或為人民群眾答疑,進行政務服務,更能拉近與群眾間的距離。作為領導干部,既要當好受眾,不斷提升自身的媒介素養;更要當好“金話筒”和“揚聲器”,主動運用網絡媒體,深刻了解網絡媒體的特點、功能及作用。通過凈化網絡輿論的生態環境,讓網絡輿論陣地充滿主旋律、好聲音,使網絡空間清朗起來。
(作者為徐州工程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參考文獻】
①蘇昌強:《論領導干部如何走好網絡群眾路線——新形勢下的工作基本功》 ,《新聞研究導刊》,2017年第23期。
責編/陳楠 孫娜 美編/于珊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