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只有放棄眼前的,才有未來更長遠的生計。
當地政府通過企業分流、推薦就業、政府購買公益崗位、支持自主擇業創業等方式盡力安置職工。陣痛中,沒有一個人上訪告狀。
2016、2017兩年間,全國化解了1.2億噸鋼鐵過剩產能,“地條鋼”被全部取締。能源結構在改善、過剩產能在化解、落后產能被淘汰……以高質量發展為新的追求,中國經濟正在發生蝶變。
有一種“斷腕”,是要離開熟悉的家園,重新定義人與自然的距離。
2018年6月的一天,古渡緣客棧房主李龍擔心的消息被證實——房子的一部分在洱海保護線內,必須拆除。
洱海是云南大理人的水源。1996年,洱海藍藻大爆發。此后十多年,這里餐飲客棧“井噴”,建筑“圍湖”,洱海深陷環境危機。
2016年,大理人開始搶救性保護母親湖。
以洱海為中心,當地劃出藍、綠、紅三個生態保護圈,分別代表湖區、湖濱帶和保護區核心區。圈內,1800多戶人家要搬離。
面對拆遷通知,李龍沉默半晌,說:“小病不治會成大病,拆!”
塵埃落定后,這里將重歸洱海。
攻堅的戰場上,有汗,有淚,也有血。
2017年6月9日上午,四川資陽市環保局總工程師劉應舉胸悶不適,機關醫務室的醫生要求他馬上去醫院。
“能不能讓我把事忙完,下午再去?”他請求醫生先打一針。然而,由于大面積突發心肌梗死,劉應舉的生命永遠定格在這一天。
2018年12月1日傍晚,浙江溫嶺市環保局環境監察大隊副大隊長陳奔在調查環境違法案件時,被犯罪嫌疑人駕駛車輛沖撞拖行2公里多,不幸犧牲。再過6天,就是他30歲的生日。
倒在攻堅戰場上的還有:
張敏,山東濟南市長清區環境執法二中隊隊長,50歲;
吳建華,廣東惠州市惠城區環保分局局長,56歲;
岳平,海南生態環境保護廳副廳長,52歲;
史新宇,湖北武漢市環境監測中心高級工程師,44歲;
……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
2019年新年第一天,汾渭平原多個城市又陷“霾”伏。此后,西安、咸陽、渭南、臨汾等地重污染天氣持續長達一周,7個城市再次拉響“紅警”。
從1月10日開始,汾渭平原再遇重霾。這一次,京津冀及周邊地區也加入進來。包括北京在內,多個城市空氣質量爆表。
不是一場沖鋒就能把紅旗插到山頂——不少城市空氣質量仍未達標,一些地方飲水安全仍有風險,土壤污染治理仍需破題。稍有松懈,攻堅的成果就有可能得而復失。
戰斗正未有窮期——這是強起來的中國必須跨越的關口,是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啃下的硬骨頭。只有秉持新發展理念,我們才能蹚出生態與發展互促共進的新路。
“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
60多年前,一曲《我的祖國》唱出這片土地的深沉遼闊之美。
今天,億萬中國人正以上下同心的執著和堅定,一步一個腳印,向著美麗中國的明天前行。
(新華社北京2月27日電 記者陳二厚、董峻、高敬、王立彬、熊爭艷、張辛欣、劉詩平、楊靜、魏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