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村公共文化供需矛盾形成的主要原因在于政府對農村群眾的公共文化需求了解不足,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農村地區的文化建設。我們要通過提高文化供給效率、健全村民公共文化需求表達機制、以市場化、多元化文化供給模式來破解農村公共文化供需之間的矛盾。
【關鍵詞】公共文化 農村 文化建設 【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標識碼】A
從現實來看,農村公共文化供需矛盾主要體現在滯后供給與迫切需求、無效供給與實際需求、單一供給與多元需求等幾個方面,對此,我們應通過提升政府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效率、健全農村公共文化需求表達機制、建立市場化、多元化供給模式等途徑予以解決。
農村公共文化供需存在矛盾
政府供給相對滯后與農村群眾迫切需求之間的矛盾。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政府非常重視公共文化供給,力求滿足社會公眾的基本文化需求。但是,由于我國廣大農村地區公共文化基礎設施薄弱、資金相對短缺,政府在公共文化方面的投入難以滿足農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政府公共文化供給滯后的主要原因是資金不足、審批緩慢。以圖書供給為例,2018年,我國居民的平均閱讀量為5.5本,廣大農村地區的圖書供給量尚未達到人均閱讀量。隨著電子圖書的興起,社會公眾更傾向于閱讀電子圖書,向廣大農村地區供給紙質圖書的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公眾的多樣化閱讀需求。此外,滯后的文化供給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資金的浪費。
政府無效供給與農村群眾實際需求之間的矛盾。隨著我國政府對農村公共文化的重視度不斷提高,對農村群眾文化服務供給的產品總量日益增加,一定程度上出現了供給數量超過正常文化需求的現象,一定程度導致了公共文化服務過剩,造成了無效供給和資源浪費。雖然政府在公共文化供給總量上有所增加,但是在文化產品供給種類和服務質量上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導致部分公共文化產品或服務無法滿足農村群眾的實際需求。以常見的電影下鄉為例,我國廣大農村地區時常迎來電影下鄉活動,但事實上播放的電影并不能充分調動農村群眾的參與熱情,導致電影下鄉活動在一定程度上成了無效的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此外,我國部分地區政府一直存在“文化即圖書”的心態,認為公共文化服務應以圖書供給為主,于是在農村地區興建圖書館,大量采購圖書,但事實上,部分農村地區更需要養老院、老年活動站等服務場所,對圖書館的需求并不高,這也引發了一定的圖書資源的浪費。
政府單一供給與農村群眾多元需求之間的矛盾。隨著我國對農村地區公共文化供給的重視度不斷提升,文化供給呈現“井噴式”發展,但這種發展過于注重服務速度,并未過多的涉及文化服務質量的提升。從農村群眾的需求來看,現階段群眾對公共文化的需求趨于多元,涉及文化的各個領域。但是,從現實情況來看,多元化的公共文化供給顯得不足,政府文化供給仍較為單一。除此之外,公共文化供給還體現為主體單一。農村地區多數文化供給都由政府出資,企業和群眾自發性的供給數量較少,形成了供給主體單一、過度依賴政府的現象。以廣東省農村文化供給為例,廣東省公共文化供給超過90%由政府提供,企業參與公共文化供給的總量不足10%。
提升政府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效率
面對農村公共文化出現的供需矛盾,政府應承擔起相應責任,提高公共文化服務的供給質量和供給效率,逐步化解農村公共文化供需矛盾。
首先,加大農村公共文化供給資金。政府是公共文化服務的最主要實施者,要提高公共文化供給質量和效率,就必須加大資金投入。同時,我們要拓展多元文化服務供給主體,尤其是一些企業、行業協會,要合理引導和利用多元資金,確保公共文化供給資金充足。政府部門應設立公共文化服務專項資金,確保專項資金投入到公共文化服務領域,做到專款專用并防止出現資金的浪費。
其次,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夯實農村公共文化基礎。一直以來,農村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較為薄弱,導致文化事業開展受到一定的限制。為確保農村公共文化事業持續發展,各地應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強農村公共文化的硬件支撐。
最后,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隊伍建設。農村文化事業的發展,離不開專業化隊伍。我們要深入到廣大農村地區,引導群眾參與文化建設,積極帶領群眾開展公共文化活動。我們應聘請高素質文化管理人才,持續開展人才培養工作,確保公共文化服務隊伍能夠始終保持專業性,同時,不斷壯大人才隊伍、補充新鮮血液。
化解農村公共文化供需矛盾需完善村民公共文化供給機制
農村公共文化供需矛盾形成的主要原因在于政府對農村群眾的公共文化需求了解不足。化解農村公共文化供需矛盾,需要健全農村公共文化需求表達機制。
首先,完善村民參與機制。應健全村民參與機制,賦予村民更多的知情權、參與權、選擇權,讓村民在公共文化服務供給過程中更具話語權,從而使農民的文化需求得到真正的表達,政府才能根據農民的需求提供相應的文化產品和服務。只有保障農村群眾合理地表達自身的利益訴求,才能確保政府公共文化供給更加貼合群眾需求。
其次,暢通村民需求表達機制。公共文化供給的目的是提高農村群眾的文化水平,讓廣大農村群眾享受豐富多彩的文化成果。長期以來,我國都采取自上而下的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公共文化供需出現矛盾。政府應建立健全村民需求表達機制,充分聽取群眾的意見,通過走訪調查,真正了解農民的文化需求,同時注重不同區域的差異,做到公共文化供給因地制宜,以村民滿意為宗旨,科學制定公共文化供給方案。
最后,完善文化供給考核機制。農村公共文化供給離不開群眾的監督,應完善群眾監督機制,對公共文化資金使用、公共文化資源分配進行監督,既要防止資金濫用,更要防止出現“好大喜功”的浪費現象。此外,農村公共文化供給還應健全考核機制,通過設置科學合理的指標,對政府及相關部門工作人員進行考核,將村民滿意度納入到考核之中,確保農村公共文化供給真正服務于村民。
化解農村公共文化供需矛盾需要建立市場化、多元化的供給模式。長期以來,在我國農村,公共文化供給中存在政府單一供給與多元需求之間的矛盾,因此,我們必須建立市場化、多元化的供給模式。一方面,政府要激勵企業、社會團體、行業協會參與農村公共文化供給,將企業、社會團體、行業協會納入到公共文化服務參與主體中,發動更多力量開展文化供給服務。同時,企業、社會團體、行業協會在資金和資源上更具獨特優勢,能夠有效降低公共文化供給的成本。另一方面,要豐富公共文化產品或服務的種類,形成多元化供給市場。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公共文化產品或服務范圍要突破傳統領域,比如圖書館、活動站等,應加強對公共文化服務范圍的拓展,比如可以運用網絡和新媒體等途徑,讓村民享受更多網絡文化服務,確保村民與時俱進,享受互聯網發展給生活帶來的便捷,以多元化的文化供給滿足群眾的需求。
(作者為新疆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
【參考文獻】
①汪獨友:《農民工返鄉創業與統籌城鄉協調發展》,《廣西社會科學》,2017年第11期。
②任鵬飛:《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第三方評估研究:理論溯源、功能審視與實踐反思》,《圖書館建設》,2018年第11期。
③閆小斌:《啟蒙: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之初始價值與使命》,《圖書館建設》,2018年第5期。
責編/牛牧瑤 美編/王夢雅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