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實體經濟對金融行業的發展具有關鍵性作用,而金融行業又能為實體經濟的轉型升級提供必要的資金支持。借助金融可以在多方面促進實體經濟的發展,諸如改善信貸服務、優化融資環境、提升實體經濟的金融吸引力、完善法律法規與財稅政策等。因此,我國還需借助金融攪活實體經濟之水,實現金融行業與實體經濟的協同發展,從而更好地推動社會經濟全面發展。
【關鍵詞】金融行業 實體經濟 信貸 融資 【中圖分類號】F124 【文獻識別碼】A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金融作為實體經濟的血脈,服務實體經濟則是金融機構的天職。金融行業的快速發展激活了市場資本活力、盤活了市場資本流通能力,促使更多市場資本為實體經濟發展提供了強大助力。然而,只有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協調發展,才能有效促進市場資本的高效運轉,從而促進經濟行業整體高效、高質量發展。
金融與實體經濟之間的關系
金融行業的發展依賴于實體經濟的發展,而實體經濟的發展程度又決定了金融行業的發展水平。一方面,實體經濟的發展催生了金融行業。人類社會經歷了從簡單的物物交換到貨幣的產生運用的演變,貨幣的誕生為金融行業的發展提供了生長環境。另一方面,實體經濟的發展促進了金融行業的不斷壯大。在社會發展的不同階段,實體經濟的結構、運營模式等都存在一定的差異性。當實體經濟結構較單一時,其發展僅僅需要簡單的金融行業提供支撐,這對于金融行業發展的促進作用較小。而在現代社會中,實體經濟結構日益復雜,實體經濟自身若要謀求更大的發展空間則需要金融行業提供大量的資金支撐,此時,實體經濟規模的擴大也在同步促進著金融行業規模的不斷壯大。
金融行業的發展需要儲蓄業務的支撐,而大量的儲蓄也是現代金融行業發展的重要前提之一。金融行業的發展能將大量沉淀資金盤活,提升儲備貨幣的流通活力與升值空間,降低實體經濟在市場運營過程中面臨的金融風險。同時,金融的發展本身就是優化社會經濟資源配置的過程,支持金融行業的發展也能提高資金利用效率、促進各類投資項目蓬勃發展。通過大力發展金融行業,可以穩定投資市場,合理控制投資市場風險,實現投資市場有序化、科學化發展,從而為實體經濟的健康發展提供保障。
完善業務評價體系,提升銀行信貸服務質量
銀行是金融業務的提供主體,也是現代金融行業發展的支柱。目前,銀行出于風險考量,依然主要面向大企業、大客戶提供信貸業務,這使得一些中小實體企業仍舊普遍面臨融資難融資貴的困境。因此,要真正促進實體經濟的健康發展,還需要銀行不斷改善信貸服務,為各種實體企業提供信貸業務方面的支持。
一是創新信貸業務信用等級評價制度。銀行是發展信貸業務的主體,在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銀行必須明確自身的主體地位,并不斷創新信貸業務信用等級評價制度,提升貸款信用評估的科學性、綜合性與可操作性。通過完善的科學信用評價體系,為信貸風險控制提供堅實的基礎數據支撐,也為一些風險系數較低的中小實體企業提供融資機會。二是優化信貸業務結構,合理控制信貸業務風險。銀行應不斷加強信貸產業結構創新,合理分配各種類型投資項目的比例,適當提高對于中小企業的投資比例;銀行也需有目標地控制風險系數高、投資周期長的項目的貸款審批,增加面向中小實體企業的這類周期短、風險低的小額貸款的投資比例,降低信貸風險;銀行還應積極響應國家有關政策的號召,積極支持中小實體企業與創新型企業的發展,為有發展潛力的初創型企業提供金融支撐。三是提升銀行自身服務水平。銀行自身服務水平是影響信貸業務發展的重要因素。一方面,銀行應著力創新內部審批流程,對于信譽好、發展前景突出的企業可以合理簡化審批流程,提升資金流轉與使用效率;另一方面,對于經營穩定的成熟企業,則可以采用貸款利率差別定價,靈活調整貸款利率,切實緩解實體經濟發展中的金融困境。
優化融資環境,促進實體經濟完成產業結構升級
實體經濟始終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背景下,為了促進實體經濟快速發展,需要金融機構提供資金支持。
一要鼓勵政策性金融機構發展,為實體企業提供融資服務。銀行可以設立專門為符合國家創新扶持政策的企業提供貸款業務的部門,這部分信貸業務不以盈利為首要目的,主要用于響應國家政策,扶持本地區經濟發展。同時,地方政府也應適當放寬民間資本進入金融市場的門檻,讓民間閑置資金助力實體經濟發展。傳統實體企業融資主要以銀行貸款為主,股權等融資方式使用較少,融資模式與資金來源單一。未來,各級地方政府可以積極引導實體企業優化企業債券和股權結構,創新融資模式、拓寬融資渠道,積極引入更多民間資本為企業發展提供資金與資源支持。二要規范金融市場活動。近年來,民間資本在金融市場活躍度越來越高,但由于法律約束力度不足、行業內部管理機構與管理制度不健全等問題的存在,導致民間非法融資現象依然存在。因此,政府在鼓勵民間資本進入金融市場的同時,也需要積極參與金融市場規范化管理。為此,地方政府應當加快推進地區金融市場行業協會的建設,建立和完善金融行業內部管理制度,確保行業內部監督管理和法治化管理“雙線”并行,促進行業規范化發展。
提升實體經濟的金融吸引力,完善法律法規與財稅政策
提升實體經濟的金融吸引力。第一,提升實體企業自身創收能力。實體企業在自身發展壯大的過程中,不僅需要積極尋求外界的金融支撐,更應該努力提升自身的經營能力。一方面,實體企業可以通過創新生產技術與營銷方式,提升企業經濟收益;另一方面,實體企業也需要創新管理制度,嚴格控制經費支出,避免生產管理費的超支。實體企業通過提高收益、節約支出提升自身的盈利能力,勢必能夠提升對金融市場的吸引力,進而獲取金融市場的更多關注與注資。第二,創新企業財務風險評估與預警機制。財務管理是企業的命脈,也是企業控制經營風險、降低財務風險的重要方式。實體企業應建立完善的財務風險控制機制,通過監控資產負債率、流動比例、閑置率、回款率和市場財務需求動態,及時發現自身運營與財務工作中存在的風險,并及時調整財務管理制度,合理規避風險;實體企業還需要厘清債權關系中各個主體的聯系,合理分擔企業風險、處理好與各個利益主體之間的關系,合理控制企業借貸債權比例,降低資不抵債風險。實體企業通過加強風險控制能力,能夠獲得更高的信貸評級,進而提升金融吸引力。第三,提升企業自身信用度。實體企業的信用度是影響其正常借貸的核心因素,關系其金融吸引力的強弱。完善實體企業自身信用度可以從兩個方面來進行:一方面,實體企業需要在內部不斷提升企業財務報表的客觀性、科學性與準確性;另一方面,實體企業也要積極提升財務工作人員的職業素養,建設企業專業財務團隊。
實體經濟與金融行業的協調發展,需要國家法律與政策的支持。其一,完善法律法規。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著力加快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如今,實體經濟與金融行業協同發展已是大勢所趨。而法律作為國家經濟有序發展的保障,政府應當加快完善金融行業管理的相關法律法規,引導金融行業合理、合法地為實體經濟發展提供有力幫助。其二,完善企業財稅政策。一方面,各級地方政府可以結合本地區經濟發展需求,制定相應的金融鼓勵政策,例如貼息貸款、稅收減免等,緩解實體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也應鼓勵實體企業建設優質人才隊伍,以技術創新推動企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作者為三明學院旅游學院副教授)
【參考文獻】
①牛娜:《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下我國金融發展對實體經濟的推動作用》,《改革與戰略》,2017年第10期。
②易建軍:《金融支持實體經濟轉型升級的效應與啟示——以株洲為例》,《銀行家》,2017年第4期。
責編/周小梨 美編/于珊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