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en dead,I am the hero(斯人已逝,英雄永恒)。”剛剛上映的《蜘蛛俠·英雄遠征》影片中,這句話縮寫而成的人工智能系統“E.D.I.T.H”,正是“鋼鐵俠”留給“蜘蛛俠”強大助力,成為“蜘蛛俠”遠征漫威宇宙的利器兼好友。
在大連舉行的世界經濟論壇第十三屆新領軍者年會期間,多名科學家、經濟學家對人工智能給予關注,認為在“智能時代”,人工智能成為“E.D.I.T.H”這樣“助手”的同時,也會替代部分就業崗位,為社會發展帶來新挑戰。
“人工智能在教育領域的應用正在被不斷挖掘。”參加本屆論壇的作業幫教育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創始人侯建彬介紹,目前“學習幫”已裝入了1.8億道習題及其解答方案,可以即時向查詢者提供正確答案、解題步驟、視頻講解、同類習題等內容。“在互動過程中,人工智能強大的學習能力,還會讓大數據題庫不斷充實。”
普華永道發布的研究報告顯示,人工智能已在逐漸取代人類過去的工作,例如欺詐檢測、簡歷審查和貸款申請等,可以減輕員工負擔,讓他們可以從事更高級別的工作。例如,醫生在人工智能的幫助下,能更快確診;聊天機器人可以代替客服人員,回答客戶簡單問題。
在可預見的“未來工廠”里,人工智能介入后,對一線員工的學歷、專業提出了新要求。例如,藍領工人除了要懂外語、會操作計算機,還要會設備保養、維護、簡單維修等,這與傳統行業需求發生了較大變化,因此對未來人力資源的培養至關重要。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對于數據搜集等低技術含量工作,以及對于低端勞動力可以不斷替代,也可能會淘汰一定數量的現有勞動力。“如果我們對于這部分人員的技術培訓沒有跟得上,他們在工作被人工智能替代后,將可能面臨失業。”美國北加利福尼亞藍十字與藍盾協會首席戰略官布萊尼·溫恩說。
“針對年輕人技能的提升和擴展非常重要。也許你現在掌握的技能10年、15年之后就過時了。如果我們想下一代人的生活更好,我們現在就要采取行動。”瑞士德科集團首席執行官阿蘭·德哈茲等企業家認為,應對未來的變化,政府、企業和個人都需要積極行動起來,開展技能培訓,鼓勵員工持續學習,走出“舒適區”,提高自己的職場競爭力。同時,為了保持整個國家的競爭力,政府、企業等利益相關方,應共同承擔對勞動力培訓的投入成本。
(新華社記者張非非、王瑩、彭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