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全國政協委員王晶攜新作《人類命運:治理簡史》在香港三聯書店舉行新書發布會暨簽售會。
此前,王晶已經在中國內地舉辦了多場新書簽售會、發布會和座談會,每到一處,均引起熱烈反響。王晶面向未來的思維、富有洞察力的眼光、靈活生動的文筆,給讀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她的獨特觀點和思想內涵,引起了現場讀者們熱烈的互動和討論。
王晶認為,人類社會正在發生百年未遇之變局,國內外形勢動蕩不安,人們焦慮、困惑、迷茫。“所以我們應該深刻思考時代背景和歷史原因。”王晶介紹,本書中對人類社會治理、東西方治理模式差異、公民概念的演繹、科技發展進程、文化與文明、全球化與全球治理的內在關系和變革方向進行了系統闡述和深刻辨析。
“通過本書,希望能夠拋磚引玉,幫助人們看清所處的世界,思考人類社會的過去、當下和未來。”王晶說。
思考一:透過現象看本質
“當今世界,民粹主義、單邊主義、貿易保護主義抬頭,這些‘逆全球化’浪潮的種種現象,并非單純的經濟或科技之爭,其背后的核心原因在于治理問題,無論是國家治理還是全球治理,都面臨著嚴峻挑戰。”王晶亮出的觀點,引起現場讀者的普遍共鳴。
“所有的亂象背后都折射出人類在面臨命運‘十字路口’時的困惑和不知所措。”王晶說,在經濟全球化的“十字路口”,人類面臨向前還是倒退的抉擇:是邁入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全球治理的光明大道,還是退回到單邊主義、一家獨大的國際政治格局旋渦中?同時,科技發展也將人類帶到“十字路口”,信息技術構建了通往數字世界的基礎設施,人類社會治理開始從物理世界邁入數字世界,面臨著前所未遇的挑戰。
“人類社會走到今天,未來的命運依稀可見,從‘國本位’走向有利于全人類的全球治理,以‘和文化’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目標也是路徑。道路是光明的,過程卻充滿坎坷和曲折。”王晶說,就如老子所說“大道甚夷,而民好徑”。通過對治理歷史的深入研究,王晶認為,人類社會治理的歷史,也正是人類智慧發展和文明提升的歷史,治理推動著人類社會的不斷向前發展,“縱觀人類文明發展史,許多時代拐點總是不可避免的帶來轉型陣痛,唯有治理改革創新才是人類社會的出路。”
因此,王晶認為,在“全球治理”成為主旋律的今天,唯有站在人類整體的立場,用哲學思維和數字化手段構建適合當今時代的全球治理模式,才是唯一通往“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抉擇。
思考二:標本兼治,治理社會的“陰陽失調”
“經濟快速發展還要和良好的社會治理相匹配,必須圍繞著解決社會的主要矛盾,讓社會更加和諧、民眾更加幸福的訴求。因此,無論是國家還是地區的治理的目標,都應建立在讓民眾有獲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的基礎之上。”王晶認為,良好的社會治理體系,需要執政者和社會各界共同參與、共同治理,形成政府“自上而下”與社會各界“自下而上”有機融合,形成上下同欲的共治、共贏、共享。
在王晶看來,文化是人類社會的變革和進步之魂,因此,如果說治理模式是“術”之所出,那么文化觀就是“道”之所依。先進文化提升社會治理的高度、廣度和深度,落后的文化則制約社會發展。如果說物質繁榮是“陽”,那么精神追求就是“陰”,因過度的物欲而忽略社會對道德、情操、品格、理想的追求,就會陰陽失衡,就會得病,甚至病入膏肓,這是治理亟待解決的最重要問題。
王晶與來自于香港、澳門的現場讀者分享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思考,她說,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但170年前,已進入工業文明的西方各國和還停留在農耕時代的中國,發生了無可避免的、激烈的文化碰撞。“國人對文化的不自信,也始于那一連串國門被迫打開的屈辱戰爭,香港、澳門、臺灣等地被先后的割讓,一系列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使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蒙受重大挫折。”王晶向讀者們介紹,由此,幾千年的中華文化出現了斷層,中國文化在歷史長河中的迷失。甚至到了當下,我們的身體都已進入21世紀的信息化、數字化時代,不能把思想和思維方式還停留在當年被殖民的階段。作為對中華民族的后人而言,中華文化的回歸和文化自信顯得如此重要。
思考三:“和”是化解人類困境的“核武器”
“2500年前,在一批來自西方的哲學家和東方的圣賢們先知先覺,用哲學思想、哲學思維、道德理念、人類智慧開啟軸心時代。在他們的啟蒙、開導、教育和喚醒之下,人類自我認知開始覺醒。”王晶說,軸心時代之前,人們對于“我”的認知是原始、愚昧的,認為人類個體是由神所創造,是大自然的附屬品。
但是,軸心時代讓人類知道了什么是“我”,喚醒了人類潛在的意識和智慧。“以一輪又一輪的技術革命為例,不僅是技術進步,更是人類自我意識覺醒和全面自由發展的實踐。”王晶認為,軸心時代讓人類構建內心世界,培育了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
“隨著經濟全球化大幕拉開,技術、貿易和經濟的交流從局部走向全世界,合作共贏成為趨勢和共識,本世紀初,我們迎來了第二軸心時代,人類群體意識開始覺醒。”王晶表示,由此,群體意識覺醒的人類,認識到“和”的重要性。“眾所周知,幾千年來,中華民族一直追求和傳承和平、和諧、和睦、和合、和善,中華文化的核心密碼正是‘和’。”在王晶看來,中華傳統文化彰顯的仁愛、誠信、正義、和諧、大同的核心價值以及“和”的核心密碼,將成為推動全球治理主旋律的“和武器”,“它的威力,比真正的核武器更強大。”
思考四:宇宙文明時代的“和”與“共”
王晶書中引用了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的一句名言:“人類在軸心時代所創造的文化,是人類各個偉大文化系統得以復興的基礎和靈魂。”她在書中對軸心時代進行了精辟的總結——如果說2500多年前的軸心時代,是人類個體意識的覺醒,關鍵是知道了“我”;那么第二軸心時代的經濟全球化就是人類群體意識的覺醒,關鍵是明白了“和”。當人類社會在通往全球化一體化和數字化全面相融的時空交匯點時,將會開啟第三軸心時代,是人類整體意識的覺醒,關鍵是走到了“共”。
“今天的世界是人類文明全球化的開端,人類文明全球化則是世界歷史的新紀元。”現場,王晶提出了幾點思考方向,引起了讀者們的關注——在全球化和數字化社會的全面沖擊下,世界文明還會像以往那樣東西方文明此起彼伏互不同步嗎?世界文明的演進一定是通過大國滅小國、強國滅弱國來完成嗎?全球資源的分配還需要通過戰爭和掠奪來實現嗎?種族與文化的沖突仍然始終無法調和嗎?
數字時代的到來,構建了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互聯互通、相互作用、相互賦能的數字世界。因此,在王晶的眼中,數字時代最重要的時代特征是連接、和合、共生、共創、共享,創造數字世界的人類命運“共同體”。
“我們可以預見,在全球化和數字化相融的世界里,人類歷史上任何民族的文化和時代的文明都將匯聚、融合、碰撞、包容、博采眾長,創造出新的世界文明的未來格局。”王晶認為,數字時代誕生的新文明,將更接近人類文明本質形態,她將之稱為“宇宙文明”,體現出連接、和合、共生、共創、共享的核心價值。
“人類生活在同一個時代、同一個世界,在有域無疆的數字世界中,國家與國家、民族與民族、個人與個人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依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王晶認為,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無論是國家還是個人,都不應是敵對的、是博弈的,更不能再玩零和游戲和叢林法則,應當追求和諧共處、合作共贏、和平發展,“面向當前全球治理、社會治理層出不窮的矛盾紛爭,以‘和’為基因的中華文化是一把金鑰匙,也是唯一的答案。”
“‘和’與‘共’,是宇宙文明的核心密碼,以和文化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終極向往,也是實施路徑。”王晶說,宇宙文明終將破繭而出,“天地萬物為一體”和“人類命運共同體”也不再是空中樓閣和海市蜃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