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發現:
·強大的水利工程體系和“景電精神”為水利風景區的建設和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和支撐,富集的旅游資源和悠久的文化積淀為水利風景區綜合效益的發揮奠定了堅實的資源基礎。
·景電國家水利風景區堅持規劃引領、強化宣傳推廣、積極籌劃并落實發展規劃,形成了豐富的旅游資源,提升了水利風景區周邊的經濟、社會、生態效益。
·從“救命工程”,到“翻身工程”“民心工程”和“生態工程”,景電人繼承和發揚優良的創業精神,把守初心、擔使命的要求落實到各項具體工作中去,體現了共產黨人為人民謀幸福的初心和使命。
·景電國家水利風景區在開發與建設中走出了一條獨具景電特色的發展新路,但發展內生動力不足,在創新現代發展理念、加大資金投入以及加強人才隊伍建設等方面仍存在瓶頸和短板。
·為更好地建設景電國家水利風景區,應以“景電精神”為水利風景區鑄魂,講好景電故事;充分利用景區設施,增加水生態產品附加值;合理規劃輻射圈,鼓勵更多公眾有序參與,實現旅游帶動縣域經濟發展;做好品牌打造與宣傳推廣,創新投融資渠道。
景電國家水利風景區位于甘肅省蘭州市以北180公里,騰格里沙漠南緣,黃河大拐彎處,從黃河沿岸出發,分兩線向西北延伸260公里。景電國家水利風景區依托景泰川電力提灌工程(以下簡稱景電工程)而建,以工程泵站為基點,以工程管道、渠道為紐帶,串聯輻射景電灌區,覆蓋面積620平方千米,規劃面積76平方千米,其中水域面積42平方千米,核心區位于景泰縣五佛鄉景電工程一至三泵站之間,是多功能綜合性灌區型水利風景區。當前,景電國家水利風景區以“弘揚‘景電精神’,展現戈壁綠洲風光特色”為總體定位,發揮獨特的資源優勢,突出水利風景區水資源、水景觀與水文化的特色,優化空間布局,積極打造獨具特色的“一心一營五區”空間布局結構;同時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切實解決關系灌區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現實問題,不斷增強灌區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同時,景區建設發展和管理工作仍面臨一系列客觀制約因素,景區發展內生動力相對不足、當地群眾對水利風景區缺乏基本認識、景區發展與地區文化尚未有效結合,等等,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景電國家水利風景區的高質量建設與發展。
2019年6月26日—28日,人民智庫水利風景區建設與管理社會調查課題組深入景電國家水利風景區,針對景區建設成果和管理成效進行問卷調查和實地調研,搜集整理了景區的優秀案例和實踐做法。同時,結合當前時代主題以及景區發展面對的現實問題,圍繞如何守初心擔使命推進水利風景區建設行穩致遠、如何做好新時代水利風景區建設與管理的宣傳工作、怎樣解決制約景電國家水利風景區加快發展的體制機制等問題,與景電國家水利風景區建設領導小組的主要負責領導和干部進行座談,并重點了解了公眾和當地水利工作者對景區工作的基本認識和期待。
景電國家水利風景區的基礎與現狀
強大的水利工程體系和“景電精神”為水利風景區的建設和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和支撐
景電國家水利風景區依托景電工程而建。景電工程是跨省區、高揚程、多梯級、大流量的大Ⅱ型提灌工程。設計流量28.6立方米/秒,加大流量33立方米/秒,工程設泵站43座,裝機容量27萬千瓦,最高揚程713米,干、支、斗渠2422公里,渠系建筑物9126座,灌溉面積100萬畝。景電工程以其高揚程、大流量、多梯級被譽為“中華之最”,其強大的水利體系為景電國家水利風景區建設和涉水項目開發提供了強有力的水資源保障,使之成為了一個面向大眾市場的水文化密集旅游區。景電工程從規劃、設計、建設、直至完工,始終貫穿著“依靠科技、敢為人先、艱苦創業、造福于民”的景電精神,其不僅造就了景電人獨特的品格和氣質,也成為了當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設幸福美好新時代的動力和源泉,并在實踐中不斷繼承、創新、豐富與發展,為水利風景區的建設和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和支撐。
富集的旅游資源和悠久的文化積淀為水利風景區綜合效益的發揮奠定了堅實的資源基礎
景電國家水利風景區所在的景泰縣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其深厚的文化積淀為景區的持續發展注入了強大的生命力和吸引力。景電灌區橫跨甘、蒙兩省區三市(盟)四縣(旗),北倚騰格里沙漠,東臨黃河,南靠長嶺山,串聯起周邊豐富的歷史、人文、自然景觀,如五佛沿寺、黃河石林地質奇觀、永泰龜城、壽鹿山生態風景區和白墩子生態濕地等,形成主題多樣的旅游線路。灌區內旅游資源數量多、類型全、品質高。長城、大漠、黃河、戈壁、石林、石窟、古堡、森林、草原、濕地、鹽池、巖畫等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相互交錯、色彩斑斕、體量巨大,尤其是“中華自然奇觀”黃河石林、明代邊防軍事要塞永泰龜城、“中華之最”景泰川電力提灌工程等旅游資源享譽中外。富集的旅游資源和悠久的文化積淀為景區發揮水利工程綜合效益,以及向公眾提供更多優質水利生態產品奠定了堅實的資源基礎。
景電工程的基礎建設和區位優勢形成了豐富的旅游資源,提升了水利風景區周邊的經濟、社會、生態效益
當前,以景泰縣城為中心,南通白銀、蘭州,北抵銀川,西上武威至河西走廊的交通網絡正在逐步形成,使得景電國家水利風景區的區位優勢十分突出。由于其內外交通便利以及資源豐富、類型多樣、觀賞性強,與五佛沿寺等景觀形成旅游集群,最大程度地滿足了游客多方位、多層次的旅游資源需求。除此之外,景電國家水利風景區所依托的景電工程經過五十年的建設與運行,產生了巨大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在經濟效益方面,景電一、二期灌區建成后,從根本上改變了灌區的農業生產條件。截至2016年底,產生的直接經濟效益是工程建設總投資的20.79倍。在社會效益方面,景電灌區妥善安置了甘、蒙兩省區移民40萬人。另外,二期工程的建設,更是有效地促進了灌區高效農業的持續發展。進入新時代,面對新形勢和新任務,景電工程以精準扶貧為主戰場,以全面落實精細化管理為抓手,以提高灌區農業用水效率、引導灌區種植結構調整為基礎,全力推進工程更新改造,打好脫貧攻堅戰。在生態效益方面,景電百萬畝灌區與十余萬畝三北防護林帶連成一片,有效地阻止了騰格里沙漠的南侵。此外,景電工程已累計向民勤調水10.89億立方米,對石羊河流域的綜合治理發揮了重要作用。
堅持規劃引領,強化宣傳推廣,依托水利風景區的巨大開發價值,積極籌劃并落實發展規劃
甘肅省景泰川電力提灌管理局(以下簡稱景電管理局)高度重視景電國家水利風景區的建設與發展,從制定發展規劃入手,深入分析景區實際,不斷研究景區定位,以確定布局理念和近、中、遠期發展目標。同時,景區先后組織開展了西部藝術家營地、景泰非物質文化遺產及荒漠彩虹管道燈光秀展示等系列活動,取得了良好的旅游宣傳推介效果。
此外,按照“整體規劃、分期實施”的原則,吸引各方投資,全力推進景區基礎設施建設。首先,成立了景電水利風景區建設與管理領導小組并下設辦公室,積極開展景區建設工作,共同推進景區建設與發展。其次,從各方面加大對水利風景區新型水旅游產業的扶持力度:一是把景區的建設與發展納入景電發展的長遠規劃和年度計劃,盡力爭取財政資金和自然生態環境保護投入;二是加強對景區的規劃設計與經營管理,使之逐步規范化和標準化;三是成立景區投資開發公司,主要承擔水利風景區的建設與管理任務;最后,充分利用景電工程現有資源和區位優勢,借助“中華之最”品牌效應,積極實行“多方投資、聯合開發”的發展模式。由于受目前較為單一的投融資模式影響,再加上水利風景區的發展需要巨大資金投入,目前景電國家水利風景區的建設還主要集中在基礎設施方面。
從景電工程的接續發展看中國共產黨為民執政的初心與使命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開宗明義地指出,“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這個初心和使命是激勵中國共產黨人不斷前進的根本動力”。作為甘肅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景電工程,自建成以來,已接待國內外參觀者近10萬人次。在全黨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之際,應深刻認識和認真梳理景電人的初心、水利人的初心、共產黨人的初心,見微知著、憶苦思甜,繼承和發揚優良的創業精神,把守初心、擔使命的要求落實到各項具體工作中去,力求在新時代作出新作為。
景電人的初心與使命:傳承和弘揚“景電精神”,通過建設具有新特點新經驗的工程讓新思想在灌區落地生花
景泰縣是一個“靠著黃河沒水吃”的地方,“風沙不斷頭,十種九不收”,昔日人民過著“背糧去銀川,糠菜半年糧”的生活。修建景電工程的初衷,就是為了解決甘肅中西部人民祖祖輩輩想水、盼水的需求。景泰川電力提灌工程解決了灌區群眾的生產生活用水問題,使昔日荒涼的戈壁荒原變成了綠樹成蔭、糧豐林茂、瓜果飄香的米糧川。景電工程建設時期,五湖四海的建設者們一起來到戈壁荒灘,頂著戈壁風沙,面對缺糧缺水的困境,靠著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和讓人民有水吃的初心,克服了一個又一個的技術難題,完成了“中華之最”景泰川電力提灌工程,并形成了“依靠科技、敢為人先、艱苦創業、造福于民”的“景電精神”。景電工程的建設是踐行黨的群眾路線的時代典范,集中體現了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體現了“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路線,以及積極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和充分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
實現綠色發展是景電灌區永恒的主題,改善生態環境是景電人不悔的追求。景電推進水利風景區建設,就是要把黨的創新理論轉化為強大的物質力量,讓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景區灌區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景電二期延伸向民勤調水工程中,暗渠工程建設的穿越區域為典型的沙漠氣候,晝夜溫差大,蒸發量極大,風大沙多,供水、供電困難,且沙漠地質條件復雜,風積沙開挖難度很大。但景電人堅守“景電精神”,克服重重困難,在茫茫戈壁和沙漠間搭建了一條數百公里的輸水“生命線”,惠及甘、蒙兩省區數十萬移民。如今的沙漠暗渠已經成為一條沙漠觀光公路,是景電國家水利風景區旅游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除此之外,每逢節假日期間,景泰縣各個機關單位的同志們還自發組織植樹活動,積極發揮黨員干部的帶頭示范作用。景電人不忘初心,堅持以水利風景區管理和建設為抓手,以水為魂,做活水文章,做好水文化,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和更為豐富的精神文化食糧,為有序引導更多公眾參與景區的建設和管理創造積極有利的條件,并通過建設具有新特點新經驗的工程讓新思想在灌區落地生花。
水利人的初心與使命:民生水利惠民生、水利民生潤民心
水是生命之源,水利與民生息息相關。水利是現代農業建設不可或缺的首要條件,是經濟社會發展不可替代的基礎支持,同時也是生態環境改善不可割舍的保障系統,具有保障生命安全、促進經濟發展、改善人民生活、保護生態環境等多種功能和多重效益。民生水利具有階段性,在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同階段,其涵蓋的內容不同,人民群眾對民生水利的要求不同,因此解決民生水利問題的重點和標準也不相同。除此之外,民生水利具有公共性和差異性,涉及人民群眾的基本需求,具有廣泛的受益面,不同群體對民生水利的期盼各不相同,解決這些民生水利問題的難易程度和方法措施也不盡一致。
繼景電一期工程之后,景電二期工程以及二期延伸工程使100多萬畝亙古荒原、干旱之地,澆上了黃河水,變成了旱年保收、糧豐林茂的新興灌區,受益群眾稱之為“翻身工程”和“致富工程”。景電工程不僅帶動當地社會經濟突飛猛進、日新月異,其灌區綠洲還與三北防護林帶連成一片構成了騰格里沙漠南緣的綠色屏障。景電水利人的初心與使命,就是發展民生水利,即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把群眾呼聲作為第一信號、群眾利益作為首要目標,并把群眾需求放在優先領域、群眾滿意作為根本標準,擴大群眾參與,維護公平正義,保障群眾權益。在覆蓋面積620平方公里的景電灌區內,分布著幾十座工程泵站以及2000多公里的干、支、斗渠和各類渠系建筑物,整個灌區工程需要工作人員不斷地進行修整,一進入到冬季,附近當地的居民會自覺保護起所有的建筑和設施。受訪的主要負責干部表示:“這些居民很多都是從外地移民過來的,他們義務地幫我們看著這些‘家當’,是發自內心覺得這是為他們服務的設施,是真正為他們好的。”
共產黨人的初心與使命: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取向上有新作為
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人民謀幸福。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之日起,就懷著一顆為人民求解放、謀幸福的初心,團結帶領人民進行偉大斗爭、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帶領人民進行了頑強不屈的艱苦奮斗、創造了歷史偉業,贏得了億萬民心,凝聚了無堅不摧的磅礴力量。景電一期工程建設能夠在艱難的環境中又快又好的完成,充分體現黨一心為民的情懷。當時來自四面八方的同志通過團結奮戰、艱苦奮斗,徹底改變了景泰縣過去要討飯、外出背糧的貧困局面,換來了景泰人民的幸福生活。我們黨來自于人民,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興,必須始終與人民心心相印、與人民同甘共苦、與人民團結奮斗,必須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須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著力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不斷增強人民群眾對黨的信任和信心,筑牢黨長期執政的群眾根基。
接受采訪的負責干部表示:“景泰川這地方,以前用一個民諺‘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山是和尚頭,十年九不收’來形容,所以景電一期工程就被老百姓稱為‘救命工程’。”“景電二期工程建成后,我們繼續依托灌區工程,給灌區內提供供水服務,通過給民勤補水來恢復石羊河流域的生態環境。”在五十年的發展過程中,景電工程從一開始被老百姓稱為“救命工程”,到之后的“翻身工程”“民心工程”和“生態工程”,不同時期人們對景電工程的稱謂充分體現了群眾對景電工程的認可與擁護,體現了共產黨人為人民謀幸福的初心和使命,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緊隨時代變化不斷地有新氣象和新作為。
景電國家水利風景區進一步發展面臨的形勢和挑戰
水利風景區是繼承、延續和發展地域文化、經濟、生態的重要載體。新時代下,加強水利風景區建設管理,對于促進現代水利的可持續發展,推進民生水利,以及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景電管理局堅持“以旅興水、以水助旅”的戰略方針,充分利用工程現有資源和區位優勢,以建設現代化灌區為重要抓手,統籌安排景區基礎設施建設,在開發與建設中走出了一條獨具景電特色的發展新路。但是,在向高質量發展不斷邁進的過程中,景電國家水利風景區在創新現代發展理念、加大資金投入以及加強人才隊伍建設等方面仍存在諸多瓶頸和短板。
面對新時代對水利風景區建設的新要求,仍需深入繼承和弘揚“景電精神”,使“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與中心工作有機融合、相互促進,不斷增強景區建設的內生動力
新時代下,景電國家水利風景區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在“八個著力”重要指示精神指引下,從脫貧攻堅到機制改革,從科技創新到農業現代化,從生態建設到改善民生,都在進行著高起點、高目標的改革與探索。但景電國家水利風景區在建設發展和管理工作中受到諸多客觀因素的制約,例如,景區內基礎設施薄弱,建設核心區(五佛寺主題公園)土地征用工作嚴重受阻,景區建設資金籌集困難,以及與當地政府的合作機制仍待創新等。除了客觀的制約因素之外,景電國家水利風景區的建設發展還存在內生動力不足的問題。在調研過程中,課題組發現,當地公眾甚至包括一些干部在內,對景電工程的認知度要遠遠大于對水利風景區的認知度。他們對于水利風景區已有的建設和理念不太理解,對于水利風景區在水利事業發展中地位和作用的認識還比較落后,具體包括:對水利風景區發展面臨的總體形勢判斷不足,對水利風景區社會需求快速增長的形勢缺乏深刻認知,以及對于水利風景區資源的珍貴價值和重要意義缺乏充分理解等。
以上問題或現狀在水利風景區建設工作中的具體表現是部分干部解決問題的內在動力和進取精神不足,缺乏圍繞景區干事創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因此,解決制約景電國家水利風景區快速發展的體制機制問題,根本出路在于改革創新。未來應進一步弘揚和傳承“景電精神”,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進一步切實增強改革的積極性,進一步統一思想,強化責任,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加強溝通協調,靠前作為,動員社會力量,主動破解水利風景區改革創新發展中存在的難題,不斷推動景區高質量發展。
以高起點、高標準的現代化灌區規劃引領實踐發展,抓住機遇,以“旅游+”迎接全域旅游新時代
通過訪談和現場發放問卷,課題組發現,雖然景區正在積極籌劃向水利部上報景電國家水利風景區相關的發展規劃,但目前還需要進一步強化景區的規劃管理意識。在問及“為進一步發揮水利風景區的特色,您認為當地水利風景區建設和管理需要優先完善以下哪些方面”時,水利工作者和公眾均普遍表示要“加強景區規劃管理”。未來景電國家水利風景區在發展規劃中不僅要有效地結合當地實際,有效結合風景區類型、景觀空間結構、地理條件、當地歷史文化以及特色產業等來合理挖掘景區特色,還要盡快地有效整合資源,使規劃盡快落地和有效落實。
在調研中,景區的主要負責干部表示景區發展在“繼續創造長期的社會效益、拓展灌區工程核心能力、與當地政府的合作”等方面存在問題,并表達了急切的心情,“我們以最大的誠意歡迎合作方的到來,我們把基礎弄好,你來投錢、經營,收益全部給你們,我們只要理論上的一些股份。從經營期的角度來說,前五年或者前十年,效益還不明顯,可以十年或者二十年以后再與我們分享紅利”。景電國家水利風景區所在的甘肅省,生態產業的開局起步已經呈現出了綠色發展的良好態勢,尤其是文化旅游產業增勢強勁:全面打響的“交響絲路•如意甘肅”品牌,接待國內外游客已突破3億人次,旅游綜合收入突破2000億元,增長率分別在26%和30%以上。面對全省的旅游發展態勢和各地政府的重視,受訪干部也一直在不斷地強調,“建設水利風景區的真正受益者是我們的老百姓。我們的目的就是讓老百姓富起來。由于旅游區邊際很大,旅游區域一旦建起來,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來進行體驗、觀光和住宿”。
調研組在參觀依托景泰川電力提灌工程而發展起來的農業產業區時,發現從周圍山區被安置到灌區的受訪群眾,一提到灌區工程就激動不已;一起到現場的干部則對最新的節水設施和設備很感興趣,并表示,“景電一直以科技引領為特點,很多技術和專利在當時都是全國領先的,但現在看來,和這些引進的技術相比,還存在很大的差距”。面對新時代對水利風景區發展提出的新要求,經濟社會發展對水利風景區發展提出的新需求,以及人民群眾對水利風景區發展提出的新期盼,景區應“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宗旨,綜合利用水利設施、水域及其岸線,通過綠化、美化,建設和完善水利科普以及文化服務設施,為人民群眾提供優質的生態產品”。此外,景區在貫徹新發展理念,處理好水利基本職能和社會服務關系,以及在完善全域旅游規劃體系的同時以高起點、高標準的現代化灌區規劃引領實踐發展。
在提煉特色文化、增強地方文化自信、打造水利文化產品上仍需進一步加強,形成以水文化為依托的區域自我特色發展模式
在被問到“您期望中的水利風景區應該具備哪些特色”時,公眾和專業工作人員首先高度認可的是“充分體現當地特色的文化特點”,其次,66.67%的受訪者認為,要“突出山水和水利的特色”。景電工程強大的水利體系和在實踐中不斷繼承、創新、豐富與發展的“景電精神”為水利風景區的建設和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和支撐。富集的旅游資源和悠久的文化積淀為景區發揮水利工程的綜合效益以及向公眾提供更多優質水利生態產品奠定了堅實的資源基礎。充分挖掘景區的文化底蘊,將“景電精神”傳承、融合和光大,打造具有自我特色的水文化及其產品,能為景電國家水利風景區的持續發展注入強大的生命力和吸引力。
作為旅游產業重要組成部分的水利風景區,不僅是促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領域,也是水文化建設的重要載體和水文化交流的重要紐帶。當前在景電國家水利風景區的規劃和開發中,對水文化內涵的思考與探索還不夠全面,對水文化的傳承與弘揚、對文化軟實力帶來的無限潛在效益還不夠重視。未來應盡快突破“畫地為景區”的思維桎梏,突破景區景點的資源觀念和門票經濟的發展理念,以文化為靈魂,以旅游為載體,通過跨界合作,創新旅游產品,把各類有價值和吸引力的資源,努力整合轉化為景區吸引物,以文化為紐帶,形成景區自我特色,營造差異化的旅游體驗場景,推動景區高質量發展。
景區宣傳推介渠道少,品牌意識不強,缺乏建設和管理等復合型人才
水利風景區建設是以水域(水體)或水利工程為依托,在挖掘水利風景的獨特資源時,從審美、趣味等角度出發,打造山水觀光或生態休閑旅游產品。景電國家水利風景區充分發揮獨特的資源優勢,優化空間布局,著力打造獨具特色的“一心一營五區”空間布局結構,已建成工程游覽區、景電工程紀念園、灌區萬畝棗園、梨園、櫻桃園生態觀光體驗區、荒漠彩虹工程、柏林山莊休閑度假村等景觀,社會美譽度日益提升。然而就目前而言,景電國家水利風景區宣傳力度不夠,景區建設與地方人文歷史傳承、水文化展示、水科普均未宣傳到位,且宣傳方式單一,尚未樹立品牌形象、品牌營銷意識;與區域內其他旅游景區以及旅行社等建立互動網絡平臺的潛力有待深挖。宣傳不到位,不僅導致當地公眾對水利風景區的了解不夠,也使公眾對景電國家水利風景區和景電工程的認知不足,景區的社會影響力亟待進一步提升。
同時,水利風景區建設發展與管理工作涉及到經濟社會發展、水利、園林、環境、生態和旅游等諸多領域,亟需引入具備水利建設、生態保護、旅游開發、經營管理、社會服務等“多專業、跨領域”的復合型人才。從景區日常管理和發展的角度來看,現有管理人才多是從事水利管理的工作人員,缺乏對景區建設有著豐富經營管理經驗的專業化、職業化人才,培訓及引進人才的計劃也沒有得到具體落實,人才缺乏已成為制約景電國家水利風景區快速發展的短板。
更好建設景電國家水利風景區的對策與建議
景電國家水利風景區的典型性和代表性體現在以下三方面:第一,景區是自然河湖(黃河)與水利設施(提灌技術)疊加的典型形態,充分體現了水利資源的富民作用,反映了生態水利的發展方向;第二,景區是紅色文化與綠色文化相互交錯的示范性景區,“景電精神”提升景區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綠色生態休閑對紅色旅游形成了補充;第三,景區是精準脫貧與水利扶貧的典型試驗區,成功響應民生水利的戰略思想,通過水利事業對當地居民進行精準扶貧。
為更好地建設景電國家水利風景區,各級黨組織和干部首先都應進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認識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的重大意義;強化改革創新意識,積極推進改革措施的落細落實;強化節水優先意識,積極推進水資源的優化配置;抓好項目建設的各個環節,積極推進工程設施的更新改造;加快推進信息化建設,推進管理水平明顯提升;強化水利扶貧意識,積極推進灌區群眾精準脫貧;強化生態水利意識,在保護的前提下發展民生水利,傳播水生態文明,推進水利風景區的建設和管理各項工作,把景區打造成現代生態文明與美麗鄉村建設相結合的示范區。
以“景電精神”為水利風景區鑄魂,講好景電故事
景電工程的建設不僅是一項偉大利民工程,更是幾代人的奮斗史,凝聚著水利工程造福人民的初心和景電人艱苦奮斗的初心。要將“景電精神”融入到景電國家水利風景區建設中,既能夠感染、鼓舞當代建設者繼承先輩精神接續奮斗,又能夠將“景電精神”作為精神文化產品而進行開發。景電工程地處西北,從大的區位優勢和自然景觀上看不具備明顯的特色,在招商引資和景區開發方面存在一定的客觀難題。然而景電工程建設初期,其自然環境、社會環境更加困難,景電先輩仍造就出了“中華之最”,在新的時期“景電精神”仍應在推進景區高質量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
“景電精神”作為景電國家水利風景區,與其他水利風景區相比,更具標志性、獨特性以及不可替代性的思想文化內涵,可將其作為水利風景區建設中的寶貴歷史文化資源予以開發和利用。當前將文化和旅游產業相融合已是時代發展的大勢所趨,景區發展越來越重視文化內涵的提煉和文化創意產品的開發,景電應當牢牢把握住“景電精神”的文化價值,將其轉化成文化產品,以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效統一。“景電精神”可從抽象轉化為具象,例如將景電工程的建設史轉化為動人的景電故事,轉化為可以看得見、摸得著、感受得到的產品,最終實現工業、生態、文化的深度融合發展。
充分利用景區設施,增加水生態產品附加值
景電國家水利風景區覆蓋地域遼闊,具有工程泵站、工程管道、干渠、沿渠路等基礎設施,周邊生態景觀多樣,有沙漠、草原、水庫、湖泊等自然景觀,具有良好的工業旅游開發條件。因此,可以充分利用現有水利工程設施,實現基礎建設的雙重利用,降低開發成本,如在沿渠路邊林帶景觀上修建自行車賽道、在泵站蓄水池上增設游樂設施等;還可以對工程廢棄物進行二次利用,如已經建成的由管道改建的公共衛生間,管道網絡繪畫、涂鴉,管道畫廊。在此基礎上,重點要提升這些水生態產品的附加值,管好用好這些設施,讓其產生更大的經濟效益。
對此,一方面可以通過舉辦賽事活動增加景區影響力,可以效仿張北草原憑借音樂節積攢影響力而成功打造草原天路景觀的舉措,或積極籌劃越野賽、騎行賽、徒步節等活動;另一方面可以增加景區水生態產品的體驗感、參與度,但不局限于創造景觀和游樂產品讓游客體驗,還可以將游客參與本身也打造成產品,如游客可認領一段管道網絡并對其進行創意涂鴉、參與沙漠綠化種植或者認養自己的沙漠植物等。
合理規劃輻射圈,鼓勵更多公眾有序參與,實現旅游帶動縣域經濟發展
景電國家水利風景區橫跨甘、蒙兩省區,白銀、武威、內蒙阿拉善盟三市(盟),景泰、古浪、民勤、左旗四縣(旗),在灌區群眾中享有極高的認可度,不僅解決了灌區群眾生產生活用水問題,更通過多年的生態治理營造出了紅崖山水庫、青土湖這樣的生態景觀以滿足灌區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基于良好的群眾基礎,景區的目標游客可以考慮由近及遠的策略,優先滿足當地周邊游、郊區游、自駕游需要,以當地群眾訴求為核心,提高當地群眾的知曉率、參與度和認可度,在此基礎上,隨著高速公路等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再向外部城市輻射延伸。
景電國家水利風景區以水利工程為核心,輻射周邊農地,具有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良好基礎。在向旅游業延伸的過程中,一要注意對灌區群眾進行廣泛宣傳,使其認識到發展旅游業對當地經濟社會的重要作用,鼓勵全民參與景電國家水利風景區建設,允許當地居民以適當的方式參與到景區及周邊開發當中,比如農家樂、采摘、民宿等;二要形成大景區概念,避免門票經濟和單一景點消費誤區,打造以景電國家水利風景區及周邊景觀為核心的全域旅游示范區,讓灌區群眾共享景電國家水利風景區建設發展的成果,使居民既是消費者又是建設者,實現共建共治共享,帶動縣域經濟創新發展。
做好品牌打造與宣傳推廣,創新投融資渠道
在旅游業大發展大繁榮的時代,同質化競爭激烈,想要打造明星產品離不開精準的定位和品牌營銷,因此景電國家水利風景區的建設也應當重點挖掘自身優勢特點,形成自己的品牌。如景區的核心文化價值——景電精神,可以通過多渠道、多層次的系統性營銷,形成自己的文化標志,即形成景電國家水利風景區不同于其他水利風景區的獨特之處。對于“景電精神”的闡釋,不能僅停留在設計一個logo、建造一個塑像上,而是要以更加豐富的形式,全方位宣傳推廣。同時也要意識到,品牌是一份巨大的無形資產,能夠在景區的長遠發展中起到裂變效果。
當前缺少投資是制約景電國家水利風景區發展的最大現實問題,但是如果可以形成強大的品牌影響力,讓投資者看到投資的價值,就能吸引更多資本青睞。此外,針對景區目前發展不成熟、招商難等問題,應跳出當前戰略投資的方式,積極采用一些創新性的投融資方式,如眾籌、承包等,既能號召全民參與,提升知名度,又能獲得發展資金,助力景區發展。
責編:賀勝蘭 / 司文君(見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