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論壇網福州9月3日訊 “在廈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這是習總書記給予的高度評價。”3日上午,福建省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廈門專場在福州舉行,廈門市委副書記、市長莊稼漢圍繞“堅持高質量發展建設高素質高顏值現代化國際化城市”,介紹了70年來廈門在經濟發展、生態文明建設、改革開放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并與廈門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黃強一道回答記者提問。
新聞發布會現場 攝影 劉時安
莊稼漢指出,廈門是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的第一站。在廈工作期間,習近平總書記牽頭制定了《1985-2000年廈門經濟社會發展戰略》,開啟了一系列改革開放、經濟建設、環境保護、文化遺產保護等生動實踐,親自為特區事業發展擘畫了藍圖,確立了前瞻科學的發展理念,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廈門市委副書記、市長莊稼漢作主旨發布 攝影 劉時安
回首過去,廈門克服各種艱難險阻,經受各種嚴峻考驗,從一個曾經基礎薄弱、封閉落后的海防前線城市,蛻變成習近平總書記盛贊的“高素質的創新創業之城”、“高顏值的生態花園之城”,莊稼漢表示,其概括起來有六個特點:
一是經濟發展高素質。廈門地域狹小,面積只有1700平方公里,經濟總量去年是4700多億,但發展速度質量效益居全國前列。特區建設以來,生產總值、財政總收入年均增長15.7%和19.4%,2018年財政收入占GDP的比重達1/4,財政收入占全省達1/4,本外幣存貸款余額均占全省1/4,單位面積地方級財政收入居15個副省級城市第2位。人均生產總值1.78萬美元,人均財政收入3.12萬元,這些指標均保持全國領先。先后獲批國家級創新型試點城市,榮獲世界銀行評選的投資環境中國大陸金牌城市、跨國公司最佳投資城市。實施“中國制造2025”、促進工業穩增長和轉型升級連續兩年獲國務院表揚。
二是城市建設高顏值。作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廈門始終牢記習總書記殷切囑托,努力成為生態省建設排頭兵。生態文明指數居全國第一,被評為國際花園城市、聯合國人居獎、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廈門一直是我國最熱門的旅游目的城市之一。
同時,廈門堅定實施習近平同志提出的跨島發展戰略,大力推進島外新城建設,目前島外固定資產投資占全市75%,島外工業增加值占全市71.2%,城市建成區面積達到388.58平方公里,比改革開放初期擴大了10倍以上。建成區綠化率43.8%,森林覆蓋率40%,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100%,萬元生產總值綜合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和主要污染物排放優于全國水平,空氣質量優良率在全國169個城市中排名第二。廈門也是全國最早實施垃圾分類處置的城市,垃圾分類工作在全國考評中已經連續多個季度名列全省第一,今年前2個季度與上海并列全國第一。
三是產業結構高端化。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形成了光電、軟件、生物與新醫藥、電力電器、鎢材料、視聽通訊等6個國家級特色產業基地,火炬高新區光電顯示產業集群成為全國唯一的光電顯示產業集群試點。平板顯示、計算機與通訊設備、金融服務、軟件信息等8條產業鏈群規模超過千億。半導體和集成電路、新材料、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近幾年均保持兩位數增長。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1626家,占全省總量的42.8%,工業規上高新技術企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71.2%。
四是對外開放高層次。廈門已和世界上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經貿關系,經濟外向度高達125%,居全國前列。2018年外貿進出口總額占全省將近一半,外貿綜合競爭力位居全國第5位,廈門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鎢制品生產出口基地、中國主要電腦出口基地、液晶面板出口基地、中國最大的一站式航空維修基地。累計實際利用外資378億美元,引進外資項目1.4萬多個,世界500強跨國公司有119家在廈門投資興業。累計實際利用臺資突破110億美元,占全省35%左右。廈金航線旅客吞吐量占兩岸“小三通”的90%。廈門作為一帶一路戰略支點城市、對臺戰略支點城市,作為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自由貿易試驗區、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橋梁”、“窗口”作用日益凸顯。
五是基礎設施高水平。海運、空運、陸運通達五洲。成為中國四大國際航運中心之一,集裝箱吞吐量居世界第14位,擁有143條海運航線,通往全球168個城市。空港運營城市航線171條、國際航線35條,躋身全球機場百強。新的翔安國際機場正在加快建設,規劃吞吐量7800萬人次,將大幅提升航空樞紐港輻射帶動力。陸運方面,建成廈門大橋、海滄大橋、集美大橋、杏林大橋和翔安隧道等跨島通道,建成福廈、龍廈、廈深高速鐵路,連接國內高速公路網和鐵路網。
六是人民生活高質量。全市財政一般預算70%以上投入民生和社會事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44萬元,年均增長13.8%;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4萬元,年均增長13%。在全國率先建立全民醫保、最低生活保障、保障性住房等制度。
教育方面,在土地資源十分緊缺的情況下,每年均將學位建設列入政府為民辦實事項目,2018年新增學位2.75萬個,為歷年之最,基礎教育滿意度位列全國38個重要城市第二。廈門參加高考人數占全省8%左右,但進入全省理科前100名、文科前50名人數占全省35%,2018年上清華、北大學生數占全省總數近4成。
醫療方面,加快創新實施“市校合作、高位嫁接”戰略,與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共建復旦中山廈門醫院,將市兒童醫院委托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管理,推動市中醫院納入北京中醫藥大學直屬附屬醫院管理體系,與四川大學共建四川大學華西廈門醫院、四川大學華西醫學廈門研究院,對建設區域醫療中心、惠及周邊群眾具有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2018年新增醫療床位4000張,為歷年最多。
保障性住房方面,把實現中低收入家庭“住有所居”作為長期民生工程,2018年開建保障性住房2.8萬套、在建6.25萬套、推出1.97萬套,是受理量最多、推出數量最多、保障范圍最廣的一年。
社會治理方面,獲評全國和諧社區建設示范城市,連續三屆獲評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優秀城市,榮獲全國文明城市“五連冠”、全國雙擁模范城“九連冠”等榮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