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城鎮化進程中,新生代農民工具有強烈的融入城市訴求。隨著信息化進程的加快,新媒體的發展對新生代農民工身份認同產生了重要影響,但在媒體形象、媒體表達、媒體消費等方面,新生代農民工存在認同抗拒、主體缺席、選擇有限等問題。媒體可以從加強正面宣傳、媒介素養培育、信息平臺建設、網絡傳媒賦能等方面著力,幫助新生代農民工融入城市社會。
【關鍵詞】新生代農民工 媒體 城市融入 【中圖分類號】F301.1 【文獻標識碼】A
媒體與新生代農民工
根據2018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新生代農民工的比重超過全國農民工總量的一半,已成為向城市轉移和融入的主力。長期存在的城鄉二元結構,致使農民工的市民化進程受阻,大多數農民工處于“半市民化”的遷徙狀態。無論是工作中的勞動條件、經濟權益,還是生活中的文化消費,新生代農民工具有更堅定的個性訴求。在新媒體時代,農民工作為媒體傳播的受眾,其角色在逐漸發生變化,媒體與新生代農民工之間在形象建構、主體參與和媒體消費方面存在一些問題。
新生代農民工在媒體視野中的形象認同上受到“污名化”的影響。在大眾傳媒視角中,農民工往往代表著對秩序的干擾、認知的落后,甚至被固化為需要被拯救、被治理的對象,可以說存在一定的“污名化”傾向。新生代農民工作為具有強烈融入城市欲望的弱勢群體,更注重媒體中的自我形象。客觀上看,“污名化”是新生代農民工城市融入的外在阻力,但由此也讓他們有了更迫切的“正名”訴求,這在一定程度上成為鼓勵他們盡快擺脫農村、融入城市社會的內在動力之一。
新生代農民工在媒體表達上還存在“主體缺席”現象。作為龐大的勞動力群體,新生代農民工一直受到媒體的廣泛關注,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有關農民工議題的報道呈現出鮮明的“行政和組織傾向”,存在“主體性表達缺失”的普遍現象。尤其是新媒體蓬勃發展的態勢下,新生代農民工是很多新媒體的主流用戶群,但在觀看與被觀看之間,他們往往是以尷尬的、被觀察的對象在場,在一些媒體的創作主體領域屢屢缺席。
新生代農民工在媒體消費的選擇上受到一定限制。大部分新生代農民工已經非常熟悉和適應網絡通訊,能夠自如地上網,工作之余的大部分休閑時間被“屏幕時間”占據。在內容供應方面,由于娛樂性、消費性的媒體產品明顯多于知識性、技能性的媒體產品,導致新生代農民工在媒體消費上看起來是按照主觀意愿進行選擇的,而實際上這些選擇都是被動的、有限的,加劇了對新媒體的依賴,沉溺于網絡虛擬世界,不利于他們在現實中融入城市社會。
媒體助力新生代農民工城市融入的重要意義
新型城鎮化推進過程中,媒體要在引導勞動力轉移、幫助勞動者提升素質、激勵勞動者奮斗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從媒介分層、媒介素養、媒介賦權等傳播學理論視角來看,媒體對于加快新生代農民工城市融入步伐,推進城鎮化、市民化進程具有重要意義。
均衡媒介分層,有助于農民工分享資源。市場經濟運行的邏輯下,媒體的服務對象不斷分層,導致“馬太效應”出現,甚至對弱勢群體的關注出現盲區。農民工屬于社會的弱勢群體,能夠掌握或享有的媒體資源明顯偏低。正是在媒介分層效應的影響下,新生代農民工在媒體表達和媒體消費方面出現缺席與被動現象,不利于他們融入城市社會。為了改變這一現狀,一方面,政府可通過補貼、優惠、資助等方式增加弱勢群體的媒體資源供給,彌補市場機能的不足;另一方面,媒體要創新傳播方式,利用好新生代農民工群體規模大、消費潛力大的特點,降低媒體供給的平均成本,逐步實現媒介資源分層的均衡化。
提高媒介素養,有助于農民工參與表達。媒介素養一般是指對媒介的科學認知能力、對媒介傳播信息的接受能力以及使用媒介工具參與創造生產的能力。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使得每個人都能參與到媒體傳播的全過程中來,而不再是被動的接受者。媒介素養往往受個人的文化素養、生活環境、個人能力及意愿影響,新生代農民工對媒體信息的生產與批判能力不足,導致他們在媒體傳播場域中缺席,也導致他們在為群體實現“正名化”的過程中,缺乏持續的行動力量。因此,提升新生代農民工媒介素養,讓他們能夠更多地借助媒體參與表達,增進交流互動,從而更好地融入城市社會。
增加媒介賦權,有助于農民工實現維權。傳播者個體通過媒體表達訴求,能夠更好地找到群體共鳴和輿論支持,實現媒介賦權。新媒體的信息擴散傳播效應,能夠在網絡時代形成抱團響應的支持效果,媒介賦權的能量更加明顯。新生代農民工融入城市,不僅要在城市中獲得穩定的收入,還要享受與城市居民同等的市民權利。媒介賦權是新生代農民工爭取市民權利的重要途徑,借助網絡傳播的擴展效應來維護個人權益。
媒體助力新生代農民工城市融入的實施路徑
積極發揮媒體宣傳和引導功能,改變受眾對新生代農民工的刻板印象。作為文化產品的創造與傳播平臺,媒體在營造氛圍、塑造形象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新生代農民工中涌現出很多正面典型,他們踏實勞動、拼搏奉獻,用行動為自己正名。公共媒體要抓好正面宣傳,積極引導城市居民以平等、寬容的態度對待新生代農民工,肯定他們為城市建設發展所作的貢獻,鼓勵他們積極融入城市社會。
積極實現媒體的教育和傳播價值,幫助新生代農民工提升人力資本。農民工融入城市的關鍵,是在城市中找到穩定的工作。在勞動力市場中,只有依靠充足的人力資本,才能為城市生活打下基礎。新生代農民工需要加強學習,積累人力資本,但傳統的“師徒制”“傳幫帶”技藝傳授已經不能滿足市場需求。通過借助新媒體平臺,新生代農民工可以在“干中學”“玩中學”“看中學”,增強勞動精神和競爭意識,提升人力資本。
積極發揮媒體的平臺和中介作用,增加新生代農民工的就業機會。傳統農民工主要依賴鄉緣、地緣、親緣關系尋找工作機會,而一些熟練運用新媒體的新生代農民工,更加注重以興趣愛好、個性追求等方面的一致性重組“朋友圈”,他們的就業信息來源更加多樣化,就業選擇日益個性化、興趣化。媒體要根據新生代農民工社會交往方式的新特點,建立多樣、便捷、公開的勞動力市場信息平臺,讓網絡成為新生代農民工獲取就業信息的主渠道,破解城市融入與發展的求職瓶頸。
積極發揮媒體的監督和賦權效應,規范新生代農民工的媒體參與。近年來,在保障農民工權益方面,媒體一直積極發揮著輿論監督作用。一部分新生代農民工已經有意識地利用豐富的媒體資源,去爭取個體就業機會。新生代農民工利用媒體平臺發聲,積極參與討論,有效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積極調整媒體的生產和傳播方向,引導新生代農民工的媒體消費。加大對新生代農民工的消費引導,既要解決媒體供應方面的分層失衡,又要幫助他們提升接收信息、分析信息的媒介素養。政府可通過財政補貼、法制監管、社會扶植等手段,加大對媒體的管制和引導力度,增加新生代農民工的媒體供給。媒體在以新生代農民工為受眾開發市場產品時,要切實考慮到對他們的消費理念、審美品位、價值追求的引導與培育,從文化傳播、信息傳遞方面,幫助新生代農民工提高融入城市社會的信心和能力。
(作者為中國勞動關系學院經濟管理學院講師)
【注:本文系中國勞動關系學院中央高校基金資助項目“群團改革背景下工會促進收入增長路徑研究”(項目編號:18ZYJS021)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①宋萬林:《大眾傳媒助推新生代農民工融入城市模式研究》,《新聞知識》,2011年第12期。
②吳麟:《提升傳播主體性:論新生代農民工媒介話語權的建設》,《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學報》,2014年第3期。
③宋紅巖:《長三角地區農民工手機媒介賦能與話語意義研究》,《新聞世界》,2018年第11期。
④崔華超:《論媒介分層的合理性構建》,《新聞傳播》,2012年第9期。
責編/銀冰瑤 美編/楊玲玲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