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地流轉符合農業生產機械化和適度規?;男枨?,同時也會導致失地農民的數量增加。由于我國社會保障制度體系尚不完善,失地農民更是處于弱勢地位,農地流轉背景下社會資本參與失地農民社會保障有助于緩解這一現實問題。要通過積極的社會資本融入,形成失地農民的有效利益聯結。為此,需注重社會資本參與的規范性,從法律規制層面切實保障失地農民的基本權益。
【關鍵詞】失地農民 社會保障 社會資本 法律規制 【中圖分類號】D92 【文獻識別碼】A
農村土地流轉推進了農村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對于擴大再生產和先進技術的應用有重要意義。農地流轉為農業生產向規?;C械化方向轉變提供了可能,與此同時,也導致了大量失地農民的出現。傳統農村經濟發展體制下,農民對土地的依賴性較大,新時期的農地流轉和農村經濟的轉型升級,都預示著失地農民將作為一種新型群體而出現,需要政府、社會的廣泛關注。而從社會資本視角來看,需有效發揮好社會資本對失地農民的保障作用。
農地流轉背景下失地農民社會保障的困境
在土地權益保障方面,目前的征地補償標準過低,不能很好地保障失地農民的基本權益,且農民在與政府或村集體的博弈中處于劣勢地位,被動接受的過低征地補償費用實際上并不能有效解決其自身的生計問題。在土地流轉過程中,多元主體的加入,如集體經濟組織、社會資本等的加入,出現的過度征用等行為實際上加大了失地農民權益保障的難度。農民的經營權難以得到有效保障。由于農民自身的法律意識不強,很多時候很難通過法律途徑來保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在就業方面,對于失地農民而言,如何實現再就業是擺在他們面前的頭等大事。很多農民失去土地之后需要謀求新的生計,多數農民不得不開始到城鎮進行打工來維持生活。雖然一部分農民已經實現了完全城市化,但尚有絕大部分農民仍處于融入城市的艱難路程之中,當然這與失地農民自身的就業能力和外界對于其引導和支持等因素息息相關。從內源視角來看,失地農民的就業難問題主要是因為其自身的學歷水平低、年齡偏大的居多、缺乏眼光等;從外源的視角來看,失地農民就業困境源于就業信息的不對稱、缺乏對失地農民就業的專門培訓等。
在社會保障方面,失地農民對于社會保障的需求更為強烈,對于許多農民來說,土地是其最好的“社會保障”,但失去了土地,也就意味著失去了這一層保障。實際上,目前的城鄉社會保障之間確實存在較大差距,失地農民面臨養老無保證、醫療保障力度不夠、最低生活保障不足的現實窘境。失地前,農民可依靠農地獲得一定的收入;失地后,農民如果不能及時就業,將面臨較大的生計危機。
社會資本參與失地農民社會保障的必要性和現實狀況
豐富的社會資本有助于縮小失地農民個體收入差距。社會資本是指通過人際互動建立起來的社會關系網絡,可以成為失地農民的一種潛在社會資源。從類型上看,社會資本又可以分為同質性和異質性兩種。隨著農地流轉進程的不斷加快,受信息不對稱等因素的影響,失地農民獲得持久生計的動機更強,更容易形成非正式的“利益聯盟”。在失地農民聯盟中,具有較強社會資本的農民會更傾向于幫助較弱的失地農民。受異質性資源的影響,不同地區失地農民之間的利益聯結,能夠讓失地農民獲得更多資源信息,有助于縮小收入差距。對于失地農民就業而言,社會資本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失地農民就業信息的獲取,基于失地農民建立起來的抱團式的社會資本是其解決就業信息,提升就業能力的重要途徑。同質性的社會資本的穩定性較高,能夠為失地農民就業提供信息,幫助其把握就業機會。異質性的社會資本關系比較豐富,且能夠打破地緣的限制,為農民提供更為豐富的就業信息和更多的選擇,拓展失地農民就業信息來源渠道,強化其就業意向,提高失地農民的就業質量?;谏鲜龇治隹芍?,社會資本參與失地農民社會保障有助于緩解失地農民面臨的生計困境,尤其是在就業扶助方面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社會資本參與失地農民社會保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目前來看,失地農民的社會資本積累不足,主要面臨信任資本、規范資本和網絡資本缺失的問題。首先,在現階段的農地流轉過程中,失地農民的信任資本尚未充分建立。一方面,政府工作人員與失地農民之間沒有建立完全信任關系,尤其體現在土地流轉過程中,許多糾紛和問題難以得到有效解決。另一方面,失地農民在與政府、用人單位等的溝通和互動中往往處于被動地位。
其次,社會資本參與失地農民社會保障需要有相關的法律、法規、制度、程序等的規定,或基于文化、鄉村規約等的非正式制度形式,但目前制度和法律規制中缺少對失地農民社會保障問題的細致描述,很多法律規定和制度的可操作性不強,特別是當前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還存在很大差距,導致很多失地農民的訴求得不到有效滿足。具體而言,失地農民社會保障問題的立法不健全,缺乏統一的失地農民的社會保障法律;失地農民社會保障存在地域差異,失地農民之間的連接不緊密,社會資本的作用難以得到有效發揮;當前社會保障體制存在各自為政的局面,基于原有地緣、血緣優勢的互惠性規范弱化,失地農民在融入城市文明的過程中面臨更多阻礙。
最后,人們在社會交往過程中建立的社會關系網絡資本缺失,農地流轉后失地農民的角色發生了轉變,傳統的宗族關系在新的角色治理環境下處于弱勢地位,失地農民在城市中建構社會網絡關系的難度較大。從這個意義上來講,農地流轉背景下,失地農民逐漸失去了原有土地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互惠關系,舊有的社會資本失效,失地農民必須要在新的社會網絡關系中重構社會資本。
社會資本參與失地農民社會保障的法律規制及對策
完善農地流轉的相關法律規定,明確公共利益解釋權的歸屬級別,強化規范資本。國家應該加強頂層設計,對農村土地流轉的屬性變更問題應該在法律層面上予以更加明確,特別是要切實維護失地農民的合法利益。農地流轉涉及農民的生存權,具體的流轉事項和程序需要進一步細化和完善,政府相關部門應該轉變服務職能,對失地農民的具體情況加以詳細了解,為農民土地流轉提供信息、平臺、法律合同簽訂等方面的服務和指導。同時,建立完善針對失地農民的行政和司法救濟制度,除了司法訴訟等途徑外,行政救濟和司法救濟的形式有助于更為全面保障失地農民的社會保障權益。在法律層面,應賦予失地農民復議或申請仲裁的權利。
完善失地農民社會保障制度,并為其提供法律保障,增強信任資本。現階段應針對農地流轉和失地農民社會保障的現實需求,對原有的農民社會保障制度進行完善和調整,盡快出臺更為規范的失地農民社會保障管理體制。健全社會保障制度,一方面能夠為失地農民順利過渡提供支持,另一方面也能夠為社會資本助力失地農民就業提供保障。此外,還可采取一些非正式規范的措施,引導失地農民融入城市生活,如建立職業培訓制度,基于不同就業崗位建立的失地農民網絡群體,發揮其互惠和協作的優勢,形成就業支撐和扶助體系等。
充分調動社會資源,優化失地農民社會關系網絡,積累網絡資本。鑒于失地農民網絡資本缺失的現實困境,應充分調動失地農民的內部關系網絡資源,建立起利益共同者之間的連接紐帶,如通過公益項目、文體活動等,讓更多的人加入到失地農民的關系網絡之中。具體而言,一要動員政府和社會力量為失地農民提供社會服務,鼓勵非營利性組織的發展,形成失地農民的良好生存與發展氛圍。政府部門發揮主導作用,通過政策扶持等方式為失地農民搭建社會服務網絡。二要發揮失地農民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其積極參與社區活動等,拓展人脈和生活圈,主動積累人際關系,同時積極尋找失地農民互助組織等的幫助,獲得有效的就業信息和就業渠道等。
(作者為貴州民族大學法學院副教授)
【參考文獻】
①公茂剛、王學真、李彩月:《“三權分置”改革背景下我國農村土地流轉現狀及其影響因素研究》,《寧夏社會科學》,2019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