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針對疫情帶來的雙面影響,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要理順八對關系:服務國家戰略與社會民生急需并重;上游產業與下游產業崗位并聯;高端行業與基礎行業并舉;主流職業與非主流職業并列;城鎮化與逆城鎮化走向并行;多地區擇業并進;實體與虛擬行業并攏;國內就業與海外就業并存。
【關鍵詞】高校畢業生 就業政策 調控 【中圖分類號】G646 【文獻標識碼】A
新冠肺炎疫情給高校畢業生就業帶來空前壓力。在這個特殊的“金三銀四”招聘季,作為“六穩”之首的穩就業持續升溫,強化版新政密集而至,千萬網絡招聘行動火熱啟動。連日來,中央部門頻頻發文發聲,部署全面強化穩就業舉措。在此基礎上,如何有效助力畢業生順利就業,依然需要深入探討。高校畢業生能否就業,從根本上取決于需求與供給矛盾的平衡,這是研判現實的重要邏輯起點。
疫情給高校畢業生就業帶來雙面影響,挑戰與機遇同在
2020年是我國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今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任務艱巨,就業形勢嚴峻。一方面,大學生考研人數從2018年的238萬猛增至2020年的341萬;另一方面,越來越多的畢業生拋下創業激情,選擇保守性就業,其中,體制內就業趨向明顯回潮,2019年公務員考試空前火爆,報考人數再創新高。據統計,2020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874萬人,較2019年同比增長40萬人。考慮到2019年尚未就業的存量,以及就業崗位減少的事實,本年度高校畢業生就業壓力依然巨大,形勢極其嚴峻。
毋庸置疑,疫情導致就業崗位銳減。首先,作為提供就業的主體,不少中小微企業面臨產品需求萎縮、生產活動停滯、復工復產困難和經營資金短缺等問題。這場突發的危機不僅給現有醫療體系帶來極大沖擊,也給其他行業帶來空前挑戰,除醫療物資供應、生活必需品保障、物流快遞業等少數單位超預期高效運轉外,相當一部分單位陷于停產、歇業甚至隱形倒閉狀態,其中社會服務業等第三產業面臨的壓力更是始料未及,這使得眾多高校畢業生無業可就。其次,就業招聘活動暫緩開展。高校紛紛將開學、考研復試和專升本考試等時間推遲,客觀上打亂了畢業生的就業和升學計劃。面對“史上最難畢業季”的艱難選擇,高校畢業生當何去何從?顯然,經濟社會趨向復蘇和就業市場回歸正常,還需經歷一段緩沖時間和漸進過程。
疫情也帶來了難得的機遇。立足逆向思維,危機亦即轉機。盡管疫情造成了巨大損失,也委實帶來了千載難逢的機遇。廣大民眾一呼百應、攜手抗“疫”、共克時艱,不僅高效地控制了疫情蔓延,還為多地區、多行業需求的爆發式增長帶來了動力、創造了契機。例如,由防疫物資衍生的戰略性和上游產業如日方升,生物制藥和人工智能等高端產業的作用高度彰顯,非主流新興行業異軍突起,中西部地區召喚返鄉人員本地就業創業,基于防疫的非接觸式虛擬行業生機勃勃,圍繞中心城市和都市圈產生的逆城鎮化行業別開生面,為今年高校畢業生就業整體工作面夯實了基礎。
此外,我國大疫當前獻大義,從2月27日向伊朗派出首支醫療專家組以來,中國已向伊朗、伊拉克、意大利、塞爾維亞、柬埔寨5個國家派出7批醫療專家組,這些“逆行者”每一次出征,都受到當地政府和人民熱烈的歡迎,這是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生動詮釋。為此,我們既要主動回應國內復工復產后各行各業的崗位需求,把握住政治、經濟、文化、科技、軍事等領域的良好發展勢頭;也要借機回應世界各國對我國在承擔國際公共事務中的期盼。這對于拉動海外就業市場擴容、促進我國高校畢業生隱性就業無疑是一次重要機遇。
高校畢業生就業政策的調控重點:處理好八對關系
就業調控的根本在于調整用人市場供求關系,理應將重點放在改進職位結構、創設就業崗位上,以多側面滿足高校畢業生的就業需求,幫助其實現“順利畢業,盡早就業”。與此相應,要求我們處理好下列八對關系。
堅持服務國家戰略與社會民生急需并重,強化就業對穩大局與保民生的協調作用。當前,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的挑戰,服務國家戰略的同時保障社會民生,是高校畢業生就業政策調控的首要任務。應堅定不移地立足制度自信,積極營造平穩的就業氛圍,降低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焦慮。在面向國家戰略上,正視新動能發展和傳統動能改造升級中蘊含的大量就業機會,鼓勵畢業生到國家重大工程、重大項目、重要領域就業;考慮國家戰略所需學科、經濟社會發展緊缺專業等因素,重視研究生和專升本擴招的高校和專業,鼓勵應屆畢業生參軍入伍等,加強人才儲備。在保障民生崗位上,堅持實施大學生村官、志愿服務西部計劃、三支一扶項目等政策;擴大教育、預防醫學、應急管理、養老服務等領域的招聘;同時,擴大幼兒園和高中教師招聘規模等,確保穩大局與保民生崗位的協調。
堅持上游產業與下游產業崗位并聯,關注就業的兩極發展趨勢與整體鏈接效應。鞏固和發展高校畢業生就業崗位關鍵在于處理好上下游產業關系,抓好就業崗位的兩極延伸,使上游與下游產業共生共存、互助互贏,確保各產業領域均有穩定的人才需求和崗位產力,健全現代化產業鏈條。多數國有企業在產業鏈中位居上游,如糧食、石油等行業扮演著國計民生保障的原材料供應角色,在吸納大學生就業中可再次承擔責任。下游的來料加工、醫療防護、物流快遞等中小企業也應借疫情防控東風,積極增設各種崗位,面向高校擴大招用一批,間接支持創業帶動一批。在上下游產業崗位聯動上,政府一方面發動大型國有企業開展招聘;另一方面出臺優惠政策,鼓勵產業鏈下游的企業吸納畢業生,積極處理好上下游產業的崗位關系,充分發揮各生產階段崗位的鏈接效應。這既有利于滿足高校畢業生的就業需求,又有利于促進上下游產業的呼應與對接,形成健康的產業結構和良性的產業循環系統。
堅持高端行業與基礎行業并舉,著眼長遠、立足當前引領就業工作健康發展。高校畢業生就業政策不僅立足于特殊時期的需求,更要統籌謀劃,處理好現實與未來的關系。疫情之下,讓我們更清醒地意識到生物制藥和基因科技、人工智能、新能源開發、軍事工程等領域在未來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地位,意識到培養優秀高尖端人才在國家持續發展中的核心作用。目前,我國高精尖科研院所研究人員事務多、壓力大,多數重點研究崗位需要增設助理、博士后,這既可減輕專家學者的日常工作負擔,還可加強關鍵人才培養的銜接性和可持續性。當然,基礎行業發展同樣不容忽視,要鼓勵畢業生克服好高騖遠心態,引導他們到生產性、生活性服務業以及民生急需的教育、醫療、養老等領域就業創業。高端行業與基礎行業間的關系同國家戰略與民生急需領域的關系一脈相承,均是基于大局意識、未來意識開展的高校畢業生就業政策調整。
堅持主流職業與非主流職業并列,加大就業崗位雙向拓展的合理配置。當前,主流職業仍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石,保有大量的就業崗位,需要產業技術人員和產業工人來充實。高校所培養的政治、經濟、法律、歷史、教育、文學、農業、工業、科技、醫療、軍事、管理、藝術人才在一定意義上都適宜于相應的主流職業崗位。而非主流職業多為新興職業,如電競顧問、轟趴管家、育嬰師、非遺菜系傳承人、寵物訓練師、線上餐廳裝修師、民宿房東、密室劇本設計師、寵物攝影師、旅拍策劃師、植發醫生等。一方面應維護傳統職業行業的地位,繼承和發展傳統行業,形成大量就業崗位;另一方面,也應積極開發新崗位、形成新業態。當然,在新舊行業之間也有產業融合的問題,如生物芯片、納米電子、三網融合等新型產業,這些產業專業性高、技能交叉、任職條件嚴苛、勝任者偏少,可適當降低門檻,選聘相近專業人員,并采取邊工作邊培養方式促其成長。
堅持城鎮化與逆城鎮化走向并行,推動個性化生活就業新風潮。當下,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對于改善就業環境、增加就業崗位也是一個契機。城鎮化率代表了地方產業發展水平,也反映了人口聚集速度與方向,是地方公共服務、資源利用及經濟發展的晴雨表。應鼓勵各地圍繞中心城市和都市圈吸引更多企業與產業,創造有效的就業崗位。同時,疫情過后,大眾的生活格調發生微妙變化,個性化色彩愈發濃厚,部分市民反而更加向往農村生活,一定程度上可能推動高校畢業生轉變就業理念。逆城鎮化時代背景下,我國鄉村振興戰略不斷推進,綠色蔬菜種植、禽畜養殖、醫療保險、民宿服務、休閑旅游等產業方興未艾,亦更需要專業化人才的介入,崗位需求量大增,勢必成為畢業生就業的一項重要選擇。在城鎮化與逆城鎮化并行推進中,抓住生活化就業縫隙,支持高校畢業生走進鄉村、向基層一線流動。
堅持東部與中西部及東北地區擇業并進,凸顯就業的地域分布特征及拉動功能。利用地域發展差異發揮輻射功能,有效提高大學生就業率。從靜態角度看,東部地區崗位趨向飽和,但從動態角度看,長三角城市群、粵港澳大灣區、環渤海經濟圈的建設,形成了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極;西部大開發、老工業基地振興計劃、長江中游經濟帶建設,激活了經濟發展潛力,就業崗位增幅不斷加大,拉動了經濟的內延引擎。綜合此前出臺的相關政策,一方面引導高校畢業生投身東部建設,另一方面鼓勵畢業生到中西部、東北地區就業,無疑可消解東部發達地區就業壓力偏大的問題。另外,在東部向中西部爆發式延伸頗受重視的同時,向深遠海延伸的方向也應得到加強,如海洋礦產資源探測、海島吹填工程、海洋旅游、海洋軍事拓展、大洋生態等領域發展愈發必要,因此,應利用海洋領域的新發展新需求所產生的人才缺口,多側面解決畢業生就業問題。
堅持實體與虛擬行業并攏,重視就業的崗位屬性辨識,推動就業結構虛實結合。比較而言,實體經濟務實尚本,虛擬經濟勁頭十足,二者各有千秋。為此,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協調發展、漸趨合攏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導向。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擁有不同的產業結構,提供了不同的就業崗位,需要重視就業崗位的屬性辨識與正向引導,尤其應理清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關系。2020年2月,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與市場監管總局、國家統計局聯合向社會發布了16個新職業,多與網絡有關或帶有部分虛擬特征,包括智能制造工程技術人員、虛擬現實工程技術人員、網約配送員、人工智能訓練師、電氣電子產品環保檢測員、全媒體運營師、無人機裝調檢修工等。當下虛體經濟有泛濫之勢,亟需理性看待高校畢業生就業中舍本逐末、棄實就虛的問題;也要以實為先、虛實兼顧,鼓勵實體經濟崗位適當增加虛擬色彩、支持虛擬經濟崗位強化實體屬性,理性引導就業走向。
堅持國內就業與海外就業市場并存,助力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就國內的人員選聘而言,在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實現產業轉型升級過程中,我國形成了諸多后發優勢行業,如航空航天、艦船科技等,需重點鞏固,強力扶持,使其成為就業的關鍵領域。就國際輸出與崗位選聘而言,我國的5G通訊、高鐵、核電、橋梁工程等先后實現了從跟跑、并跑到領跑的巨大轉變,迎來難得的機遇和巨大的市場潛能,在專業技術人員勞務輸出上有廣闊的空間和可觀的需求,相應的服務崗位、關聯崗位、陪伴崗位也與日俱增。此外,經過疫情大考,我們在國際公共衛生合作、文化交流、在線教育服務、海洋作業等方面也逐漸贏得了更多海外信任。因此,應當既注重國內傳統與優勢行業的人才選聘,又更加自信地看待國際人才市場,兼顧海外就業,特別要選拔政治覺悟高、專業能力強、文化底蘊厚、交流能力突出的青年代表國家到海外就業。
(作者為武漢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教授、博導)
【參考文獻】
①《強化版穩就業新政密集而至,更針對農民工和高校畢業生》,中國青年網,2020年3月24日。
②《“中國經驗”行之有效 愿意繼續與國際社會分享》,人民網,2020年3月26日。
責編/趙橙涔 美編/陳琳(見習)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