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隨著疫情防控形勢的好轉,社會經濟復蘇的“進度條”越來越快,遭受疫情沖擊最為明顯的行業之一——餐飲業正逐漸重現活力。疫情防控的常態化,也讓“健康、安全”成為餐飲消費的新主導,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重視就餐習慣的改變,公筷公勺、分餐制引領了新“食”尚。
“五一”小長假期間,各地旅游區餐館的公筷公勺、分餐制成為“標配”,備受廣大消費者的青睞。傳統的“共餐共食”模式雖早已深入人心,成為餐飲業的慣性行為。但這種就餐方式卻是很多疾病傳染的重要途徑。據近日11位疾控專家的實驗結果,用餐后菜品的菌落數量,不使用公筷比使用公筷要高出幾十倍甚至幾百倍。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的發生,健康防護意識的增強,讓“分餐分食”模式走進了大眾視野。同時,大盤菜、大碗湯等“共食”菜品也很容易造成食物浪費,帶來更多不必要的廚余垃圾。
因此,使用公筷公勺、推行分餐制,一方面是防范“病從口入”的一項有效措施,特別是在當前疫情防控仍不能松勁的特殊時期。分餐制不僅干凈衛生,又可預防疾病、助力疫情防控,消費者也能吃得安心,從而有效激活餐飲業市場。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消費者按需就餐、減少浪費,形成文明餐飲、環保節約的良好風尚。
2003年非典時期,公勺公筷、分餐制在餐飲業被推廣,但隨著疫情的消逝,這種餐飲方式也逐漸褪去熱度。如何才能避免“分餐制”只是一陣風、一時熱,還需要多方發力,打好健康就餐、文明就餐的持久戰。
以改變就餐理念為核心。從傳統文化和理念來看,合餐模式的流行由來已久。要破除根深蒂固的傳統思想,必須加強社會宣傳和引導,摒除“一雙筷子吃天下”的舊習,形成理念共識,讓健康衛生的就餐行為成為社會自覺。餐飲行業協會及相關政府部門要強化引導、注重多方式多渠道宣傳。餐飲企業也同樣肩負責任,要循循善誘,創造條件和環境,提供公筷公勺和分餐服務。個人更要從自身做起,從家里的餐桌開始,踐行健康、文明就餐習慣。
向餐飲行業改革要動力。一場疫情,危與機共存。目前人們對分餐制的飲食需求,讓餐飲企業的供給側改革顯得尤為重要。3月份,上海市黃浦區首批100家餐飲企業創新設計公叉勺,同時具備叉和勺的功能,為全面推行公筷公勺、倡導消費者文明健康用餐創造便利,贏得大量好評。餐飲業要抓住機遇,積極響應,創新餐盤、公筷設計,優化餐廳布局裝飾,創造良好的分餐分食環境。同時在新菜品研發方面融入分餐分食理念,實現按位上菜,一人一份。餐飲行業自身改革的一小步,必將實現分餐制推行的一大步。
公筷公勺,舉手之勞;分餐分食,情誼不少。中國美食文化源遠流長,文明健康的用餐方式,更會為美食文化增加一抹色彩。分餐制守護了“舌尖安全”,減少了“舌尖浪費”,讓人們吃得安心、吃得舒心。作為一種新的生活習慣,其推廣難度不小,也并非一蹴而就,但只要個人、餐飲企業、社會等各方齊心發力,一定能夠營造健康、文明就餐的良好社會風尚。(作者:徐美林 )
